于海悅(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微紀錄片是指時長5至25分鐘,以真實的生活為素材,表現(xiàn)真人真事,且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引發(fā)人們對現(xiàn)實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在當今微博、微信引領的新媒體時代,碎片化的接收逐漸取代了長時間接受,人們很難對一個節(jié)目或者一段視頻保持長久的關注,尤其是以90后為代表的新生代“手機黨”,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明顯降低,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一種神游狀態(tài)。注意力做為一種寶貴資源,常常被接受者自己忽視。研究媒體文化的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中寫道,新媒介的發(fā)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們“分心”的機會,所以人們能專注的時間在縮短。
針對這一現(xiàn)象,電影電視都做出了迅速反應,微電影和電視短劇開始盛行,紀錄片當然也不甘落后。
以央視制作的《故宮100》為例,它運用新的方案:微紀錄,每集只有6分鐘,共100集。總導演徐歡接受采訪時表示:“6分鐘的長度其實是為年輕人所做的設計,同時也是整個團隊對紀錄片在微時代的全新認識”導演金明哲表示:“這次還選擇故宮為拍攝對象,其實是想把故宮拍得更個人一些,以個人視角解讀故宮,更適合當代人的接收方式?!?/p>
有人這樣定義紀錄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紀實方式,在多視野的文化價值坐標中尋求立足點,對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與人的生存關系進行觀察和描述,以實現(xiàn)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探尋和關懷的文體形式?!盵1]
與傳統(tǒng)紀錄片創(chuàng)作相比,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有以下幾點不同:
隨著手機4K攝像時代的到來,各個手機品牌紛紛推出帶有高性能后置攝像頭的手機,這使得大眾群體能夠憑借簡單的設備,制作出有精美畫面的日常生活作品。
其次是形形色色的視頻剪輯軟件,相比傳統(tǒng)的非線性剪輯軟件,例如Edius、Premiere、Final Cut等等,這些軟件的操作,隨著升級換代而變得更加簡潔高效,專業(yè)編輯人員可以用其進行多種視頻創(chuàng)作與處理,非專業(yè)人員也可以進行簡單的視頻剪輯渲染,在短時間內可以掌握這些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制作出較滿意的作品。
手機剪輯軟件的興起也成為微紀錄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契機。以從微博興起的“秒拍”為例,它是一個集拍攝、觀看、剪輯分享于一體的超強短視頻工具,它提出“十秒拍大片”,并推出了很多炫酷的MV主題以及多樣化的視頻濾鏡和明快清新的配樂。使用者可以用最快捷簡便的方式對自己所拍攝的畫面進行處理,并且利用它強大的分享功能,上傳到自己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多種分享平臺。諸如此類手機軟件的帶來的極大便利,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來。
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草根群體正在崛起。與傳統(tǒng)紀錄片大多是專業(yè)制作團隊相比,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群體顯得更加隨意,可以是任何擁有拍攝設備并且愿意用它們捕捉生活畫面的人。不論是使用手機、單反還是DV或者攝像機,只要擁有其中任意一種,都能夠達到記錄目的。這就為草根群體拍攝微紀錄片創(chuàng)造了條件。相比專業(yè)群體草根群體的拍攝視角往往更接“地氣”,能更大程度上引起相似群體的共鳴,他們能開創(chuàng)觀察日常生活的新視角,并賦予微紀錄片更多新的可能。但隨之可能出現(xiàn)一些問題,例如因為設備和技術上的不足帶來的制作粗糙,以及專業(yè)素養(yǎng)和社會思考不足帶來的情趣品味不高等。
大學生群體是新的希望。除去草根群體和專業(yè)團隊制作,介于兩者之間的大學生是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最有潛力的群體。這一群體占據(jù)著大量知識教育資源,相對于平民草根的隨手拍隨心拍,他們可能更多的融入自己對事物的思考;相比專業(yè)的團隊制作,他們的思想又顯得更加活躍,他們更能以新的視角發(fā)現(xiàn)事物的面目,并將其與自身的實踐聯(lián)系起來。較為寬松的生長環(huán)境,讓他們往往有著鮮明的個性,這些個性的表達往往使他們拍攝的影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有專業(yè)素質群體的仍是決定力量。盡管越來越廣泛的群體開始參與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但其中的決定力量仍然是從事影視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員。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基于對影視行業(yè)的經驗和更加開闊的視野,專業(yè)人員更能夠把握時代脈搏,制作出充滿時代精神和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微紀錄片。同時專業(yè)人員制作技術的先進,對表達方式的精準把握,使得他們能夠更快更好地生產出高質量的微紀錄片。
微紀錄片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只要善于觀察,勤于記錄,細微的生活點滴也可以組成意想不到的精彩篇章。微紀錄片可以作為一種札記或者隨筆,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下生活中的“小而美”,它也許會逐步成為我們感知生活的新方式。
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普通紀錄片的大致相同,總體包括:前期的題材選擇和調研、組建拍攝團隊、準備合適的器材、預算和籌集資金、中期拍攝、后期剪輯并合成。因為普通紀錄片的拍攝周期一般較長,而微紀錄片往往時常短,所表現(xiàn)的某個題材的內容有限,因此整個制作的過程的每一步都有所簡化。有時候拍攝者只是無意間遇到了一個突發(fā)新聞事件,可能來不及做進一步思考安排,就掏出手機進行拍攝。但微紀錄片并非僅僅是記錄下來這么簡單。
著名的“紀錄片教父”格里爾遜曾經提出“藝術是一把錘子,而不是一面鏡子”,他認為紀錄片不僅僅應該是反應社會現(xiàn)實的鏡子,更應該是改造社會的一把錘子。他要求人們重視紀錄片的社會價值。相比普通紀錄片,微紀錄片能夠更加迅速地反應社會生活,它與時事的快速緊密結合是一般紀錄片難以做到的。因此它常常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
微紀錄片的“微”即“小”的意思,但小并非全部。微紀錄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也因為它的短小精悍,可以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事情及時地做出反應。小是指它的篇幅小,入手點小,但它可能產生大于傳統(tǒng)紀錄片的影響。例如新華社2016年推出的微紀錄片欄目——《國家相冊》,它收藏了1892年以來的一些珍貴的歷史影像,并圍繞“人、情、世”,用鏡頭靠近那些老照片,用深刻的歷史的眼光反映鮮活的時代的氣息,用充滿感情的凝視來解被濃縮的人生和和被折疊的時代。
《國家相冊》每期的片名都只有5個字,直白淳樸,但能讓我們感到一種舉重若輕的磅礴大氣。
首先,小是指切入點小,篇幅小,但它與傳統(tǒng)紀錄片一樣,力求做到小中見大。格里爾遜曾經要求我們把目光放在家門口,注意觀察自己身邊正在發(fā)生著的一切。要求具有專業(yè)影視素養(yǎng)的創(chuàng)作,走精致化路線,力求在短小的篇幅里呈現(xiàn)更美好的畫面,讓受眾感受其中的精微奧妙。微紀錄片《國家相冊》在宏大的主題的敘述里,從微小的細節(jié)里尋覓人物或事件中的一個個“亮點”通過細節(jié)來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精微。例如第七十集《泥與火之歌》通過杜重遠這一人物拯救景德鎮(zhèn)瓷器推動瓷業(yè)工業(yè)化這件事,來展現(xiàn)在動蕩時期中國瓷器業(yè)的興衰變化。
其次,微時代要做到小而美。藝術元素與現(xiàn)實的結合。展現(xiàn)生活中最平凡動人的小故事。微紀錄片的題材隨處都有,可以是從報紙雜志上讀到的新聞,可以是微博微信上無意留意到的一則消息,也可以是自身的經歷,或者生活中耳聞目染的見聞,關鍵要有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眼睛。例如紀錄片《尋找手藝》,就是由三個外行人,邊走邊拍攝記錄而制作的紀錄片。它講述了199個手藝人平凡的故事,也許每一個都不夠細致、深入,但是卻充滿了生活的樸實無華的美感,沒有擺拍的痕跡,只有有溫度的生活故事,和并不專業(yè)的第二人稱的敘述旁白。它給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高的參考價值。
最后,注意探索新方式。微紀錄片力求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因此一些吸引眼球的技術的使用必不可少。例如《國家相冊》中三維技術的使用,讓作為資料的照片有了空間感,人物變得鮮活,且更具真實感。同時全方位幻影成像技術也使影片在講述歷史的同時,顯得科技感十足,很能吸引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注意力。新鮮技術的使用使得微紀錄片有電影大片的美感,也給觀眾更好的視覺體驗。在主動滿足受眾需求時,要為受眾提供最精致的內容,要善于細化受眾市場,把握受眾的個體行為,根據(jù)性別、職業(yè)、年齡段和特定人群等特點對受眾進行細分。[2]微紀錄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定要有受眾意識,注重挖掘受眾的觀影感受,并以其為出發(fā)點,不斷探索微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形式,以求精益求精,在短小的篇幅內為受眾提供最精致的內容。
英國紀錄片教父格里爾遜發(fā)起的紀錄片運動,讓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有了社會學意義。紀錄片在向人們提供信息講述故事的同時,更兼具教育意義。它對人們尤其是正在建立自身觀念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影響。生活在虛擬世界的他們,必須通過接觸真實的外部世界,來認識自身。
紀錄片就像是相冊一樣的存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它的相冊,像《舌尖上的中國》一個時代要有它的相冊像《大國崛起》,我們每個普通人也要有相冊像《俺爹俺娘》,這些影像記錄我們平凡但是對于個人或者某個群體來說獨特的時刻。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強調,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需要化整為零的思維,并且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要習慣與碎片為伍。因為誰能夠與碎片化共存,誰就有更多新的希望。[3]
日本導演小川紳介曾經說“紀錄片是拍攝者和被攝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世界?!敝袊o錄片導演焦波也曾說“紀錄片創(chuàng)作就意味著你們必須要陪伴另一個生命度過一段生命的時光?!迸臄z紀錄片的過程也是重新發(fā)現(xiàn)認識世界,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也是重新認識自我的一個過程。這也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另一重大意義。
注釋:
[1]呂新雨.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價值[N].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
[2]張允,卜鵬.論電視傳媒生態(tài)變革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中國電視,2017-05.
[3]微紀錄片:全媒體催生的新形態(tài)[EB/OL].2015-1- 29.中國新聞出版信息網(wǎng).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01/29/c_133955582.htm.
[1]呂新雨.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價值[N].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
[2]龐貴祥.全媒體時代下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傳播研究[D]. 曲阜師范大學, 2016.
[3]崔馨月.新媒體環(huán)境下微紀錄片的特性探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15.
[4]溫細鎚.草根的力量——多元文化視閾中的中國獨立紀錄片[D]. 北京師范大學, 2005.
[5微紀錄片:全媒體催生的新形態(tài)[EB/OL].2015-1- 29.中國新聞出版信息網(wǎng)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01/29/c_133955582.htm.
[6]張允,卜鵬.論電視傳媒生態(tài)變革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中國電視,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