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超群 吳愛祥 鮑偉偉
(1.金屬礦山高效開采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3;2.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北京100083)
急傾斜中厚礦體的開采在國內外礦山開采中較為常見。急傾斜中厚礦體指厚度4~15 m,傾角大于55°的礦體[1]。所采用的采礦方法也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中深孔留礦法、分段留礦法、嗣后充填法、無底柱分段崩落法、有底柱分段崩落法等。如趙井清[2]研究了脈內脈外聯(lián)合采準嗣后充填法在中厚急傾斜磷礦的應用,取得了機械化程度高、分段少、生產能力大等效果,實現(xiàn)安全、高效開采。劉思敏[3]等探討在廣西大新錳礦使用分段中深孔落礦留礦法,著重考慮礦房礦柱回采并選擇合理回采順序,采用矸石充填處理采空區(qū)的方法,達到消除采空區(qū)隱患,穩(wěn)定地壓的目的。楊定辭[4]在龍山金礦研究采用雙向長錨索預控上盤分段留礦法,將不穩(wěn)固的上盤圍巖連成整體,大大提高了上盤表層的抗彎強度,有效地防止了圍巖的垮落。張文方[5]探究在上棉谷硅礦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進行回采,可處理礦體頂板、底板穩(wěn)定性差、礦石易碎等問題,同時采取溜礦井中留礦來減輕礦石的二次磨損沖擊,通過采場試驗證明其適用于急傾斜中厚礦體的回采,且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王正英[6]為了解決會寶嶺鐵礦礦房爆破效果不理想的現(xiàn)狀,根據巖石的蠕變特性和莫爾強度理論分析孔網參數,開展回采爆破現(xiàn)場試驗,在中厚急傾斜堅硬礦體大段高礦房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結合某礦山實際開采技術條件,提出了在礦山生產過程中合適的開采方法、采場結構參數、空區(qū)處理方案,對提高資源回收率、提高礦山經濟效益、實現(xiàn)礦山安全高效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贛南某硅礦共圈定工業(yè)礦體2個(編號為V1、V2),賦存于九龍腦復式巖體中的燕山早期中細粒花崗巖體內,受北東向斷裂控制,并提供容礦空間。主要開采V1礦體,V1礦床礦石類型為顯微晶—中晶結構的塊狀脈石英礦,屬玻璃用硅質原料,礦體走向45°~63°,平均55°,傾向北西,傾角65°~80°,平均75°,礦體總體走向長約1 100 m,沿傾向最大延伸159 m,厚度為2.27~19.35 m,平均厚9.26 m。V1礦體為典型的急傾斜中厚礦體,礦體出露標高由1 008.0 m至692.0 m,相對高差可達316.0 m。礦區(qū)資源儲量為373.12萬t,礦區(qū)內SiO2含量為91.1%~98.8%,Al2O3含量為0.29%~5.34%,F(xiàn)e2O3含量為0.07%~0.33%。礦床中各種礦巖都很堅固,礦體頂底板圍巖主要為花崗巖,穩(wěn)定性較好。礦區(qū)附近沒有大的地表水體,風化裂隙水富水較弱,構造脈狀水富水中等,但它出露低于礦體最低標高。礦區(qū)斷裂構造不發(fā)育,只有少量的北東向擠壓性斷裂,屬于阻水結構,礦體含水量較弱,滲透率較差。故礦床充水因素屬于單一簡單類型。此外,探明的礦體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之上,礦床地處偏僻山區(qū),礦體分布范圍內無居民點分布,礦區(qū)內以殘次林為主,可耕地分布稀疏,礦山開采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在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保證安全生產的基礎上,礦山確定采用分段鑿巖階段礦房法。
該硅礦原設計為露天轉地下聯(lián)合開采。前期進行露天開采,后期進行淺孔留礦法開采。露天開采適用于礦體埋藏較淺的礦床,留礦法適用于急傾斜、圍巖和礦石均穩(wěn)固、薄或極薄的礦體[7]。盡管露天開采前期的優(yōu)越性較地下開采多,但缺點也是十分明顯,露天開采破壞嚴重、環(huán)境遭受污染、受氣候影響大。露天開采需要大量剝離巖石,相對于地下開采產生的廢石,排土場占地面積要大得多[8]。后期露天轉地下開采過程中會存在以下問題[9-10]:①露天轉地下境界頂柱的巖石力學條件惡化;②地采礦房靠近露天采場邊界的位置及參數確定難度大;③露天開采設備與地采設備銜接關系復雜;④露天轉地下開采礦石損失貧化增大;⑤防止露天坑底水涌入地下礦房并研究制定防洪排水措施。
針對礦山亟需改進采礦方法的現(xiàn)狀,結合礦山實際提出了分段鑿巖階段礦房法。實踐證明,該方法綜合了留礦法和露天開采的優(yōu)勢取得了較好的技術指標和綜合效益。
由于礦體寬一般2.27~19.35 m,厚度平均為9.26 m,小于15 m,盡管有一部分礦體厚度超過15 m,但是由于礦石和圍巖均穩(wěn)固,礦房厚度可以增大到20 m。因此決定沿礦體走向布置礦房,采用兩步驟回采礦塊,首先開采礦房然后開采礦柱。階段高度取50 m,分段高度取9 m。礦房長度取60 m,礦房寬度為礦體的水平厚度,間柱寬度取9 m。礦巖穩(wěn)固,頂柱取6 m。為了減少采切工作量,劈漏工作避免使用漏斗式受礦巷道,而采用平底式受礦巷道,排除使用塹溝式出礦。
分階段無軌運輸巷道在礦體外側10 m開鑿,凈斷面3.6 m×3.1 m,掘進斷面面積11 m2。沿礦體走向方向,在采場端部布置人行通風天井,凈斷面尺寸為2.5 m×2.0 m。在垂直階段高度每隔9 m開掘分段鑿巖平巷,斷面2.0 m×2.0 m。在回采厚度5~12 m薄礦脈時,采用單側裝礦進路的布置形式,穿脈巷道起到探礦作用,但不起運輸作用,斷面尺寸取2.5 m×2.5 m,在回采厚度超過12 m礦脈時,采用雙側裝礦進路布置形式,穿脈巷道做為輔助運輸巷道,以縮短礦石的運輸距離,斷面尺寸必須滿足汽車運輸,故取3.6 m×3.1 m。為保證礦塊的正常生產能力,在礦體上下盤均布置裝運巷道,裝運巷道間距一般取8 m,巷道斷面為2.0 m×2.0 m。在切割巷道內向采場中部掘進切割天井,斷面尺寸為2.0 m×1.5 m。拉底平巷和運輸平巷處于同一水平,拉底巷道斷面尺寸為2.0 m×2.0 m,并采用垂直深孔拉槽法開掘切割槽。
階段回采作業(yè)由上向下順序進行,分段回采從采場中央的切割天井自由面向兩翼后退式進行,采用兩步驟回采,首先開采礦房,然后開采礦柱。各循環(huán)作業(yè)主要有鑿巖爆破、采場通風、礦石運搬、采空區(qū)處理等工序,采礦方案見圖1。
2.3.1 鑿巖爆破
以分段鑿巖巷道為臺階,用YGZ90型鑿巖機打平行上向扇形中深孔,孔深9 m,孔徑為64 mm,排距為1.5 m,最小抵抗線1.5 m,為了減少鑿巖設備的運搬,礦塊內炮孔一次性全部打完,再進行爆破。炮孔全部打完之后,使用2#巖石乳化炸藥,同時使用BQF100型裝藥器進行裝藥,從礦房中央向兩翼每次爆破2排炮孔,用導爆管分段爆破。為了保證每個分段的裝藥、連接爆破網路等工作安全,上一個分段需超前爆破一排炮孔,為爆破人員提供更大的作業(yè)平臺。炸藥單耗為1.1 kg/m3,為了減少礦山通風時間和人員撤退時間,從而有更多時間裝礦,故一次爆破2個礦房,一次爆破量約為400 t,炸藥消耗量約為170 kg。
2.3.2 采場通風
為了保證分段鑿巖巷道具有正常風流,回采工作面從礦房中央向兩翼推進,風流從階段運輸巷道通過行人通風天井,進入分段鑿巖巷道,再從頂板上的回風小井排至上一階段運輸巷道。為使出礦時污風不影響鑿巖工作,在鑿巖過程中打完全部炮孔,分次爆破,一次爆破2排炮孔,用微差導爆管分段爆破。全礦采用集中抽出式通風系統(tǒng),其優(yōu)點是進排風比較集中,風流的調節(jié)和控制設備等都安排在回風巷道內,便于管理。主扇安裝在地表,維護管理更加方便。礦山主扇風機型號選用K8/No.19軸流式通風機,配用電動機型號為Y315S8,功率為55 kW。
2.3.3 礦石運搬
采用扒礦機出礦,設備型號為ZWY60/15T0,功率為15 kW。平底式底部結構中的礦石靠自重溜進裝運巷道中,扒礦機不進入空場,在裝運巷道盡頭裝礦,由扒礦機將礦石扒至上、下盤主運輸巷道后,再裝入地下礦用汽車中,礦用汽車型號為DKC12,功率為102 kW,容積為5.0 m3,最后礦石經溜井放出或運出平硐。根據計算,其扒礦機同時工作數量為1臺,備用1臺,總共2臺。回采工作面運行礦用汽車1輛,由溜井口運輸轉運到平硐口的礦用汽車1輛,備用的礦用汽車1輛,總共3輛。
2.3.4 采空區(qū)處理
礦石品質中等,原有礦柱不作為永久礦柱,在礦房回采完后,需要回采礦柱。由于礦山開采年限不短,采空區(qū)暴露面積較大,不宜采用空場法處理采空區(qū)。礦山規(guī)模不大,采用充填法處理采空區(qū),充填成本高,工程量大,工藝流程復雜效率低。最終經比較,采用崩落圍巖處理采空區(qū)。在礦柱和礦房內的礦石均放完后,由于圍巖穩(wěn)固,必須強制崩落圍巖,采用YQ100型鉆機鑿水平深孔或垂直深孔,集中爆破,崩落上盤巖石,崩落的巖石應滿足緩沖保護墊層需要,一般不小于15 m。由于礦巖比較穩(wěn)固,可以對于一些局部部位采取單體局部支護。
通過優(yōu)化和改進采礦方法,經礦山實踐,取得良好效果。分段鑿巖階段礦房法和露天轉地下聯(lián)合開采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比見表1。由表1可知,該采礦方法的技術經濟效益明顯。
?
(1)新方案杜絕了露天采礦環(huán)境污染和廢石占地面積大的問題,并減少了礦石損失和貧化。與原采礦方法相比,礦石貧化率降低5個百分點,礦石損失率降低4個百分點。
(2)通過改進采礦方法和優(yōu)化采場結構參數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成果,采礦成本每噸降低17.8%。
(3)地下開采過程中采用ZWY60/15T0型扒礦機聯(lián)合DKC12地下礦用汽車回采方式,生產能力由原來312.5 t/d提升到400 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