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彩虹
(廈門高格橋梁設計研究中心,福建 廈門 361000)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17億輛,與2016年相比,全年增加2304萬輛,增長11.85%。汽車占機動車的比率持續(xù)提高,近5年占比從54.93%提高至70.17%,已成為機動車構成主體。城市道路交通的擁擠、造成城市環(huán)境污染、非機動環(huán)境惡劣等問題都極大地降低了城市中人們的生活品質,影響了城市的發(fā)展。在城市空間結構正快速調整的時期,為解決城市交通日益暴露出的矛盾,建立綠色低碳的交通和城市空間結構,對我國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在“哥本哈根會議低碳理念的號召下,無論是政府還是媒體都大力提倡綠色出行,越來越多的人把“綠色出行”從口號落實到行動,步行與非機動車出行這一非常健康的出行方式也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不能通過強迫人們去選擇綠色出行模式,而是應當通過創(chuàng)造步道空間,提升步行品質從而吸引更多人選擇綠色出行。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創(chuàng)造良性步道空間,使得綠色交通與城市活力相互促進[3]。
以綠色出行為主的出行方式,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良好的步道空間建設。隨著城市文化建設與福建省綠道建設的開展,步道空間除了承擔傳統(tǒng)的交通功能之外,城市文化窗口,市民休閑、健身、交往等作用也越加重要,尤其是后者。結合城市山水資源及公共交通,啟動城市“慢生活、綠生態(tài)”的城市步道系統(tǒng),將城市的旅游資源及交通功能、社交功能等多方位整合,低碳出行將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重要的體現。
在城市山水步道的建設中,路線的選擇將串聯起城市的山、水、城。勢必面臨穿越城區(qū)高密度住商區(qū),及城市中心密集的交通網絡,如何提升綠色步道最大的使用率,及提高市民低碳出行的意愿,將是重點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連結山體公園、水域、綠地并與之城市慢道系統(tǒng)串連,形成整個城市慢行系統(tǒng)網。路線選線應盡量利用水體、山林自然景觀資源,充分體現綠色、生態(tài)、環(huán)保、科技理念,結合環(huán)境地理特征、地域文化和周邊城市功能、城市空間形態(tài)等因素優(yōu)化線路、節(jié)點、景觀及配套等要素,選線規(guī)劃需依據以下原則。
(1)全線貫通原則——架設通山跨橋、過街天橋,降低與城市道路交通交叉,保障全線貫通。
(2)環(huán)境保護原則——依山就勢架設棧道,避免山體與植被破壞。
(3)以人為本原則——保證設施設備的參與性、公益性,使人們擁有自由享受綠色空間的權利,同時在設計中保證出行者的舒適、便捷和愉悅,串聯起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學校、商業(yè)區(qū)等人群聚集區(qū),便于日常通勤、通學。
(4)標志打造原則——經得起時間、歷史和群眾口碑檢驗的城市新亮點,給城市品位和景觀做加法,塑造造型優(yōu)美的整體橋梁景觀。從文化上充分展現廈門歷史、文化底蘊,建設富有地域特點、文化特質、時代特征及生活特色的景觀,從功能上著力打造通山跨橋,過街天橋為城市新地標風景線。
(5)可操作性原則——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設計的理念與方向符合功能定位。
(6)合理利用原則——合理利用公園現有園路、服務設施等資源,使設施利用達到最大化。
(7)與時俱進原則——隨著現代城市發(fā)展,結合現代技術及市民對生活科技使用習慣,融入到步道設計中,打造城市步道的科技理念,實現網絡服務互動平臺。
步道選線規(guī)劃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合理的線路規(guī)劃,更好的服務于民眾,勢必提升人們選擇“綠色出行”的意愿,使得綠色出行與城市活力之間的相互促進。
設計中將涉及到與城市公共交通路網的疊加人車分流的解決方式、地形高落差的連接處理形式、與公共交通設施的有效銜接等問題,將以廈門山水步道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為例,對這幾大要點通過實際環(huán)境的處理及設計,進行分析說明。
項目串聯了廈門島中北部重要的生態(tài)節(jié)點,形成貫穿廈門島東西方向的山海步行通廊。該項目的建成將給沿線市民提供一個集休閑、健身、旅游、通勤等功能于一體的步道系統(tǒng)。對步道的建設提出應堅持生態(tài)、人文、人本、景觀和可操作性等要求,規(guī)劃目標將打造出一條具有廈門特色的綠色低碳與自然融合的城市“山水步道”,提升城市景觀形象(圖1)。
圖1 廈門山水步道的構成
針對廈門這樣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城市,把城市中山、海、湖串聯起來,在設計中提出了以下幾大策略。
在連續(xù)性、通達性、便捷性三大層面上進行突破,通過空間疊合的方法確保山水步道建設理念能夠自始至終的連續(xù),并且在不影響城市環(huán)境的基礎上,提高通行的便捷性、舒適性。
城市交通的疊加:在串聯城市山地、公園、湖泊的通道在空間上定會與城市主干道交叉、重疊選擇將人行與車行系統(tǒng)分離,向上局部高架步道系統(tǒng),構建獨立路權空間,架設人行通道(圖2)。
圖2 步道與城市主干道交叉、重疊
步道功能的疊加:步道不僅僅是人行通道,更將是融入市民健身運動、漫步、騎行、通勤、旅游、社交等功能為一體的游憩型綠色長廊。步道空間功能的交互性,將使綠色出行與城市活力之間相互促進(圖3)。
借由東西向通山連廊的打通,提高山體公園的可及性,東西互通,地面車行系統(tǒng)相對分離,構建獨立的路權空間,不影響城市公共交通的同時,將更好的提高出行的安全性。
天橋的架設:步道的設計中,涉及到步道連接將跨越城市交通主干道,在設計中考慮架設人行天橋,人行天橋的布設將是連接城市的山與水主要的串聯形式,城市中的橋梁,在設計上對造型及體量感的要求較高,建議選擇輕巧、凸顯城市特色的橋梁設計,在城市夜景打造上,對橋梁夜景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圖3 架設高架步道系統(tǒng)
垂直電梯的運用:山體與城市步道的連接形成高程落差大的地勢環(huán)境??缇€路段山體與地面的高差較大,設置坡道路線較長,設置樓梯,通行的便捷性差,因此設計中考慮使用自動扶手電梯和垂直電梯。電梯作為垂直交通工具,其運量大,效率高,保證無障礙要求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吸引人流的作用(圖4)。
城市山水步道的構建,勢必與周邊環(huán)境相互影響對接,產生互動、關聯。
交通互聯:山水步道的構建,要與周邊公共交通(地鐵、公交站、BRT、公共自行車站點等)有效連接,提高連接后通達的便捷性。
社區(qū)互聯:城市山水步道構建為周邊社區(qū)居民提供重要休閑活動場所,借由東西向通山連廊的打通,提高山體公園的可及性,拓展居民的活動領域,并強化社區(qū)間的聯系交流。步道服務于周邊社區(qū)滿足通勤、運動、休閑娛樂等多功能的使用。
商業(yè)互聯:城市山水步道要與周邊大的商業(yè)體銜接,提高步道使用率的同時,帶動商業(yè)中心的人氣,也滿足周邊社區(qū)居民的購物需求。
信息互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移動網絡的發(fā)展讓步行系統(tǒng)與車行系統(tǒng)的對接更高效。虛擬空間是物理緩沖與交流空間的有效延伸。
運用城市網絡覆蓋,提出智能步道的設計理念,設置一系列安全監(jiān)控、信息互動、人員定位及地圖導覽、路線規(guī)劃、對外交通查詢體系等(圖5、圖6)。
沿線步道節(jié)點景觀空間環(huán)境的拓展,互動空間的延伸。
城市山水步道設計,可以在步道沿線設置節(jié)點景觀及觀景臺,便于市民休憩及社交互動,通過良好的步道節(jié)點景觀環(huán)境,使得步道公共空間活動能吸引人群到達,步道環(huán)境的構建,節(jié)點景觀空間的塑造可以鼓勵更多的綠色出行,并且在其中采取綠色出行方式活動,而且這種到達與其中的綠色出行,也為步道環(huán)境提供了良好的反饋,使得兩者相互促進。同時創(chuàng)造良好的步道空間也有助于鼓勵社區(qū)活動,提升區(qū)域市民交往,從而產生情感、公共活動等方面的價值。而這些方面,正是城市交通建設的根本目的之一——促進城市活力。
圖4電梯形式的選擇
圖5 智能步道
未來城市建設和對城市道路交通的改善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的發(fā)展、生活品質的提高為目標,提供當下以及后代可以享受的健康城市生活環(huán)境,使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以及行動不便者都能從中受益。交通出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須充分考慮人們在出行過程中的體驗,而不是像可以移動的物品一樣被運送到城市的各個地方。另外一層要求是城市開發(fā)和交通建設要以方便人們步行出行為導向。城市原本是我們能夠方便步行的地方,而實際上許多城市建設已使人們在城市中步行變得越來越困難。無論是人行環(huán)境還是非機動車出行,均需要線性的公共空間來容納,需要依賴于良好的慢速空間,而這一空間更多的呈現人性化設計,因此需以人為本構建城市步道環(huán)境。
人性化設計的影響因素:
(1)流線組織方面因素——交通功能是是步道最核心的功能,步道的流線組織應當放在首要位置進行考慮。各種不同的道路交通狀況,造就不同的選址與選形,選址應該首先考慮滿足交通的需要以及行人的便捷。
(2)無障礙通行方面因素——無障礙設計劃分為行為無障礙設計和無障礙引導設計。行為無障礙設計主要為盲道、扶手、無障礙坡道、電梯等;無障礙引導設計主要通過無障礙引導標識系統(tǒng)來實現。
(3)安全性方面因素——滑倒因素,通過設計降低滑倒事故的發(fā)生率。墜落因素,包括行人的墜落和高空墜物。振動因素,主要表現在橋梁上,影響行人通行的安全感。
(4)舒適性方面 因素——舒適性包括知覺舒適性和行為舒適性兩個方面。舒適的步行空間主要滿足以下要求:空間宜人,施設完善,景觀悅目,環(huán)境具有親切感和人情味。
通過案例分析說明城市步道空間環(huán)境人性化體現。 步道串聯廈門島內8山3水,線路所經區(qū)域高差較大,步道的坡度控制是人性化設計的重點之一。 步道的線型均采用S形的線型設計,利用線型的長度優(yōu)勢降低坡度,保證步道通行的便捷性和舒適性。
無障礙設計需考慮老人、小孩等體力較差人群的通行,跨線路段山體與地面的高差較大,設置坡道路線較長,設置樓梯,通行的便捷性差,因此設計中設置自動扶手電梯和垂直電梯。電梯作為垂直交通工具,其運量大,效率高,保證無障礙要求的同時,為地勢高的山地環(huán)境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圖7、圖8)。
城市文化及城市形象要素作為城市巨大無形資產的重要性已逐步成為共識;文化已經躍升成為衡量城市發(fā)展與城市文明程度眾多因素中,極為重要的“軟實力”,文化也成為一座城市是否同時擁有歷史底蘊與先進價值理念體現的重要標尺。城市步道作為展示城市文化底蘊提供平臺,通過對不同環(huán)境與地段歷史人文底蘊的串聯和展示設計,城市山水步道構建將推動區(qū)域文化品位和區(qū)域人氣的提升,帶動城市旅游業(yè)及促進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引發(fā)區(qū)域土地價值升值的聯動效益(圖9)。
圖7 坡度近控制是人性設計重點
圖8 設置電梯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城市山水步道的建成,不受平面交通影響的天空廊道,提供城市市民另一出行的綠色交通選擇可能性,造型輕巧的倚山棧道與跨越城區(qū)的通山連橋,形成城市一道景觀新亮線,這條帶狀休閑走廊,與城市相連接,提供多元化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休閑活動設施,倡導一種健康,自然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即是城市旅游觀光帶的延伸,更是提升整個城市生活品質的體現。
圖9 城市文化在步道中體現
設計中提出相關要素與原則對我國現階段城市環(huán)境的適用性還有待探討;尤其是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步行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設計來引導與促進健身行為與意識,是健康城市建設的要點之一,也是健康城市設計的重要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