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傳斗
摘要:[目的/意義]齊文化是在先秦齊地產生發(fā)展起來的地域文化,為當代治國理政提供了眾多可資借鑒的經驗。[方法/過程]本文通過對齊文化與內陸文化的比較和與當今文化的關聯,提出齊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當代價值。[結果/結論]齊文化有七個方面的突出特征和五個方面的當代價值,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貢獻。
關鍵詞:齊文化 齊國 特征 價值
分類號:K206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8.06.02
三千年前,以姜尚被周王朝封齊建國為標志,在海岱之間誕生了齊國。齊國八百余年的歷史,東夷文化的滋潤和后人的實踐創(chuàng)造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齊文化。齊文化表現出與魯文化迥然有別的內涵與特征:魯文化重視周禮和血統(tǒng),固守傳統(tǒng),強調原則,堅守信念,體現了責任感和道義感,凸顯了寬厚、保守、重禮的農耕文化;齊文化則形成了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務實、尊賢尚功、重工崇商、禮法并重的內涵特質,可以說是一種海洋、商業(yè)文化,體現的是海洋文明。
1 齊文化特征
具體來講,齊文化有以下突出特征。
1.1 齊文化是開放的文化
一個國家,自我孤立,閉關鎖國,是不可能長足發(fā)展的。齊地三面環(huán)海,海洋的浩瀚壯闊、自由奔放,對齊文化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使齊文化相比于內陸文化,彰顯出強烈的開放性、外向性、開拓性等海洋文化的特征。齊文化的開放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1.1 用開放性思維抓經濟 齊國自姜太公建國開始,就重視發(fā)展商貿和外向型經濟。管仲治齊,開放式的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更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管仲采取一系列政策招商引資,比如降低關稅等,使“天下商賈歸齊若流水”(《管子·輕重》)[1],商品經濟空前繁榮,“臨淄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史記·貨殖列傳》)[2]。臨淄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yè)貿易中心。
1.1.2 尊賢尚功,不拘一格選人才 出身寒門的田穰苴,身為贅婿的淳于髡,下級官吏田單等,不被歧視,均能在齊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其他諸侯國的人來到齊國,也被一視同仁,如衛(wèi)國人寧戚、陳國人田完等,都在齊國受到重用。《管子·牧民》中說:“毋曰不同生(姓),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xiāng),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1]” 意思是不要因為姓氏不同,就不聽外姓人的意見;不要因為不同鄉(xiāng),就對外地來的人的意見不采用;不要因為不同國度,就對外國人的經驗不聽從。這突出展現了齊人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
1.1.3 用開放性、大局觀處理諸侯國間的事務 取得春秋霸主地位的齊桓公,在公元前651年組織召開的葵丘大會上訂立的盟約,其中有兩條是“敬老慈幼,無忘賓旅”“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孟子·告子下》)[3]。意思是,要孝敬老人,愛護小孩兒,同時,也不要忽視忘記列國之間來往的賓客;列國之間不能因為修堤而改變河道,讓洪水從鄰國走,要有整體觀,大局觀;災荒之年,列國間不能囤積糧食,見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各諸侯國有大事要事,要相互通告,不能藏著掖著。由此看出,齊桓公是代表齊國在倡導列國間的大局觀念、整體觀念,立足點是開放性、國際化思維。
1.2 齊文化是包容的文化
“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史記·李斯列傳》)[2]。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齊文化中的包容精神。體現齊文化包容精神的事例很多。比如在管仲相齊這個重要事件里,鮑叔牙放著宰相不做,冒死舉薦管仲;齊桓公摒棄一箭之仇,果斷起用管仲,實現了春秋霸業(yè)。這種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博大胸懷和包容精神,極大地豐富了齊文化的內涵。再如,戰(zhàn)國時期的田齊國君田午,順應“養(yǎng)士”的潮流和“尊賢尚功”的傳統(tǒng),在臨淄稷門附近設立了規(guī)模宏大的稷下學宮,招攬?zhí)煜嘛枌W之士前來講學授徒、著書立說。稷下學宮從開創(chuàng),到秦統(tǒng)一六國,先后有150年的歷史,鼎盛時期達到數百、上千人,著名的有七十六人。官府賜給稷下先生府宅,讓其享受大夫待遇,不擔任官職而讓他們自由議論,即“不治而議”。孟子到稷下時,“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齊王經常向稷下先生們請教治國之道以及各種問題,在到訪的稷下先生中,孟子是與齊王直接論辯、評說最多的人。荀子曾三為稷下學宮“祭酒”。由此,稷下學宮當時聚集了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墨家、縱橫家等各家各派的學者,“諸子百家”自由地宣傳他們各自的主張、學說,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富自由意識、學術最繁榮的“百家爭鳴”局面,被后人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第一所社會科學院、第一所文化交流中心,它與希臘“柏拉圖學園”同為世界文明的搖籃。被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稱為世界“軸心時代”。如果沒有博大的包容心態(tài),就不會有稷下學宮的昌盛和學術的繁榮。
1.3 齊文化是創(chuàng)新的文化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齊文化的創(chuàng)新精神,表現在善于解放思想、勇于實踐上。姜太公封齊,走的是一條創(chuàng)新之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管仲,以善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開啟了中國歷史上首次改革大潮。管仲主張“隨時而變,因俗而動”“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管子·正世》)[1]。在政務治理上,實行國野分治的策略;在經濟管理上,確立了鑄造錢幣、捕魚煮鹽等財經稅收政策;在選人用人上,創(chuàng)立了“三選”制度、監(jiān)督核查制度;在軍事管理上,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對外方針上,實行尊王攘夷、結交鄰國的方略。正是這一系列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成就了齊國春秋首霸的偉業(yè)。
1.4 齊文化是崇商的文化
中國古代有重農抑商的文化傳統(tǒng),但在齊國,卻將商業(yè)提到極為重要的地位。姜太公“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確立了齊國重商的傳統(tǒng),把農、工、商視為國家的“三寶”?!疤唬骸筠r、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xiāng),則谷足;工一其鄉(xiāng),則器足;商一其鄉(xiāng),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xiāng),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六韜·文韜》)[4]。管仲治齊,將商人列為“四民(士農工商)”之一。管仲認為:“無市則民乏。”他實施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發(fā)展商業(yè)貿易的措施。管仲被稱為世界上最早采取招商引資辦法發(fā)展經濟的政治家。在政策上,管仲設置了專門服務于客商的官員,每三十里設一個驛站,供客商食宿之用。根據客商隨行的馬車數量,來確定服務的等級。帶一輛馬車到齊國的外商免費提供飲食;帶三輛馬車的另外免費提供馬的飼料;帶五輛馬車的則由政府專門配備服務人員。同時,管仲采取低關稅的辦法來發(fā)展商業(yè)貿易。管仲認為,關卡,是各國諸侯邊境的通道,是外國財貨進入的門戶,也是萬民百姓行路的必經之地。關稅太高,必然影響商業(yè)貿易,制約經濟發(fā)展。所以,他不僅采取低關稅的政策,還下令不得重復征稅。征收了關稅的,就不會在市場上再征收;在市場上征收了關稅的,關卡不再征收。甚至,在經濟低迷的時期,還采取免稅政策。“關幾而不征,市書而不賦”(《管子·霸形》)[1],意思是關卡只檢查而不收稅、市場只登記而不收稅。優(yōu)厚的貿易政策,使得“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管子·輕重》)[1]。
1.5 齊文化是務實的文化
務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們說齊文化經世致用,注重功利,實際上是說齊文化注重現實,立足現實,不圖虛名,有著一套務實的戰(zhàn)略措施。比如姜太公到齊,既按周禮施政,又尊重當地風俗文化,因勢利導,先易后難。從當地實際出發(fā),大力發(fā)展魚鹽業(yè),利用桑麻大力發(fā)展織造業(yè),使齊國成為魚鹽業(yè)的主要產地,成為織造業(yè)中心,魚鹽、絲帛暢銷天下。司馬遷說齊國“冠帶衣履天下”(《史記·貨殖列傳》)[2],說明齊國是當時無可替代的服裝鞋帽生產大國。齊桓公和管仲治齊,延續(xù)了姜太公的務實政策,在政策制定上,盡量順民心合民意,符合齊地實際。比如在農業(yè)稅的征收上,則根據土地的不同等級實行不同的稅率,即“相地而衰征”。不同的年景,相應實行不同的稅率。
1.6 齊文化是尊賢尚功的文化
治國安邦,人才唯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chuàng)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齊國率先突破了世卿世祿制度和“尊尊親親”的宗法制思維藩籬,提出把“尊賢尚功”作為立國之本,開創(chuàng)了“任人唯賢”的用人路線。并且一以貫之,蔚為傳統(tǒng)。比如“桓管”時期的“三選法”。即鄉(xiāng)選、官選、君選。這種廣開視野、由下及上,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官員選拔辦法,不僅選拔了人才,也讓官員極大地施展了才能?!耙荒曛?,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樹也,一樹百獲者人也” (《管子·權修》)[1],“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管子·霸言》)[1],這些至理名言所折射出的哲學思想,正是齊文化人才觀的真實體現。
1.7 齊文化是崇德尚廉的文化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生明,廉生威。在眾多的典籍中,齊文化廉政內容的豐富性和系統(tǒng)性,在先秦地域文化中堪稱一流,是當之無愧的優(yōu)秀廉政文化?!皣兴木S……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管子·牧民》)[1],“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1]?!傲撸疽玻蛔屨?,德之主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5]。“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人心易。人心正則欲不污,民心正則行無邪”(《管子·水地》)[1]。在齊國眾多的廉吏中,晏嬰是其中的代表,他忠君重民的思想影響著封建社會一代又一代的賢臣良相,而他在聲色犬馬的渾濁世界能潔身自好,厲行節(jié)約,更為后世所傾慕。孔子評價晏子說:“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春秋·外篇》)[5]。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感慨地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2]”
八百年泱泱齊風,匯集了許多治國理政的思想,凝聚成了《六韜》《管子》《晏子春秋》《孫子兵法》等許多不朽的思想圣典和《考工記》《齊民要術》等農耕文明的重要著述。其中《管子》被譽為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孫子兵法》被譽為我國的古代兵學圣典。
2 齊文化的當代價值
齊文化中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略、改革開放的發(fā)展理念,重視人才的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禮法并重的法治思想,務實的社會治理思想,為民愛民的廉政思想,構建睦鄰友好關系的外交思想,等等這些治國思想,與今天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諸多的契合點,對當今治國理政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挖掘整合,揚棄改造,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貢獻。
具體而言,齊文化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2.1 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歷史淵源
齊文化中尊賢尚功、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改革創(chuàng)新、爭創(chuàng)一流的精神,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精神,尊王攘夷、維護統(tǒng)一的精神,以及“禮義廉恥”“和而不同”的思想觀念,可以視為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淵源之一。法制思維和誠信思想,也較早地在齊文化中得到實踐和闡釋。比如《管子·樞言》明確講“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1]”提出誠信是集結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保證。戰(zhàn)國末期,荀子也曾經說過:“誠信生神,夸誕生惑”(《荀子·不茍》)[6]。我們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要古為今用,牢固樹立并努力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2 為新時代發(fā)展理念提供了歷史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不僅實現了我們黨對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實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理論的新飛躍,而且成為今日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齊文化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特別是創(chuàng)新、開放的發(fā)展理念,為我們今天樹立“五大”發(fā)展理念提供了歷史經驗,更為我們踐行“五大”發(fā)展理念增強了信心。
2.3 為治國理政提供了傳統(tǒng)理論支持
齊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廉政思想、法治思想、和諧思想、禮法并重的思想,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六韜·文韜》)[4];“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管子·治國》)[1];“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晏子春秋·內篇問下》)[5]?!巴粌慑e,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管子·明法》)[1];“法者,天下之程式,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1]等等,這些哲學思想,都是古人實踐經驗和智慧的結晶,無疑為當今治世、治國理政,提供了傳統(tǒng)理論依據。
2.4 為當今智庫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
稷下學宮作為我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高等學府,不僅在學術上造就了輝煌的百家爭鳴景象,也因“不治而議”這一特有的決策詢議機制,被視為現代智庫的雛形,擁有了聚才、啟智、資政、強國等功能,扮演著類似現代智庫的角色,曾促成了田齊政權的一度強盛?!爱敶菐旖ㄔO應積極借鑒稷下學宮以詢議、講學、著書、育人為一體的發(fā)展模式,努力加強智庫獨立性建設、健全人才貯備制度、暢通智庫建言渠道、培育智庫思想市場、創(chuàng)新智庫管理模式等,從這些角度與方向汲取寶貴的建設經驗。[7]”
2.5 為領袖統(tǒng)領全局、治國理政提供了古代哲學思想和文化經典
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傳承和運用方面,毛澤東、習近平等領袖人物,為我們做出了典范。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他在一系列講話、文章、訪談中,時常引用齊文化經典著作《管子》《晏子春秋》《六韜》《孫子兵法》《司馬法》中的經典名句。比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內篇雜下》)[5];“以戒為固,以怠為敗”(《六韜·虎韜·金鼓》)[4];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孫子兵法·虛實第六》)[8] 等 等。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領導能力、治理思想、執(zhí)政風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運用于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齊文化研究的重要責任和齊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廣闊未來。
參考文獻:
[1] 黎翔鳳. 管子校注[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3, 11, 13, 16-17, 55, 246, 454, 465, 832, 916, 920-922, 924, 1213, 1468.
[2] 顧頡剛. 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2137, 2545, 3255, 3265.
[3] 楊伯峻. 孟子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 287.
[4] 趙標, 編. 三代遺書·六韜[M]. 邯鄲: 大名知府涂時相刊本, 1594: 4, 13-14, 92.
[5] 張純一. 晏子春秋校注[M].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213-214, 290, 298, 368.
[6] 王天海. 荀子校釋(修訂本)[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110.
[7] 任恒. 論作為智庫雛形的稷下學宮:兼論其對當代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經驗[J]. 社會科學論壇, 2017(8): 209-218.
[8] 駢宇騫, 等, 譯注.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