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學術(shù)思想的源頭,這一時期,諸子百家對人性善惡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儒家、法家、道家對此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最典型的有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和老子的“性無善惡論”。這三種觀點都自成體系,有其理論依據(jù),但取得主流形態(tài)地位的學說,卻會對國家的政治、法制,甚至是民族文化產(chǎn)生重大深遠的影響。而“性善論”隨著儒家的地位不斷提高,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后,推動中華民族形成了積善成德、積極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也讓中國古代的法制充滿了“倫理”與“人性”的光輝,但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人治”的道路。
關(guān)鍵詞:“性善論”;法制;人治
宋時發(fā)明火藥,卻在近代被人以槍炮打開國門;明時資本主義萌芽,卻在晚清被資本主義的國家瓜分地盤。是什么在推動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是什么樣的思想讓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追根溯源,西方文明的原點是古希臘,從《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到《萬民法》,再到公元后《圣經(jīng)》的原罪論,而中華文明的思想源頭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再到后來儒學確立了主流地位。前者重視法律,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后者重視禮教,相信人性本善。人性的善惡之爭是否會影響到法制的建設(shè),從而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文明在政治、文化上的不同發(fā)展歷程?而目前國內(nèi)學術(shù)界在這方面研究較少,例如郝鐵川教授《“性善論”對中國法治的若干消極影響》、郭忠教授《論中國傳統(tǒng)性善論和法治的兼容性》等都提出了人性論和法治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但這種關(guān)聯(lián)性究竟得失幾分、利弊幾何卻各有看法,本論也試從思想的確立、法制的演變來探討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并總結(jié)自己觀點。
一、 從百家爭鳴到宋明理學:性善論主流地位的確立
性善論并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從百家提出人性之爭到理學的蓋棺定論,這一段時光不僅是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也是人性論從士大夫階層達成共識并深入到百姓的過程??梢哉f,這種主流地位的確立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民族的選擇。
(一) 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
孟子,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圣”。他提出的性善論成為我國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刻影響了古代的政治與法制建設(shè),其中利弊在千百年后也是爭論不休?!睹献印る墓稀吩疲骸懊献拥佬陨疲员胤Q堯舜?!弊源恕靶陨普摗背闪嗣献訉W說的基石,因為人性善,所以“施仁政”這樣充滿烏托邦色彩的政治學有了一種可能,也推動中國古代的法制偏向了“人治”與“德治”。
《孟子·告子上》云:“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認為人性善就好像水自上而下這般天經(jīng)地義,雖然會因為外在條件而出現(xiàn)“逆流”,但絕非水之本意。因而孟子強調(diào)道德的自覺性,也就是先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再推己及人,讓“善”去升華,并提出了著名的“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薄八亩恕闭f的形成標志著孟子思想的成熟,是先秦儒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也成了“性善論”“仁政論”的論證依據(jù)。“孟子所謂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觀念,而是說人天生具備向善的要求和為善的能力?!边@是“本善論”與“性善論”的不同。而在《說文》中,“性,從心,生聲”古意里,“性”就是“生”的意思,生而為善,謂之“性善”。
(二) 性善論成為主流思想
儒家自先秦產(chǎn)生,到漢朝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成為主流思想并貫徹整個中國古代。而“性善論”作為倫理觀為“施仁政”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對統(tǒng)治者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有著一定的必要性。也正因此,在三種“人性論”中,最符合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性善論”成了歷朝統(tǒng)治者的“座上賓”,在當時來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到了宋朝,佛道盛興,一場聲勢浩大的“孟子升格運動”拉開了帷幕。究其根本,是因為孟子的理論能為儒學轉(zhuǎn)型提供思想資源和方法支持,因與本論無關(guān),不展開詳細論述。而在“孟子升格運動”后,孟子的地位得到極大提高,從一個平民學者成為圣人,《孟子》從“子書”升為“經(jīng)書”,孟子的“性善論”也是水漲船高。到了南宋,朱熹將理學發(fā)揚光大,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并且理本身是“善”的,他將這種“善”賦予人成了人的本性,賦予了社會就成了“禮”。自此,“性善論”成為我國古代絕對的主流思想,再未受到?jīng)_擊,也奠定了中國古代法制以“德”“禮”“善”為參考依據(jù)的基礎(chǔ)。
二、 性善論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
中華法系凝聚了古人幾千年的智慧,它不受宗教影響,而強調(diào)遵循禮法,維護綱常。經(jīng)漢朝儒學家改造,“禮”融入了諸子百家的思想,變?yōu)椤岸Y教”,成為指導立法、司法的原則和理論依據(jù)。
“性善論”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美好、和諧的關(guān)系,但因生活環(huán)境、生命經(jīng)歷的不同,道德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將后天的社會屬性賦予先天的自然屬性,顯然是不夠嚴謹?shù)?。這種不嚴謹作用于古代法制后,自然也是有利有弊。
但無論如何,性善論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民族的選擇。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法制建設(shè)的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我們應(yīng)該以古為鏡、以史為鑒,吸納近現(xiàn)代文明的思想,走出一條嶄新的法制之路。
三、 結(jié)語
人性本善賦予了我們民族一種深厚的人文情懷,讓中華美德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悠悠歲月而雋永相傳。對“善”的尊崇,是對“美”的一種道德定義。而對人性的不同理解與解決方法也深刻影響了政治與法制的建設(shè),影響著社會的思想和文明的秩序。我們在思考著人性深度的同時,也是對自己心靈的一次拷問,對未來道德與法律建設(shè)的一種探索。也許人之初,其性善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心向善,讓道德成為法制的參照,讓法制成為善良的守護。
參考文獻:
[1]孟子.孟子[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6.
作者簡介:
周京儒,四川省綿陽市,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