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結構失衡與治理

2018-09-05 03:08杜福洲
黨政干部學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社會結構失衡治理

杜福洲

[摘? 要]社會是一個由綜合成分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在其不同發(fā)展階段,具有相對應的結構。構成社會有機體系統(tǒng)結構的各個部分,只有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下,社會才能相對穩(wěn)定。而一旦某個部分或方面因無序發(fā)展產生混亂、膨脹,就會對社會結構體的相對穩(wěn)定平衡造成沖擊,影響其正常運行 降低其效率 嚴重者會導致社會系統(tǒng)的崩潰。社會結構由平衡到失衡的過程,有客觀必然性,也有主觀偶然性。應當發(fā)揮人的主體作用,自覺調整主觀原因造成的社會結構失衡。

[關鍵詞]社會結構;失衡;治理;超前治理

[中圖分類號]C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8)12-0073-05

一、社會結構及其運行機制

社會結構首先是一個開放概念,即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由簡單到復雜,由小規(guī)模到大規(guī)模。而且其形式和內容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有所不同,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種形態(tài)。從最初的幾百萬人、分散的部落,發(fā)展為不同的民族國家,到現在進一步發(fā)展為近70億人口、近200多個國家的國際社會。社會結構概念的外延,在廣義上,應該囊括人類歷史和國際社會;在狹義上,則僅限于特定階段的特定國家。

社會結構的最主要框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亦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這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主要框架結構,其性質、水平決定了特定社會的性質和水平,是起決定作用的框架關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次要的、但也是社會有機體不可缺少的結構。[1]

1.“個人—家庭”關系。任何社會,首先是由單獨的個人組成,個人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單元。[2]而每個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擔當不同的角色,承載不同的社會職責,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個人與父母、配偶、子女、親屬通過血緣關系,組成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組織。

2.“個人—家庭”與“生產組織-社會組織-國家”的關系。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最重要觀點?!皞€人—家庭”都必然與其他“個人—家庭”發(fā)生各種聯系,組成生產組織和生活組織,形成家族—村鎮(zhèn)—城市—國家。

3.人口與自然環(huán)境和資源的關系。人是自然之子,人及其社會是適應自然而出現,同樣必須適應自然環(huán)境而存在和發(fā)展。具體的某個人、某些人,還是抽象的社會國家,都必須有足以維持其生產和生活的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具體而言,就是需要充分的土地、水源、森林、礦山、海洋來滿足其衣食住行、生產學習、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人口與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的關系,絕不是一個自動適應的關系。在特定的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下,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自然不能無限制地為人類所用。只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自然環(huán)境不受到破壞,不影響其再生能力,才能為社會提供足夠的支持。否則,不僅會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和不可逆性改變,也會影響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

4.社會內部各個階層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成員按其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而分為不同的階級。在原始社會,由于原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大家基本都是生產者,但也有部落首領—基層管理者—普通社會成員的區(qū)分。[3]奴隸社會由于私有財產的出現,可分為有產者和無產者,以及存在的奴隸。同時因為社會分工、市場交易及國家的出現,社會成員在政治上分為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職業(yè)上分為腦力勞動、技能勞動和簡單體力勞動。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除奴隸不存在外,基本上也是如此。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其國家政權和執(zhí)政黨的性質與以往的社會發(fā)生根本改變。但因為實行的是混合所有制和市場經濟,所以社會階層與資本主義社會有相同之處。即普通勞動者—生產資料管理者—生產資料所有者—社會國家管理者;腦力勞動者—技能勞動者—體力勞動者,共同組成了社會結構體。而從橫向關系來看,還有個人之間、家庭之間、每個鄉(xiāng)鎮(zhèn)、縣市、省乃至民族的相互關系,彼此都有一定的獨特的利益,其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

5.國家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這種關系雖然是外部因素,但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外因也會通過內因起決定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社會結構的演變和存在起重要作用。不同國家的關系主要是競爭與合作兩方面。以往數千年的歷史中,相鄰國家之間的競爭,往往會演變?yōu)閼?zhàn)爭,大國、強國侵犯小國、弱國,甚至吞并后者。所謂合作,則是彼此之間存在共同的利害關系,彼此實力相近而保持平衡,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取長補短。

以上幾方面的關系構成社會的主要結構,一切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的理論,都是對這些關系的制度化的表述,是對其客觀存在的理論反映。

社會結構的各個部分之間必須保持合理的比例,以及相對的平衡,社會才能和諧、穩(wěn)定、高效地運轉,這是為科學理論所證明了的:

1.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結構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一定的生產力性質和水平決定了相應的生產關系的性質和水平,而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二者之間必須保持相互平衡。同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也是如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和水平,上層建筑必須符合經濟基礎的要求,為之提供所需要的保障。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并非是一種自動適應的關系,往往是需要糾正各種不相適應,才能達到相對適應。[4]

2.現代科學中的系統(tǒng)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有機聯系的部分構成的系統(tǒng),社會也是如此。作為一個錯綜復雜的大系統(tǒng),社會是由各個子系統(tǒng)、分系統(tǒng)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而形成的。社會大系統(tǒng)可能運行順利通暢,也可能運轉緩慢、局部或全部停滯。其中系統(tǒng)內部各個部分是否協(xié)調是重要的因素。各個子系統(tǒng)、分系統(tǒng)必須保持自身的健康運行,彼此之間也必須協(xié)調一致,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5]

3.唯物辯證法的質量互變規(guī)律指出,任何事物都由質和量兩方面構成。質量之間達到合理的平衡,其狀態(tài)就是“度”?!岸取钡母拍顑群褪鞘挛飪炔勘3忠欢ǖ南嗷テ胶狻I鐣彩侨绱?,當一種社會形態(tài)形成后,其內部各部分比例關系合理,整個社會才能正常運轉。否則就會出現政權不穩(wěn)、社會不安定的狀態(tài)。[4]

二、社會結構失衡的表現

人類社會的治理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趨向完善的過程。歷史上,許多時期后來的統(tǒng)治者主動吸取了前朝統(tǒng)治者的經驗教訓,在指導思想、機構設置、政策制定等方面糾正失誤、繼承長處,推動社會治理的水平提高和成效增加。如我國秦朝政治高壓,民眾役稅負擔沉重,以致發(fā)生由農民起義引發(fā)的全國動亂,最后“二世而亡”。繼之而來的漢朝統(tǒng)治者就相應的采取了政治寬松、“輕徭薄役”等政策,建立了相對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秩序。唐太宗虛心納諫,選賢任能,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其經驗為后來的許多朝代所繼承。但盡管如此,數千年的歷史上,社會動亂、政權更迭、外敵入侵、國家傾覆之類的事件仍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發(fā)生過很多次,因社會結構失衡而引發(fā)社會動亂,最終付出巨大代價重新建立平衡的例證屢見不鮮。

1.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生產力、經濟基礎發(fā)生不相互適應狀況,對后者產生阻遏、破壞作用。當新的生產力、經濟基礎產生后,必不可免地要與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發(fā)生不適應乃至沖突,必須也必然要改革、革命,用新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代替舊的。另一方面,在新的生產力、生產關系沒有發(fā)展到需要改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時,貿然用超前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取代舊的,也會造成二者的不相適應,同樣會產生阻遏和破壞作用。

2.社會內部結構中某部分或某方面發(fā)生單純性病變,導致社會整體結構的被侵蝕,引起一定的社會震蕩。例如因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致使社會邪惡勢力發(fā)展蔓延,黑社會橫行、軍閥割據等;社會特權階層的無限制擴張,導致在人數和資源占有總量上遠遠超過其他社會階層,并且加劇對其他社會階層的掠奪和壓迫,引起社會結構的不穩(wěn)定;權力階層的貪污腐化、徇私枉法、官官相護,使社會正義受到沖擊,社會的離心傾向增加,社會結構變得松散化、脆弱化等。

3.因過分利用外部資源導致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受到嚴重破壞,致使社會發(fā)展的條件喪失而導致社會發(fā)展倒退,甚至國家消失。典型的如歷史上樓蘭古國的消失、古代巴比倫文明及瑪雅文明的衰弱等。我國的陜北、遼寧的朝陽一帶,在古代也曾經環(huán)境優(yōu)美,林豐樹茂,由于過度被開發(fā),使環(huán)境惡化,淪為貧困地區(qū)。

4.因人口增加,超過當時社會的生產力—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最后引發(fā)社會動亂。典型的例證如我國西漢末期、東漢末期、明代末期、清代中后期的大規(guī)模饑民起義和社會長期動蕩。西漢初期全國總人口不足千萬,到末期達到6000萬。經過綠林、赤眉大起義和全國性的戰(zhàn)亂,人口大規(guī)模減少。到東漢末期,人口又達到高峰,社會矛盾尖銳,爆發(fā)黃巾起義,國家分裂為魏、蜀、吳三部分。到西晉統(tǒng)一時,全國人口僅1500萬。[6]社會總人口一旦超過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必然引起社會各階層之間爭奪資源的斗爭加劇。而一旦總人口減少,則由于與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緩解,相應的社會內部各階層之間的矛盾也有所緩解。另一方面,人口增長超過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會造成社會大眾生活貧困、就業(yè)艱難、交通擁擠。如我國上世紀80年代發(fā)生的就業(yè)危機。當前國際上人口過多地區(qū),如印度、孟加拉國、尼日利亞等人口增長迅猛,貧困人口占相當大的比例。

5.因境外民族國家軍事實力膨脹,強過本國軍事力量而引發(fā)的社會危機。這在中外歷史上常見到的。如古代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中國宋朝、明朝時期被少數民族武裝侵擾導致政權更迭等。在近代以前,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往往是競爭多于合作,強國對弱國的侵略屢見不鮮。即使是人口和經濟都很興盛的國家,一旦軍事實力落后,也會成為被侵略掠奪的對象,甚至被極小規(guī)模的強敵覆滅的先例很多。曾經征服歐亞大陸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南宋——的蒙古帝國,其總人口不過百余萬人,但被其征服的人口達到2億之多。我國明朝末期,社會總人口也達到1億多,但卻被總人口不足百萬的后金所征服。[7]

三、社會結構失衡的原因

社會結構之所以會發(fā)生失衡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1.人的不合理欲望——貪婪,導致各個階層的無序擴張。人都有利己之心,個人利益,家庭利益、家族利益等。促使人們千方百計的擴充自己的實力,既包括財產方面的,也包括人口方面的。其中統(tǒng)治階級利用權力滿足自己的驕奢淫逸,也往往造成了該階級(階層)的人口不正常擴張。如我國明代末期,僅朱元璋的皇族后代,就達到100萬人之多。而且他們大多享受封建特權,不納稅或少納稅。使中下層人民的負擔加重,國家財政困難。[8]中下層人民受多子多福文化觀念的影響,也盡力多生。久而久之,人口膨脹,與資源環(huán)境的矛盾加深,到天災人禍,就爆發(fā)成為使社會傾覆的危機。

2.統(tǒng)治階級相應的治理思想及理論的缺乏和工具手段的不具備,使社會失衡的預防和治理成為不可能。近代之前,古今中外的統(tǒng)治階級對社會失衡往往都缺乏深刻認識和有效治理。面對日益嚴峻的矛盾或拖延敷衍,或“治標不治本”。這固然與階級的貪婪性有關,但另一方面,也與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理論引導和預防手段的不具備有關。在人類尚未認識到社會和自然、社會內部的系統(tǒng)結構之前,往往不會有自覺的超前治理。而且也缺乏相應的手段,如信息的采集困難,節(jié)育措施缺乏,政策傳導渠道狹窄,權力覆蓋面不足等。加上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腐敗,不思進取。面對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拿不出合理對策;對外則目光短淺,認識不到外敵入侵的嚴重性,或者昏庸無道,應付無方。最終或者導致社會暴亂,或者導致外敵入侵。

3.社會主流文化對于家族興旺的過度重視,亦是導致人口增長過快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孝”為重心,重視家族的興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了維持家庭乃至家族的“人丁興旺”,可以犧牲自己的諸如個人享樂、興趣愛好等。而對于無后,則財產無法傳遞,是不能容忍的,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責備。另一方面,家族人口的興旺,也勢必產生對財產增加的要求。如果多子女家庭后代要復制父母一代的財產總量,就需要相應的社會資源的支撐。人口增長對資源環(huán)境的壓力就這樣逐漸積累起來;社會內部各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也會逐漸增加。社會總人口,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要與自然環(huán)境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這就是所謂人與自然,或社會與自然的平衡關系。在社會結構內部各個階層之間要保持結構性合理和結構性均衡。結構性合理是指人口總規(guī)模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不能超越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環(huán)境的約束;結構性均衡則是指社會各個階層之間需要有合理的比例關系,即生產階層和非生產階層比例要平衡??鬃釉唬骸吧弑?,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盵8]孟子曰:“上下交爭利,則國危矣”。[9]

4.主觀脫離客觀,超越客觀現實和規(guī)律,造成社會重大決策失誤。歷史上因為生產力、經濟基礎的發(fā)展產生的與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不相適應和沖突,是歷史前進的自然進程,是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體現。必須通過改革、革命等手段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社會發(fā)展史上的主要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都是按照這一規(guī)律進行的。但另一方面,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變革不能超越客觀條件和階段,理想化、空想化地進行。否則就會造成新的不適應,引起社會的動蕩。我國古代西漢末期的王莽“托古改制”,恢復古代“井田制度”,不但沒有達到設計目的,反而引起全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對,最終失敗。[10]近代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在所有制和計劃經濟制度上超越現實,使社會發(fā)展反而緩慢。最近的津巴布韋、委內瑞拉的經濟崩潰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四、治理社會結構失衡的對策

社會失衡對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破壞十分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使社會各階層之間因利益關系的矛盾沖突加劇。進而破壞整個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降低了社會各部分的運行效率,造成社會發(fā)展的停滯;導致社會結構的傾覆,使社會財富遭受巨大損失,經濟、文化遭到巨大破壞,不得不以巨大的代價重新構建新的社會框架和組織機構。社會動亂、外敵入侵、改朝換代、資源枯竭而造成國家危機;造成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倒退甚至中斷。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中,古希臘文明就因馬其頓的入侵而中斷,經歷了中世紀歷史黑暗時期,直到近代西方“文藝復興”時才被重新發(fā)掘發(fā)展。古代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則因中斷而式微。古瑪雅文明、古樓蘭文明因為國家的消亡而消失。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對社會結構失衡的研究和治理。

1.發(fā)揮人的主體能動作用,主動調節(jié)社會結構,及時糾正出現的失衡苗頭。人類對規(guī)律的認識總是由淺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局部到全局。在近代以前,由于缺乏對規(guī)律的認識而無法進行對社會失衡的主動調節(jié),統(tǒng)治階級囿于其階級利益也難以主動進行調節(jié)。但在近代以后,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人類對社會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逐步深化,完全可以及時主動地發(fā)現、調整社會失衡現象,在其形成危害之前將其控制。我國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的計劃生育國策,有效地遏制了人口惡性膨脹的勢頭,緩解了我國社會與資源環(huán)境的矛盾。為全人類樹立了治理社會失衡的榜樣。

2.進一步建立健全有關法律制度,以制度、法律的手段調節(jié)社會結構各部分的合理關系。社會結構的失衡,往往從社會上中層開始。因為這部分人擁有權力、財富、信息、教育等資源優(yōu)勢,會自覺不自覺的利用其優(yōu)勢謀取更大更多的利益,并且更容易突破道德、制度、法律輿論的限制。封建社會官僚地主階級利用特權,巧取豪奪,大肆進行土地兼并。近代大資本家利用資金技術和一些灰色手段,對一些行業(yè)進行壟斷?,F代社會,也有部分干部腐化墮落,利用特權將家人親屬安插進權力部門和高薪行業(yè),造成干部、公務員、事業(yè)單位隊伍的膨脹,國家財政負擔沉重。另外,社會上貧富差距過分拉大,有些人以不當方式暴富。個別影視演員僅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酬金就達上億元。這對廣大群眾是極大的不公平。必須從制度、法律上予以控制。

3.嚴懲違法亂紀、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等行為,防止社會風氣的惡化對社會結構的沖擊、破壞。社會風氣的好與壞,是影響社會結構平衡還是失衡的一個重要因素。當社會風氣普遍惡化,人們視道德法紀為無物,潛規(guī)則代替制度的時候,社會結構就會不穩(wěn)定,會向失衡方向發(fā)展。在受到外來因素沖擊下就會瓦解。我國明代末期,古代羅馬末期,社會以不健康的方式運行,政治昏暗,法紀不彰,驕奢淫逸之風盛行,結果是明末一億多人口打不過百萬人口的后金;強盛一時的羅馬帝國被野蠻落后的日耳曼人擊敗。社會風氣惡化不僅腐蝕其機體,而且降低其效率,使社會陷入停滯狀態(tài)。

4.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深化對社會結構問題的認識,總結出規(guī)律性的科學理論。社會結構是否失衡、失衡的危險性等問題的認識上,往往會出現主觀偏見,或帶有利益傾向的選擇性偏見。有些利益集團會混淆是非,干擾視聽,蒙蔽決策者和社會大眾。或以各種方式掩蓋社會矛盾,尋找“合理性”依據。在客觀上往往不利于社會矛盾的解決。必須要有能排除局部和階層利益關系的中立研究機構,本著客觀、全面的原則,排除干擾,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以往的歷史教訓說明,在對社會問題的認識上,以“階級立場”或者上級意志為轉移的研究,不僅起不到理論的前瞻和糾錯作用,反而會加劇錯誤觀點從感性化到系統(tǒng)化、理想化的速度。

5.對社會失衡實行超前管理。建立一套信息收集有效渠道——分析預警系統(tǒng),使各方面真實的、變化的信息能及時通暢地傳達上來、傳遞下去,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社會各界提供研究信息;提倡實事求是的風氣,鼓勵人們提供真實材料,闡述真實想法,客觀地分析問題;也要建立有效的糾錯機制,能及時發(fā)現錯誤,研究原因,糾正錯誤,防止局部失誤演變?yōu)槿质д`,釀成重大社會問題,付出重大社會代價;必須權衡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部分人利益和全社會利益。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精神,對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判斷、分析、選擇,決不能按照主觀偏好、局部和部分人的利益做出歪曲事實的結論、一廂情愿的分析、強迫命令的決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韓樹英.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5,328.

[5]張卓民.系統(tǒng)論的幾個哲學問題[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502.

[6]何清漣.人口:中國的懸劍[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4-36.

[7]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8]孔子.論語[A].國學經典全集[C].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320.

[9]孟子.梁惠王上[A].國學經典全集[C].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205.

責任編輯? 宋桂祝

猜你喜歡
社會結構失衡治理
比較的視野:反思功能主義傳播觀的三個預設
鄉(xiāng)村基層民主建設面臨哪些難題
社會結構三分法及其音樂觀: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為例
教育生態(tài)學視閾下的《基礎日語》課堂教學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中國農村土地流轉供需市場失衡問題的研究
鏡鑒與反思:美國競技體育發(fā)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試論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
长阳| 葵青区| 武城县| 钟祥市| 福安市| 定州市| 凤庆县| 四平市| 赤水市| 都安| 辽宁省| 资源县| 昆山市| 平度市| 华容县| 志丹县| 轮台县| 克拉玛依市| 龙口市| 利津县| 云和县| 曲阜市| 永平县| 周至县| 石阡县| 得荣县| 桐柏县| 白城市| 桂林市| 农安县| 永德县| 广西| 塔河县| 定西市| 北安市| 巫溪县| 克拉玛依市| 邵阳县| 合山市| 南宁市|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