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青 貢如云
由于受科學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影響,美國教育工作者非常注重教學模式的開發(fā)。21世紀初,美國紐約75區(qū)組織閱讀教學專家開發(fā)了閱讀工作坊教學模式。以下介紹其閱讀工作坊的基本特點及實施路徑,以資借鑒。
閱讀工作坊是美國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但紐約75區(qū)閱讀工作坊有其自身的特點。它首先依賴于一個知識廣博的教師,他了解學生和書籍,他能很快地讓學生投入到工作坊中來。教室圖書角必須有引人入勝的圖書,班級的所有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書。教師的目標是教會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讓其感受到閱讀是快樂的,然后教給他們閱讀策略,幫助他們成為積極的、獨立的閱讀者。閱讀教學專家普遍認為,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置身于一個適合成長的、學習資源豐富的環(huán)境中,并藉此進行閱讀實踐。
閱讀教學與群體閱讀活動緊密相關。該閱讀工作坊以教師針對整個班級的微型課開始,微型課無論是否涉及共享性閱讀或指導性閱讀,教師都要模仿敘述者或主人公的腔調流利地進行示范朗讀。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適時暫停以供學生思考,并注意提醒學生當堂課應重點提高的技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閱讀過程中的文本接龍,教師讀完書上的一段文字后,學生就緊跟著讀下去。比如《超強怪物》里有一個片段是黑幫老大追殺主角邁克斯和怪物,老師停下來詢問學生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可能會回答“這些人物知道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它們被困在池塘里,黑幫老大會施以毒手”。老師再問:“同學們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如果沒有,可以舉一個外面的例子來描述心理感受。”在閱讀工作坊的推進過程中,學生將繼續(xù)閱讀文學作品并作出反應。最后,學生將分享他們關于文本接龍的思考。老師會推動交流,并引導學生理解所教知識或技巧。
該閱讀工作坊的路線圖(兩節(jié)課)如下表所示:
時間 活動主題 活動內容10-15分鐘微型課30分鐘 圍繞指定的閱讀任務,學生交流學習方案獨立實踐10分鐘 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閱讀,獨立完成指定任務10分鐘 小組合作伙伴或小組之間進行討論,做好討論記錄,組織小組內閱讀10分鐘 基于中心的學習學生借助電腦學習或借助電教中心完成閱讀任務教師組織小組朗讀、分享性閱讀,或有明確任務的引導性閱讀,比如分角色朗讀分鐘 匯報與分享 學生在全班分享閱讀和思考成果10-15
1.工作坊準備。
(1)組建學習小組。(2)了解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和閱讀需求:理解水平;解釋能力(搜集大家的意見);參與對話的能力(維持互動);社會因素。要求學生挑選其他三位同學組成小組,解釋選擇這些同學的原因,并用一個字母給小組命名。例如:我想選擇莎倫,因為她的理解能力較強;米格爾很有想法;泰勒與我的閱讀興趣相近。
2.管理。
(1)班級圖書的借還程序。(2)空間安排——四人小組閱讀。(3)噪音控制——談話要低音,自己監(jiān)督自己,認真履行職責。(4)家庭作業(yè)——個人提議,小組決定。(5)問責制——記錄設定的目標,實現目標狀況。(6)解決問題——小組制定計劃,如果一個成員先完成,或小組成員影響到總體的學習進程,決定做什么;明確教學要解決的問題等。(7)部分學生可能無法適應四人小組,允許其靈活成立學習小組;“問題”學生作為小組第五位成員,如果他/她被淘汰了,不至于影響小組學習。
3.學習材料。
(1)圖書——從其他班級、學?;蚬矆D書館借閱。(2)讀后感記錄本——不同顏色對應不同的組。(3)閱讀筆記本——關于閱讀的記錄。(4)寫作筆記本——寫作與修改分項列表。(5)討論評價表——跟蹤系統(tǒng)。
4.組織學習進程。
(1)計劃時間:包括獨立閱讀,討論,小組合作,家庭作業(yè)決策,對合作學習的反思。(2)組織工作坊教學。(3)組織分享/轉換(找到自己的關注點)。(4)安排每周活動時間表。(5)教師發(fā)布公告,學生在閱讀筆記本上記錄自己的閱讀成果或讀后感。
5.教室圖書角。
教室圖書角是學生提高語言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教師經常把教室的一角設置成圖書角,書架則作為討論區(qū)的邊界。教室圖書角成為學生的主要聚集地,它應具有吸引力,井然有序。在很多教室里,書放置于籃筐或柜子上,這樣一目了然,便于學生看到封面,并幫助他們挑選到適合自己或喜歡的圖書?;@子應該清楚地貼上標簽。
在六至八年級教室中,圖書的選擇應考慮學生的興趣,圖書歸類也非常重要,教師布置圖書或按字母順序,或按它們的層次。教師的目標是讓學生每天閱讀適量的書,因此需要讓他們容易地找到圖書。為切實幫助學生閱讀,30%-50%的圖書要分層。教室圖書角應滿足各類閱讀需求,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有關教室圖書角的問題:(1)它是否吸引學生?(2)學生是否很容易地找到想要的書?(3)它能反映教室里的學習狀況嗎?(4)它能反映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范圍嗎?(5)它能提供探討各種文學作品的機會嗎?(6)它是否建立了借還圖書的管理系統(tǒng)?
長期以來,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成效不彰。美國紐約75區(qū)閱讀工作坊教學模式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茲略述其要:
1.處理好教師精講與學生自學的關系。
美國閱讀工作坊由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雙方職責非常明確。教師利用微型課(控制在一刻鐘以內)明確閱讀任務,引領學生朗讀,提示學生閱讀策略,組織分組學習與評價。學生則通過交流學習方案、自主閱讀、小組合作、參閱資料、分享成果進而完成閱讀任務??梢哉f,學習過程充分彰顯了民主自治的精神。長期以來,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這嚴重抑制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主精神。當前,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已逐步推開,教材主編溫儒敏強調,新教材有意改變一種課型包打天下的局面,加大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qū)分度,并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應該說這點中了七寸。事實上,閱讀首先是一種自治行為,不僅是自讀課,即便是教讀課,教師也應設法調動學生的內驅力,處理好教師精講與學生自學的關系。
2.有效確認學生的閱讀起點。
有效的閱讀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原有的情智基礎上。美國閱讀工作坊的教師注意了解每個學生的閱讀需求,組織學生協(xié)商學習方案。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夠真實地了解學生現在何處,將要與可能去何處,以及怎樣去何處,進而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個別輔導。反觀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前的“學情分析”通常是教師本人的主觀臆測,課堂教學通常忽視了診斷和反饋,教學內容通常是教師預設的知識或學生已知的知識。事實上,真正的學情分析單憑臆測是很難奏效的,學情的掌握與起點的確認需要過程性的敞開與表現,需要借助預習任務、問卷調查、反饋和診斷等方式來完成。
3.變“教文本”為“用文本教”。
美國閱讀工作坊的價值取向不在“教文本”,而在“用文本教”,所謂文本(主要是書籍)無非是一些例子——培養(yǎng)讀寫能力與習慣的例子。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自選書籍,組織學生討論和反饋,提供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教師注重給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明示閱讀的方法與路徑。反觀我國的閱讀教學,一大頑癥就是沉迷于“教文本”(主要是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偏重于文本的言與意或文與道,而文本客體與閱讀主體通常物我二分,作者的言說經驗對學生的讀寫經驗影響甚微。實際上,閱讀教學除了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得其言與會其意,還要引導學生掌握“得言會意”的一般法則或竅門,會通作者與自我的寫作經驗,涵養(yǎng)“自能”讀書的才情與“自主”讀書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