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乃驥
[摘 要]利用切分重組法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一直是圓的面積教學多年來沿襲下來的“古方”,在其中初步滲透極限思想已成為教學的最大亮點。為了打破圓形與多邊形面積求法理論割裂的尷尬局面,利用圓形與正方形的關聯(lián)性展開教學,將圓形置于整個面積求法的大背景下,使學生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
[關鍵詞]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極限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0-0026-02
“圓的面積”是小學幾何學習的重點,它是平面線條由直線向曲線過渡的知識轉折,線條由直到曲,需要學生的思維有一些突破。理論上,曲邊形應該采用微積分知識求面積,教材采用的實驗法推導面積公式,間接滲透了極限思想。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材編排了兩道公式應用類習題。課后,筆者進行了后測。后測試題如下:(1) 如圖1,若正方形的面積為36 cm2,則圓的面積是多少?(2)若正方形的面積為20 cm2,則圓的面積是多少?答題情況如下表。
一、分析診斷
1.對面積的意義理解不夠深刻
在學習“圓的面積”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并能夠說明白什么是面積。于是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筆者就沒有復習面積的概念。后測結果顯示,當正方形面積為20cm2時,學生求出正方形的邊長為5 cm,其實是將面積與周長概念混淆了。
2.對公式的推理過程不清楚
后測數(shù)據顯示,學生能順利將平方數(shù)“36”分解成6cm×6cm,求出正方形的邊長為6cm,觀察圖形可知,正方形邊長等于圓形半徑,然后根據圓的面積公式S=πr2,代入數(shù)據即可求出圓的面積。但是數(shù)據“36”變成“20”后,學生就做錯了。他們總是先求出半徑的具體數(shù)值,再代入圓的面積公式,完全沒想到能將r2作為一個整體代入公式就可求解。
3.缺乏探究經歷
教材是通過剪、切、拼、貼等將圓形分割成若干個近似的等腰三角形,然后交叉嵌入,形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最終利用求四邊形面積法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許多教師認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含有極限思想,超出小學生的認知范圍,于是只要求學生記住面積公式。用單一的方法推導公式,學生無法經歷“異中求同”的思維訓練,缺乏對面積計算公式權威性和嚴謹性的認同。
二、解決對策
1.重視情境操作,感悟“面積意義”
研究表明,通過實踐操作得到的面積概念信息是深刻、穩(wěn)固而理性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操作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揣摩并體會圓的面積意義。
例如,在“圓的面積”一課開始,筆者設計這樣的活動:
(1)描畫,區(qū)分周長和面積
出示四個大小不一的圓形(如圖2),讓學生嘗試描繪周長和面積。學生能用繞線法來感知周長,用剪紙法來感知面積,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周長是線條的長度,而面積是平面展開的大小。
(2)比較、感悟面積與什么有關
面對四個不同大小的圓形,學生會在觀察和比較中思考:圓的面積大小跟圓的什么有關?在初步交流中發(fā)現(xiàn),影響圓的面積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直徑和半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引起面積大小變化的主因。
2.借助幾何直觀,聚焦“公式本質”
在探究“圓的面積”時,可利用幾何直觀充分揭示其與正方形面積的關系,并通過計算理解公式本質。
(1)感知圓與正方形面積的大小關系
呈示三個不同的正方形和一個圓(如圖3),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判斷它們的面積大小關系。
先讓學生比較三個正方形的面積大小,通過計算,學生發(fā)現(xiàn)圖(b)正方形面積是圖(a)正方形面積的4倍,圖(c)正方形面積是圖(a)正方形面積的2倍。學生會感到好奇,“圖(d)圓的面積是圖(a)正方形面積的多少倍呢?”從而發(fā)現(xiàn)正方形面積和圓的面積有個共同部分就是1cm2。
(2)感知圓的面積與正方形面積的大小關系
先畫出一個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頂點為圓心、邊長為半徑畫圓,估測:圓的面積與正方形面積的倍數(shù)關系。(如圖4)
從原始的“數(shù)方格”起步,作出輔助線、圓的內接正方形和外切正方形,進行轉換和間接對比,得出圓的面積約為正方形面積的2至4倍,讓學生明確:圓的面積與r2成正比,比值為圓周率。
三、探索驗證
1.于多種形式的探索中體驗轉化思想
可直接要求學生用割補法將圓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幾何圖形,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由于圓的大小以及分割的份數(shù)不一樣,學生得到了多種多樣的方案。學生通過觀察實踐,發(fā)現(xiàn)可以將圓形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分得越精細,越接近長方形,再通過轉化前后的對比,發(fā)現(xiàn)了變化量和恒等量,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2.以不同的推演方案驗證公式的可信度
教材只提供了“轉化為長方形”這一種轉化模式。為了追求多樣性,筆者引導學生求異求變:“以平分成16份為例,除了長方形,還可以拼接成什么圖形?能利用新圖形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學生通過將圓轉化成三角形、梯形(如圖5),從不同角度推導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經歷不同的推導過程后,轉化思想得以培養(yǎng)。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一切嘗試得出的結果只有經過多番證明,才顯得真實可靠。正是因為有了前面正方形的引領,后面的多樣性重組法才有了堅固的理論根基。
綜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是幾何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拼接等探究方法,將面積計算公式盤活,并能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才能有效解決面積計算問題。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