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宜峰,黎 舫,吳 毅,李玉春,余文華
?
海南省蝙蝠新記錄 ——毛翼管鼻蝠
胡宜峰1,黎 舫1,吳 毅1,李玉春2,余文華1
(1. 廣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006;2. 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于2016年12月21日,利用蝙蝠豎琴網(wǎng)在海南省瓊中縣捕獲1只雌性蝙蝠,主要特征為:體型較大,前臂長為46.54 mm;具有管狀外鼻孔;體毛較密,后肢、翼膜與尾膜均覆蓋紅栗色絨毛,整體呈紅栗色;頭骨較大,顱全長21.26 mm,牙齒粗壯。經鑒定該標本為毛翼管鼻蝠,是海南省蝙蝠分布新記錄。
海南;毛翼管鼻蝠;雌性;新記錄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部,處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熱帶區(qū)的北緣,有著獨特的島嶼生態(tài)環(huán)境,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常年氣溫較高,降雨量大,擁有復雜多樣的熱帶雨林植被類型,是各種動物棲息、生長和繁殖的重要場所[1],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翼手目Chiroptera,俗稱“蝙蝠”,是哺乳動物當中僅次于嚙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也是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特殊類群,由于其夜行生活習性,常較難發(fā)現(xiàn)和捕獲。根據(jù)蝙蝠的棲息環(huán)境一般可劃分為:洞穴型、房屋型、樹棲型蝙蝠。隸屬于翼手目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管鼻蝠亞科Murininae的毛翼管鼻蝠為典型的森林性蝙蝠,常棲息于遠離人煙的森林中,因此本底資料極端匱乏[2],目前在我國分布紀錄的省區(qū)有:臺灣[3]、云南[4]、福建[4]、廣東[5]、廣西[6]、江西[6]、湖南[7]和貴州[8]。2016年底,本研究組于海南省瓊中縣架設豎琴網(wǎng)捕獲到1只體型較大的管鼻蝠,基于其外部形態(tài)和頭骨特征,鑒定為毛翼管鼻蝠,為海南省蝙蝠分布新記錄?,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2016年12月21日,在海南省瓊中縣朝參村(19°03′ N,109°45′ E,海拔424 m)附近林道中通過蝙蝠豎琴網(wǎng)捕獲到1只雌性蝙蝠(GZHU 16451),標本目前保存于廣州大學華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根據(jù)《中國獸類野外手冊》進行初步種類鑒定[9],參照小型哺乳動物測量標準[10-11],用TANITA電子秤(精確到0.1 g)和電子數(shù)顯卡尺(成量IP54,精確到0.01 mm)對該標本進行外形和頭骨度量。外部形態(tài)測量指標有體重、頭體長、前臂長、耳長、后足長、脛骨長、尾長,頭骨測量指標有顱全長、枕犬長、腦顱寬、顴寬、眶間寬、上齒列長、上犬齒寬、上臼齒寬、下齒列長、下頜長。對上述測量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鑒于毛翼管鼻蝠個體間存在明顯的性二型現(xiàn)象,即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大[6],故本研究中僅選取文獻中雌性標本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
本次采集到的蝙蝠標本為中等體型的成年雌性個體,體重17.6 g,前臂長46.54 mm,頭體長57.15 mm,尾長45.23 mm。鼻部前段明顯突出,為短管狀,鼻部后常有疣粒凸起,吻短且寬。耳廓呈卵圓形,較?。欢翞榕樞?,較尖長,且基部有一凹陷。全身灰栗色,體側及股間膜栗褐色,體毛長而柔細,翼膜呈淡黑褐色,股間膜及后腳密生褐色細毛。背毛毛尖栗褐色,中部灰白色,基部呈黑色;腹毛毛尖淡棕色,基部呈淡灰白色(圖1)。
頭骨較大,顱全長21.26 mm;矢狀嵴與人字嵴明顯;顴弓發(fā)達;吻端短寬且中央深凹,額骨前端凹陷明顯;下頜骨冠狀突較高,角突與頜關節(jié)突較短且寬。牙齒粗壯,且鈍,齒式2.1.2.3/3.1.2.3 = 34;第1上門齒明顯高于第2上門齒,上犬齒粗壯突出,第三上臼齒退化,下門齒排列整齊且較短(圖1)。
a-頭部側面觀;b-頭骨正面觀;c-頭骨腹面觀;d-頭骨側面觀;e-下頜骨側面觀;f-下頜骨正面觀。
Figure 1 Head contour and skull of(GZHU 16451)
形態(tài)數(shù)據(jù)表明,本研究標本與其他地區(qū)標本在外形和頭骨測量結果基本吻合(表1),且其形態(tài)特征描述也與本研究標本相符,故將本研究所采集的標本鑒定為毛翼管鼻蝠。
表1 不同地區(qū)毛翼管鼻蝠外形與頭骨測量數(shù)據(jù)的比較
注:*標本(編號640252)保存于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毛翼管鼻蝠隸屬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管鼻蝠亞科Murininae[2],雌性成體體重在17 g左右,為該亞科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整體大小常為其他管鼻蝠亞科種類2倍以上[5-7]。其顯著特征為:體型大,全身被絨毛(特別是股間膜及后腳明顯被毛),呈紅栗色,耳廓圓滑且薄,耳屏呈披針狀。因其雌雄性之間存在著性二型現(xiàn)象,因此早期常將其誤認為2個不同的種和[2,12-13],在2005年Matveev[14]通過對雌雄標本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上述2種實為同1物種,并統(tǒng)一確認為。本研究的標本前臂長(46.54 mm)與其他區(qū)域標本(如廣東51.34±2.08 mm,江西50.46±1.56 mm)存在一定差異,但其它測量指標則基本相符。該結果提示日后研究需補充更多標本以核實毛翼管鼻蝠是否存在地理差異,以對海南標本前臂長偏小做出合理的解釋。
如前所述,目前毛翼管鼻蝠在國內的分布紀錄有:臺灣、云南、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和貴州,此次在海南捕獲到該種標本,使其在國內的分布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也驗證了余文華等通過最大熵模型(MaxEnt)對毛翼管鼻蝠生境預測的結果[7],證實毛翼管鼻蝠在海南的分布。此外,隨著對樹棲蝙蝠調查的進一步開展,該種蝙蝠在我國的分布范圍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1] 徐龍輝,劉振河,廖維平,等. 海南島的鳥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2-13.
[2] Simmons N B. Order Chiroptera // Wilson D E,Reeder D M.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3 rd ed[M]. Baltimore,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5:312-529.
[3] 林良恭,李玲玲,鄭錫奇. 臺灣的蝙蝠[M]. 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7:84-87.
[4] 王應祥. 中國哺乳動物種和亞種分類名錄與分布大全[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58-60.
[5] 周全,徐忠鮮,余文華,等. 廣東省南嶺發(fā)現(xiàn)毛翼管鼻蝠及其核型與回聲定位聲波特征[J]. 動物學雜志,2014,49(1):41-45.
[6] 陳柏承,余文華,吳毅,等. 毛翼管鼻蝠在廣西和江西分布新紀錄及其性二型現(xiàn)象[J]. 四川動物,2015,34(2):211-215.
[7] 余文華,胡宜鋒,郭偉健,等. 毛翼管鼻蝠在湖南的新發(fā)現(xiàn)及中國分布的預測[J]. 廣州大學學報,2017,16(3):15-20.
[8] 龔立新,顧浩,孫淙南,等. 貴州發(fā)現(xiàn)毛翼管鼻蝠和華南菊頭蝠及其回聲定位聲波特征[J]. 動物學雜志,2018,53(3):329-338.
[9] Smith A T,解焱. 中國獸類野外手冊[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269-358.
[10] 楊奇森,夏霖,馮祚建,等. 獸類頭骨測量標準Ⅴ:食蟲目、翼手目[J]. 動物學雜志,2007,42(2):56-62.
[11] Bates P J J,Harrison D L. Bats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R]. Kent:Harrison Zoological Museum,1997:04-205.
[12] Hendrichsen D K,Bates P J J,Hayes B D,. Recent records of bats (Mammalia: Chiroptera) from Vietnam, with six species new to the country[J]. Myotis,2001,39:35-122.
[13] Corbet G B,Hill J E. The mammals of the Indomalayan Region[M]. London:Natural History Museum,1992:151-152.
[14] Matveev V A. Checklist of Cambodian bats (Chiroptera), with new records and remarks on taxonomy[J]. Rus J Theriol,2005,4(1):43-62.
New Record ofin Hainan Province
HU Yi-feng1,LI Fang1,WU Yi1,LI Yu-chun2,YU Wen-hua1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Con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Biodiversity of South China,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College of Marine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264209, China)
On December 21 of 2016, a female bat was captured by harp trap in Qiongzhong county, Hainan province, China. Its main features had larger body, forearm length of 46.54 mm, tubular nose and thick chaeta. Hind legs, wing membrane and uropatagium covered with thick, soft and maroon villus. It had a large skull with length of 21.26 mm and robust teeth. It is identified as, a new distribution record in Hainan Province, China.
Hainan;; female; new record
10.3969/j.issn.1001-3776.2018.03.015
Q959.833
A
1001-3776(2018)03-0085-04
2017-09-25;
2018-03-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大項目(311101039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670381,31672258);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2013 FY111500);廣州市科技計劃科研究專項(201607010299);廣州市教育系統(tǒng)科研項目(1201430683);廣州大學青年拔尖人才項目
胡宜峰,碩士研究生,從事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E-mail:383743920@qq.com。
余文華,副教授,從事翼手目分類與進化;E-mail:wenhua_yu@gz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