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根 李秋瑾
摘要:2018年春節(jié)前袁枚一首小詩《苔》一夜間紅遍大江南北,沒有經(jīng)過任何包裝,卻一下?lián)糁腥藗儍?nèi)心最柔軟的部位。這是自2016年韋應物的“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續(xù)寫之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再次以新的載體對國人心靈的深度叩擊。國人詩性未死,憑借著一壺濁酒,一幀畫卷,或者一首歌謠,就能搖蕩出一樹樹繁花似錦。
關鍵詞:文化內(nèi)聚力;《苔》;文化熱度;多文本
2018年春節(jié)前,有這么一首詩歌,質(zhì)樸無華,沒有經(jīng)過任何包裝,卻能一下?lián)糁腥藗儍?nèi)心最柔軟的部位,這就是梁俊老師和山里的孩子們一起給我們演繹的《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樸質(zhì)無華的詩歌讓人們在淺斟低唱之際張開懵懂的眼睛,重新打量自己,打量周圍的世界。小小的詩,蘊藏著強大的文化力量。人生靠夢想指引,夢想靠文化的內(nèi)聚力喚醒,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內(nèi)聚力就是中國人夢的基因。
300年前袁枚的這首詩,其實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基因的濃縮。《論語》中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擔心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要尋求自己立身處世的方法;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你,要學會綻放自我,證明自己的價值。就像這首歌歌詞里說的:
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圖不可缺的一塊。
世界是純白,涂滿夢的未來,
用你的名字 ,命名色彩。
哪怕微小如苔,也要學牡丹盛裝綻放;哪怕小如塵埃,也有一個角落安放我們的存在。
其實,袁枚并不是第一個詠苔的人,在中國璀璨的詩歌長河中,已有無數(shù)人把目光投向了這個微小的存在,這是中華文化的“大道”:就像太陽,不舍溝渠,即使微小若苔,也有一米陽光呵護著它的存在。
唐代陸龜蒙就寫了一首《苔賦》,其中說:“天地閉,風雨積,門逕秋,莓苔植。離方抱圓,累紫疊碧。始分封於危亭之下,終略地于荒畦之側?!弊髡邚奶Φ纳L環(huán)境出發(fā),表現(xiàn)苔的自立頑強的精神。在文章的末尾處作者說:“苔之生兮自若,人有哀兮有樂。哀者貴兮樂者賤,貴者危兮賤者宴。噫哀樂兮何時止,貴賤循環(huán)兮而后已?!币苍S人在社會中身份有貴賤,生命有長短,但從精神的維度上看人永遠沒有高低之別。白居易的《山中五絕句·石上苔》就是一種跨域:“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靜綠絕纖埃。路傍凡草榮遭遇,曾得七香車輾來?!睂懗觥扒K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的唐代詩人錢起更是贊美苔:“凈與溪色連,幽宜松雨滴。誰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跡?!保ā端{田溪雜詠二十二首·石上苔》)宋代的宋祁,不僅關注“紅杏枝頭春意鬧”,而且把目光也投向了“苔”:“雨墻蒼暈合,煙渚碧紋通。賦閣并塵掩,詩階伴藥紅?!保ā对佁Α罚┟鞔髮W者高啟在《階前苔》一詩中托物言志,表達了自己的情懷:“莫掃雨余綠,任滿閑階路。留著落來花,春泥免相污?!?/p>
苔是一種渺小的存在,雨侵雪欺,車碾眾踏,它常會遍體鱗傷;但它又是一種高貴的存在,“不染世人跡”,“詩階伴藥紅”,憑借“幽芳靜綠”而獨秀“絕纖埃”。因為渺小和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苔不能正常地享受風雨和陽光,“白日不到”,“春風不度”,品味著“春寂寞”,享受著“夏孤獨”,更體驗“秋冬無跡”,但它們一樣地經(jīng)歷春夏秋冬,一樣地擁有“涂滿著夢的未來”,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獻上我們的敬意?正如梁俊在歌詞中所說:
如果沒有那次眼淚灌溉
也許還是那個懵懂小孩
溪流匯成海 ,夢站成山脈
“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益溫厚?!辩先说倪@句話,點出文化的“溫柔敦厚”:生命需要磨練,成長需要代價,只要心中那份火焰不滅,都會綻放光華。就像梁俊一樣,他在山村支教兩年,他給孩子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而這些種子在每一個孩子生命里,都會綻放出奇異的花朵。
梁老師出了一道寫作題:“什么東西即使看不見,卻是存在著的?”學生朱思語只花了5分鐘時間,交上來一首詩——《愛和風》:“愛,當愛之鎖開了/就很難關住/那愛就像魔鬼/深深地抓住你的心/讓你愛吧,愛吧/風,就像夢一樣/你想把她抱住/可她還是去了/你看不見她/她卻可以穿過你” 這就是呵護和喚醒,小小的幼苗一旦被點燃,立即煥發(fā)出豐富多彩、搖曳生姿的奇異景色。
在眾多詠苔詩中,我更偏愛宋人葉紹翁的那首詩《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痹娭械闹魅斯驗楹ε履_印傷到了“蒼苔”而閉門不出,他的心中有愛,有天地,所以他的世界春色滿園,繁花盛開。
2016年,從人們開始續(xù)寫唐代詩人韋應物的“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到“老樹畫畫”詩配畫形式引起的持續(xù)關注,再到今日袁枚小詩《苔》的廣泛吟誦。從“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英雄”,再到“中華好詩詞”“朗讀者”“經(jīng)典詠流傳”,一系列的文化節(jié)目蓬勃興起,中國文化正以嶄新的方式展示中國的“軟實力”。中國文化歷久彌新,與時俱進,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熱度。
【基金項目:本文系漯河市基礎教研室研究項目,“興趣小組建設與課前五分鐘活動策略探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LHKT2017082】
作者簡介:魏松根(1967—),男,河南省漯河實驗高中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