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作為《莊子》開篇的第一章節(jié),討論的中心是闡明道家的重要思想——逍遙?!板羞b”與“道”有著重大關(guān)系。“逍遙”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得道者才可逍遙。“道”是道家的核心理論,是自然萬物的本源。讀懂“逍遙”也就明白“道”的具體呈現(xiàn),抽象的“道”也能外化成人們皆可為的行動?!跺羞b游(節(jié)選)》一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的經(jīng)典課文。對“逍遙”內(nèi)涵的解讀是課文的重難點。
一、逍遙是自我變化,在成長中涵養(yǎng)廣闊的人生境界
《逍遙游》采用寓言的形式寫作,文章開篇描繪了在北海里生活著一種體型碩大的鯤魚,它在大海之中自在遨游,竟然有一天,鯤魚長出翅膀變成鵬鳥。這么富有詩意的大膽想象正是莊子文筆的雄渾恣肆的體現(xiàn)。莊子通過浪漫神奇的故事營造壯闊脫塵的意境。在娓娓道來中蘊含著逍遙的所指。文章避免直白乏味的說理,不露痕跡地把深奧的道理蘊含在故事之中。足見莊子寫作手法的出神入化。道家一直堅信世間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萬物都在以此物轉(zhuǎn)化為彼物。肯定變化是肯定事物成長的前提。鯤魚在宇宙中涵養(yǎng)自我,為了更遠的風景,幻化成鵬鳥。人生的意義在于認識自我,努力堅韌,不斷地讓自我朝著想要的樣子去改變,這是人生的價值和美好,是每個人都該相信并可以做到的。這是莊子開篇的逍遙的一層意義。它讓我們每個人重新認識自我,相信自我,并積極的改變自我,從而改變外在的世界。
二、逍遙是向往自由,呈現(xiàn)自在美好的生命狀態(tài)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鵬飛往南冥,要擊水三千里,遠方的世界充滿未知,大鵬義無反顧地選擇飛翔。莊子通過大鵬表達他對生命渴望自由,勇敢面對生命未知的精神。向往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它拒絕麻木不仁地隨波逐流,自我放任。高飛的大鵬更廣博地觀覽自然山水,莊子喻指人生應具有廣博自然的視野。這種“飛翔”的姿態(tài)寄予了人們理想的生命狀態(tài)——掙脫人生的枷鎖,擺脫生命的負累,達到安寧恬淡的理想人格。在有限的生命之中,用赤子之心面對生命,用廣博自然的視野面對生命的困境中,又在生命的困境中獲得超脫自我的自由。正是這種生命本真的狀態(tài)才是“逍遙”的又一要義。“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比说母叱牡滦芯驮谟陴B(yǎng)成這種外在事物無法搖蕩內(nèi)心的純和。莊子試圖使人在陷于絕境時,靠內(nèi)在精神力量的培養(yǎng),自解倒懸之苦,實現(xiàn)突圍。安時處順也是一種難得的超越。
三、逍遙需要正視自我、平視世界的視野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鳩譏諷鵬不懂什么是飛翔的意義,不明白鵬為什么要飛去南冥。蜩與學鳩每日悠閑,在自己熟悉的世界和思維里舒適度日,鵬的高飛更是一種自討苦吃的方式。除了蜩與學鳩之外,在《莊子》一書中還有類似的形象,比如河伯、坎井之蛙??簿苌钤诳簿?,條件雖不怎樣好,倒也能自得其樂。然而不幸的是,它認為能占據(jù)一條水溝,跳躍或站立在淺井里的快樂是快樂的極點,并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當東海之鱉告之海后,坎井之蛙由快樂的極點一下跌入恐懼的深淵,只因知道了自己的極樂并不是真正的極樂,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在坎井王國里,它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它極其快樂??簿o了它快樂,也局限了它。這些形象它們同樣具備狹隘、故步自封、安于小我的心態(tài)。既沒有清醒地認識自我,也沒有清醒地認識世界。以自我為中心,傲視的態(tài)度面對外在,自滿于自我的現(xiàn)狀,逃避自我成長。莊子通過鵬與蜩、學鳩兩種人生視角的對比,闡釋逍遙不等于閑適封閉的生活,它是正確認識了自己,不因外界而改變,不自負不自卑,“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平視世界上的弱者和強者,用平等的視野面對外在。道家善用辯證的思維看待世界,否認事物差別的絕對性。正是這種世界觀讓莊子提出正視自我,平視世界的視野。比如,作為道家認為的萬物的本源“道”,莊子曾這樣回答別人的疑問?!吨庇巍酚涊d,“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道體現(xiàn)在萬事萬物之中又是萬事萬物的總和,它是極大又是極小。萬物無論大小即可得道。庖丁得道,在于掌握萬物之本性,順應自然,鵬、蜩與學鳩亦可如此。但如果眼中看不到大千世界,放棄對自然的認識,沉醉自我編織的虛幻世界是不可逍遙。一旦外界的沖擊,必然由自傲跌落自卑,由無知的快樂到惶恐于世。
四、逍遙是擁有無己無功無名的自然豁達的胸懷
“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列出了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才智、能力、修養(yǎng),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無法擺脫主觀和客觀的限制,雖然自我感覺不錯,但也只不過像僅僅能騰躍幾丈的小蟲、小鳥罷了,還沒有達到逍遙的境界?!岸螛s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宋榮子雖然能夠?qū)κ廊说馁澴u與誹謗置之度外,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區(qū)別,辨明榮辱的界限,但面對外界,與之剝離對抗的方式并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能看到內(nèi)外之分,更要與自然融合,順應自然變遷。列子“御風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依然“有待”,列子待風飛翔,從本質(zhì)來說,“逍遙”并不是飛翔的形式,逍遙不等同于脫離世俗的外界,也不等同于飛翔的姿態(tài)。莊子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即在天地之間,順應自然的變化,感悟自然之美好。不須對抗外界的世俗,也不用飛翔的形式。陶淵明在《飲酒》詩中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闭堑竭_了逍遙之境界。逍遙之境界需要“無己”、“無功”、“無名”,突破自我思想的禁錮,以無為之心為事,以淡泊名利之心處世。世俗的蕓蕓眾生忙碌的生活,在日出日落之間,包含宇宙大道,時節(jié)變遷是道的大言,順應感悟生命之自然,感悟每一天日月星辰的變化,既是逍遙之道。
莊子的思想是普世哲學,他給每個人共同的生命命題指明方向。他所言之遠而所指極近,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是我國文化之根。每一個國人的血液中都滲入了道家的思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逍遙夢”。
李春華,江西九江市第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