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飛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6--02
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也被稱為12p四體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染色體疾病,其發(fā)病率較低[1]。臨床診斷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較為復雜困難,需選取一種合適診斷率高方法進行診斷,本次研究就分析我院收治的一例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患兒,通過采用遺傳學診斷技術判斷,利用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微陣列技術(SNP-array)全基因組掃描分析,并結合相關文獻以此討論。
1 病例分析
患兒,男,5月,因“咳嗽、氣促1月余”于2017年6月29日入院?;純合档?胎第1產,孕36+5周因“球迷狀胎盤、高齡產婦、母體妊娠期糖尿病”剖宮產出生,出生體重3150克,頭圍33cm,胸圍33 cm,身長49 cm?;純撼錾?天曾有抽搐,表現(xiàn)為雙眼緊閉、唇部咀嚼樣動作、雙手握拳強直抖動,伴口周發(fā)紺,經皮氧飽和度下降,持續(xù)約1-2分鐘,予鎮(zhèn)靜處理后抽搐停止。此后合并新生兒肺炎在我科住院?;純焊赣H40歲,母親37歲。入院查體:體重3350g,并囟約4×5cm,眼距寬,小下頜,頸脖短,四肢肌張力低下。入院檢查結果:遺傳代謝病氨基酸和?;鈮A譜:血檢未見檢測范圍內遺傳代謝病改變;尿有機酸無顯著異常,未提示所篩查疾病。心臟彩超:右心稍增大,考慮與肺炎有關,建議治療后復查,卵圓孔未閉,動脈導管未閉。腦電圖:1.新生兒睡眠狀態(tài)正常范圍腦電圖;2.新生兒睡眠狀態(tài)正常范圍腦地形圖。頭顱磁共振(腦功能成像+增強):符合早產和未成熟腦改變。心臟CTA:1.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2.考慮左肺上葉、兩肺下葉炎癥并左肺下葉節(jié)段性不張;3.兩側胸膜增厚、粘連。上消化道造影:未見異常。入院經抗感染及呼吸機治療后患兒肺部感染控制,但逐漸出現(xiàn)吞咽功能不協(xié)調,吸吮力弱,喂奶時嗆咳,需依賴鼻飼喂養(yǎng)。因患兒存在特殊外貌,且有肌張力低下、吞咽障礙等表現(xiàn),予完善基因檢測提示:GainMosaic(12p11.1pter),與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帕利期特-基利安綜合征)相關。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又稱為Pallister嵌合綜合征和12p嵌合體綜合征,是由12號染色體短臀(嵌合)四體或(嵌合)三體引起的出生缺陷。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生長發(fā)育遲緩,精神發(fā)育缺陷,肌張力喪失,癲癇,前額突出,眼裂上斜,上瞼下垂,短頸,色素沉著異常等。
2 檢測方法
采取患兒及父母外周血抗凝、肝素鈉抗凝,行外周血染色體G顯帶,取植物血凝素+秋水仙堿行常規(guī)染色體培養(yǎng),制片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根據(jù)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質[2],對染色體核型進行確定。
SNP-array全基因組掃描:抽取患兒外周血,以常規(guī)苯酚-氯仿法抽取外周血gDNA,行全基因組擴增,標記、純化、沉淀、雜交、延伸、染色、洗脫,掃描,以GenomeStudio軟件分析掃描結果。與正常人群染色體拷貝數(shù)變異多態(tài)性數(shù)據(jù)庫[3]中收錄對比。
3 討論
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尚無明確發(fā)病率,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多發(fā)生在患者皮膚成纖維細胞,會累及機體多個系統(tǒng),如顱面部、視力、聽覺、上腭、心臟、消化系統(tǒng)、骨骼、肌肉、生殖系統(tǒng)、皮膚等部位?;純簞偝錾黜棸l(fā)育指標正常,但年齡增長,患者生長發(fā)育落后,表現(xiàn)為智力低下、眼間距增寬、頭發(fā)稀疏、癲癇、頸短、鼻梁低平等。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細胞遺傳學較為特殊,因此在診斷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時,相關學者[4]認為通過診斷i(12P),利用皮膚成纖維細胞染色體核型診斷。因在獲取皮膚標本時,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必要時也采取染色體微整列分析技術行基因診斷技術,通過基因診斷學,通過高能量、高分辨率基因分析,能提高染色體診斷結構,快速精準發(fā)現(xiàn)染色體不平衡狀態(tài)。CMA診斷技術,直接抽取患兒外周血提取DNA,無需細胞培養(yǎng),直接反映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嵌合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診斷結果。若外周血嵌合比率過低,易出現(xiàn)漏診。因此可根據(jù)皮膚細胞檢測,利用SNP-array技術,而有研究與FISH檢測對比發(fā)現(xiàn),SNP-array技術診斷率高,能直接反映i(12p)染色體。
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表型譜廣,由于i(12p)染色體嵌合比例與表型嚴重程度關系呈非線性,產前診斷較為困難,細胞培養(yǎng)時容易出現(xiàn)染色體丟失。因此在產前診斷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時,多是利用超聲技術診斷。有研究[5]報道,在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產前超聲診斷時,根據(jù)胎兒水腫、胎兒頸后皮膚層厚度、羊水過度、膈疝、胎兒宮內生長過度、肢根骨短小等。尤其是三維超聲技術的發(fā)展,也可根據(jù)胎兒面部特點而判斷該病。因此在判斷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時,需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結合多種遺傳學技術,采用SNP-array基因診斷技術,并要做好產婦產前健康宣教及保健意識,按時超聲復查,提高新生兒質量。
參考文獻:
李素萍,沈華祥,金玉霞,等.應用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微陣列技術產前診斷胎兒標記染色體確診 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一例[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16,33(5):682-685.
席惠,王華,賈政軍,等.腫瘤化療患者應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與PICC效果比較的系統(tǒng)評價[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15,32(1):73-76.
任遠,游艷琴,周紅輝,等.妊娠晚期股骨短小胎兒21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7,52(2):86-92.
孫惟佳,陳榮譽,劉天盛,等.產前診斷Pallister—Killian綜合征一例[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6,19(6):440-441.
任遠,盧彥平,孟元光.軟骨發(fā)育不全的產前診斷及出生后治療進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6,51(10):785-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