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姍姍
【中圖分類號】R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6--02
腦供血不足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1]。其發(fā)病原因是患者腦部供血不足,從而引發(fā)大腦部分功能障礙,例如:頭暈,全身乏力等。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出現腦卒中,導致死亡。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一般來說,腦供血不足最常見的癥狀是頭暈[2]。針對于腦供血不足型頭暈癥狀,除了常規(guī)的治療以外,對于這種疾病的護理往往能夠決定臨床效果的好壞[3]。相關研究表明,對腦供血不足型患者采取全面護理的策略,能夠很好地幫助患者的恢復。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將討論全面護理對于腦供血不足型患者疾病的恢復以及對于護理的滿意度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腦供血不足型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為53到72歲,平均年齡為62.35±3.12歲,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42例。所有患者經過檢查,均為腦組織供血障礙引起的頭暈。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的辦法,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36例,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61.25±1.98歲,實驗組患者3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齡64.18±3.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根據《內科學》中對于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診斷標準進行判斷:患者表現為頭暈,全身無力,肢體麻木等癥狀。經過彩超等影像學驗證,患者腦部血管出現狹窄或者閉塞,表現為血流低下。凡是符合上述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均可入選本次研究。若患者頭暈為其他原因引起的,或者患者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應當排除本次研究。
1.3 護理方法
將兩組患者收治入院后,經過一系列診斷并治療后,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手段,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方法如下:對照組患者進行用藥護理,飲食護理,保證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按時用藥,保證飲食的清淡,避免油膩等易造成血管栓塞的食物。同時還要及時記錄患者恢復期間的相關病癥,做好文書記錄。保證臨床醫(y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對于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手段進行護理,對于實驗組患者,在上述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與患者全面護理策略,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護理,心理護理,康復運動護理以及對于患者的出院指導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健康教育護理:在對于患者住院治療整個期間,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包括教導患者對于疾病的自我護理,了解治療過程的相關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飲食作息等。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在治療期間受到疾病的影響而導致心情抑郁,會導致患者與醫(yī)護人員的配合度降低,因此應當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護理。包括通過聊天的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并舒緩患者的情緒,從而從心理上放下對于疾病的壓力,建立對于疾病恢復的信心。康復運動護理:基于腦供血不足的疾病原因,患者若長期處于臥床狀態(tài),會更加導致血流供應不足,從而引起疾病的惡化。因此,在治療期間,應當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運動護理。結合患者的年齡,身體情況等因素,設計相應的康復運動護理方案,鼓勵患者適當進行運動,例如讓患者初期進行強度較低的運動,包括短路程的散步,慢走等,后期可配合適當的太極拳,康復操等。盡量保證每日運動半小時左右。并控制運動量不能過大。防止患者病情加重影響治療。最后在患者出院前,應當進行適當的出院指導,包括叮囑患者出院后,用藥的注意事項以及用藥方法,并對飲食方面注意,同時應當讓患者定期來醫(yī)院進行復查,保證疾病的后續(xù)康復效果。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出院后,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護理效果可從頭暈的發(fā)作次數以及(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進行評判。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數據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以n表示,對兩組實驗數據差異數據進行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對照組患者護理前頭暈發(fā)作次數為(5.34±1.57)次,頭暈發(fā)作平均持續(xù)時間為(9.43±2.47)分;實驗組發(fā)作次數為(5.12±1.47)次,發(fā)作時間為(9.14±2.11)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發(fā)作次數為(3.14±2.42)次。發(fā)作平均時間為(5.24±2.11)分鐘,實驗組發(fā)作次數為(1.59±2.12)次,平均發(fā)作時間為(3.21±2.54)分鐘。經過比較,實驗組護理效果好于對照組護理效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通常來說,腦部供血不足是一種由于腦部血管病變,導致患者腦組織部分血流供應不足,從而導致患者出現頭暈等癥狀[4]。該病危險性較高,若沒有很好地護理措施,患者極易復發(fā),且嚴重者可造成死亡。常規(guī)的對于此病的護理僅僅與臨床治療過程有關,患者在出院后往往由于不注意會導致疾病的復發(fā)率大大提高。采用全面護理的手段對患者進行護理,可以對患者的生活、心理以及治療三大方面都能兼顧,從而實現多角度護理的理念[5]。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發(fā)現,雖然兩組患者護理后都能夠看到護理效果,但是實驗組患者護理后頭暈發(fā)作時間以及頭暈發(fā)作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表明全面護理手段對于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良好的護理效果。因此,在今后對于此種疾病的護理中,應當將此方法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李娟.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中全面護理的臨床應用[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33):159-161.
馬海燕,王世聰,郄正剛.重組人血白蛋白在藥用輔料中的應用[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4,27(10):1359-1360.
孫強,呂曉紅.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基礎及臨床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26(06):756-760.
李建章.慢性腦供血不足新思維[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05):1-2.
郭富山,遲兆富.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的腦血流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5(0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