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
摘 要 新媒體出版是伴隨著互聯網科技和多元化媒體傳播而發(fā)展起來的以電子化為傳播形式的出版方式,其特征表現在視覺語言多媒體化、內容傳播迅速而廣泛、注重用戶體驗與溝通等方面。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出版應當加強內容創(chuàng)新與整合,引進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多元化溝通渠道,通過互聯網變現獲益,從而促進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 新媒體;新媒體出版;互聯網科技;媒體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6-0160-02
出版作為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的行業(yè),借助互聯網技術優(yōu)勢,通過多媒體方式,實現更高效的新媒體傳播,實現互聯網時代下出版行業(yè)的新媒體轉型。在用戶個性化偏好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推動“互聯網+出版”的新媒體出版方式,成為出版行業(yè)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1 新媒體出版的概念
從本質上講新媒體出版仍是一種出版形式,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覆蓋范圍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打破了傳統(tǒng)出版地域不平衡性和信息不對稱性。其發(fā)展經歷3個過程:一是傳統(tǒng)出版物通過電子化掃描和存儲成為電子書;二是線上線下同步出版的內容成為滿足用戶需求的核心產品;三是傳統(tǒng)出版機構的內部管理和思維方式與互聯網相結合,不斷引領出版行業(yè)的變革。
2 新媒體出版的特征
2.1 視覺語言多媒體化
無論是傳統(tǒng)還是新媒體出版,視覺語言始終是為用戶帶來良好體驗的感知形式。傳統(tǒng)出版以文圖為主要元素,通過創(chuàng)作和設計呈現。新媒體出版通過音頻、視頻、動畫等富媒體視覺語言,提升閱讀過程的感官體驗。
2.2 內容傳播迅速而廣泛
新媒體出版具有很強的互聯網基因,其內容能夠使網絡參與者有權查看其中細節(jié),也能通過網絡平臺推介和支付實現出版商業(yè)化。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發(fā)展,新媒體出版相關的各種應用不斷涌現,促進了內容快速傳播,如微信閱讀、網易云閱讀、音頻特色的喜馬拉雅FM、移動端受眾特色的掌閱讀書、以任務互動會員式傳播為特色的咪咕閱讀、以主播式朗讀為特色的十點讀書等應用成為重要的傳播渠道,其能夠通過社交互動、書籍推薦、個性化營銷等方式,根據市場環(huán)境和用戶偏好的不斷變化,優(yōu)化應用界面和功能,從而為新媒體出版提供可靠途徑。
按傳播題材分,微信較適合故事類、新聞綜述類、評論類傳播,微博更適合突發(fā)事件類、營銷類、偶像明星類內容傳播,趣味類、生活類內容適合短視頻平臺推廣,注重即時互動的網絡直播平臺重視綜藝類、情感類、趣味類主題。
2.3 注重用戶體驗與溝通
在互聯網時代,用戶能夠通過網絡渠道進行公開自由的進行意見表達,網絡也成為社會文化傳播和輿論引導的重要渠道。對于新媒體出版而言,對于網絡民意和用戶意見的關注能夠幫助出版人員進一步明確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明確發(fā)展的現狀,從而探索更加合適的網絡化傳播方式。新媒體出版通過電子化形式來出版發(fā)行,使得出版發(fā)行的門檻進一步降低,這會進一步加劇新媒體出版的行業(yè)競爭。在這一競爭過程中,用戶體驗是衡量新媒體出版效果的核心,只有不斷為用戶提供便捷、可靠、充分的閱讀和知識獲取體驗,才能夠進一步增強用戶對于產品和品牌的忠誠度。在傳統(tǒng)的出版過程中,用戶溝通主要體現在針對讀者的問卷調查上,但是這種方式存在時間、地點和樣本的限制,新媒體出版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問卷和網絡反饋渠道,利用小程序、微信投票、微信留言、微博評論等形式進行調研溝通,能夠在控制成本的情況下,以更加便利的方式進行溝通,并且能夠進一步提升調研的效率和質量,能夠成為傳統(tǒng)調研方式的有利補充,適用于更加日常的新媒體運營場景。
3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出版的發(fā)展路徑
3.1 加強內容創(chuàng)新與整合
新媒體出版既是一個對于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對于信息進行整合的過程。無論是傳統(tǒng)出版還是新媒體出版,內容始終是用戶最為關注的核心要素,“內容為王”是出版?zhèn)鞑バ袠I(yè)不變的法則。在互聯網時代,應當在新媒體出版過程中加強對于內容的創(chuàng)新與整合,不斷提升內容的質量和影響力。在內容創(chuàng)新上,應當僅僅依靠網絡的發(fā)展特點和網絡用戶的基本需求,創(chuàng)作出能夠滿足用戶需要的文學藝術作品,不斷推出經典的原創(chuàng)性網絡文學作品。例如,針對90后推出《欲望之城》《鳳囚凰》等不同類型作品,通過彈幕、評論等形式增強作品互動體驗。傳統(tǒng)媒體注重通過嚴謹的標題概括文章核心,如,《故事會》雜志的《借條風波》《最后的約定》等均是不錯的紙質版標題,但微信標題需對內容進行更多感性詮釋,如《面對持刀歹徒,他卻這樣做……》。
為提升新媒體傳播影響力,應當加強對內容的整合,充分調用數據庫資源,為用戶呈現便捷、整合、多元的信息,降低信息的獲取難度。
3.2 促進視覺差異化與智能化
在傳統(tǒng)出版的過程中,以平面設計為主的設計風格主要偏向于靜態(tài)化,在挑圖和排版過程中注重畫面整體的靜態(tài)美感,會選擇風景、人物等靜態(tài)圖片作為視覺元素,常用JPG/JEPG等傳統(tǒng)的圖片格式,注重畫面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圖片不僅能夠以靜態(tài)形式呈現,還能夠通過GIF動圖、色彩的漸變、窗口嵌入等形式,來展示更為動態(tài)和多元的內容。在手機端(微信,App)上,排版?zhèn)戎赜谕ㄟ^動態(tài)圖形、微表情等來體現圖文的活潑性和趣味性,GIF動圖是常用的圖片格式。在電腦端,以網站為主的新媒體傳播則會傾向于對傳統(tǒng)風格和手機端的風格進行中和,既有靜態(tài)的圖形,也會有動態(tài)圖形,其主要考慮到受眾的廣泛性以及官方網站在宣傳上的嚴謹性。從視覺差異來看,審美隨著不同介質、細分受眾的差異而變化,這也是新媒體傳播能夠受到越來越多年輕網絡群體青睞的原因。
3.3 建立多元化溝通渠道
對用戶服務是新媒體出版的價值所在,與用戶的便捷化溝通是新媒體出版區(qū)別于傳統(tǒng)出版的一大優(yōu)勢,因而新媒體出版在未來發(fā)展中應當進一步建立多元化的溝通渠道,使用戶能夠更為便捷地進行意見反饋,從而促進新媒體出版和傳播服務的優(yōu)化。一方面,應當積極通過官方微信平臺、微博等方式,不斷建設新媒體出版的官方微平臺溝通渠道;另一方面,維護短信、電話、線下問卷等傳統(tǒng)的意見反饋渠道,定期舉辦一些活動、會議、用戶體驗交流會、客戶答謝會、專業(yè)性筆會等,來維持與用戶之間的聯系,積極引導用戶通過多樣化的渠道表達自身的意見。通過多元化溝通,使新媒體機構能夠通過傳播、營銷、服務來實現自身的商業(yè)價值和社會價值,完善新媒體傳播生態(tài)。
3.4 互聯網變現獲利
傳統(tǒng)媒體轉型過程中,需充分發(fā)揮品牌既有影響力優(yōu)勢,加強官網、移動應用、微信、微博等陣據內容覆蓋,形成價值鏈閉環(huán),打造獨特IP。如南方日報作為傳統(tǒng)報業(yè)在新媒體業(yè)務發(fā)展上已形成涵蓋南方日報電子版、南方網、“南方+客戶端”及微博、微信的南方品牌融媒體矩陣。在內容IP建設上,廣西電視臺《超級點子王》欄目充分發(fā)揮自身“生活服務”優(yōu)勢,在官微設置“查點子”“微社區(qū)”“會員卡”等工具,通過用戶流量獲得廣告和針對粉絲銷售特色商品獲利。英國廣播公司則積極通過Facebook與用戶互動,提升新聞報道互動性。
4 結論
與傳統(tǒng)出版相比,新媒體出版的視覺語言更加媒體化,在網絡的環(huán)境中,新媒體內容傳播迅速而廣泛。新媒體的傳播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通過網絡渠道與用戶進行充分溝通,從而增強用戶體驗。在傳統(tǒng)出版向新媒體傳播的轉型中,應當加強內容創(chuàng)新與整合,不斷提升內容的質量和影響力。在視覺語言上,應當引進現代化信息技術,積極通過動態(tài)圖形、微表情等來體現圖文的活潑性和趣味性。建立多元化溝通渠道,使新媒體機構能夠通過傳播、營銷、服務來實現自身的商業(yè)價值和社會價值,完善新媒體傳播生態(tài)?;ヂ摼W變現的方式豐富多樣,傳統(tǒng)出版機構可以通過自主開發(fā)、平臺入駐等形式,提升自身的新媒體傳播能力,實現更多的變現和收益,從而促進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石磊,李弋,田大菊,等.新媒體時代數字出版的機遇與發(fā)展策略——以四川數字出版產業(yè)為例[J].新聞界,2012(24):47-52.
[2]亓國,張宜軍.新媒體對我國出版?zhèn)鞑ヒ氐挠绊慬J].出版科學,2014,22(6):70-73.
[3]衛(wèi)軍英,楊玲.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術出版如何營銷傳播[J].中國出版,2014(22):7-10.
[4]金甦.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的傳播現狀及發(fā)展策略[J].出版廣角,2016(11):54-55.
[5]Jarvis S E. Communicator‐in‐Chief: How Barack Obama Used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Win the White House – Edited by John Allen Hendricks and Robert Denton, Jr[J].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2010, 40(4):800-802.
[6]Cornelio G S, Cruz E G. Co-cre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s a Means of Innovation in New Media: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the Photographic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8(4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