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欣
展覽鏈接:
Xcelerator超級對撞10|小米·時代藝術科技大展
主辦單位:北京時代美術館、小米公司
協(xié)辦單位:華熙國際投資集團、華熙LIVE·五棵松
策 展 人:蘇少禹、Charles Lindsay
展覽時間:2018年8月12日—10月24日
展覽地點:北京時代美術館
展覽海報
2018年8月12日,“Xcelerator超級對撞10|小米 ·時代藝術科技大展”在位于華熙LIVE·五棵松的北京時代美術館隆重開幕。該次展覽由北京時代美術館和小米公司共同主辦,華熙國際投資集團和華熙LIVE協(xié)辦。此次展覽也是北京時代美術館為了建館十周年所籌備的系列活動中的重磅展覽,同時也是北京時代美術館與小米公司聯(lián)合推出的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探索性展覽,本次展覽共展出10組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本次展覽邀請美國南加大電影藝術學院(USC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Jaunt VR 電影實驗室技術總監(jiān)蘇少禹和美國NASA SETI A.I.R.Program總監(jiān),跨領域藝術合作先鋒人物Charles Lindsay擔任策展人。展覽收錄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西班牙、希臘等8個國家的十組藝術家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作品包括融合了數(shù)學、物理、電腦科技、生物技術等現(xiàn)代科技所創(chuàng)造出的VR圖像、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影像等新媒體作品,旨在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新型展覽體驗。當藝術跨越了媒介材料的局限,打破了傳統(tǒng)學科之間的界限,新型的材料和多元媒介的共同參與,給藝術提供了新的意義和更多發(fā)展的可能性。
VT Pro Design Telestron
VT Pro Design Telestron
Francisco Lopez 流體結構360
Esmeralda Kosmatopoulos 十五張嘴
本次展覽的主題——“超級對撞10次方”主要著眼于藝術與科技的多元結合。其一,借助高能物理學中粒子加速器的概念,通過新媒體藝術模擬大爆炸之后宇宙萬物的形成和衍生,賦予了展覽空間中10組作品一個相當重要的使命,即藝術與科技相互碰撞;其二,是對當下新媒體藝術的一次試驗。藝術與科技的媒介離不開觀眾的參與,多元化的觀展交流是無限隨機的個體體驗的映射。展覽空間的展示中也恰巧吻合了這一主題。展覽空間,或者說“對撞加速器實驗室”,由四個空間組成。1—4號廳分別代表了對撞、正極、催化和負極。首先與觀眾見面的是3號展廳——“充能催化室”。三組不同國籍和年齡的藝術家組成的團隊以最新的互動方式在作品中為觀眾闡釋能量的轉(zhuǎn)換。催化完成后觀眾可以自由選擇進入“加速器”的兩個端口:正極和負極。最終達到展覽館的一號廳,匯聚一號廳,欣賞一次遠古與未來、人類與機器間的神秘儀式,兩股力量忽遠忽近,每一個瞬間都若即若離。
VT Pro Design的作品《Telestron》是一個沉浸式的劇場空間,“telestron”探索了光的存在和缺失以及光是如何定義空間存在的。作品由VT團隊與GMUNK一同為2017年休斯敦德克薩斯夜藝術節(jié)(DAY FOR NIGHT)創(chuàng)作,為此他們使用了兩臺Kuka 210作為機器人導體,利用巨大的、組合的幾何陰影來操縱各種光源,在整個空間中投射出色彩斑斕的光影陣列,創(chuàng)造出晝夜循環(huán)的戲劇性效果。
Francisco Lopez 的作品《流體結構360》是一個大型的沉浸式互動裝置,在這一作品中觀眾不僅僅是欣賞者,同時也是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不同于其他的沉浸式作品,這個作品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由燈光組成的一個個流動的液體是根據(jù)人們的運動軌跡而形成的,人的舉手投足被記錄和映射在大屏幕上形成五彩的流動的形,并且流體在撞擊的瞬間又變幻為其他的形狀,讓人感覺自己仿佛變成了自由靈動的流體,無拘無束,變幻莫測。
張味迪的《符號實驗》是一個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在這一作品中藝術家解構了帶有敘事性數(shù)據(jù)的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海報,并且將其抽象化和可視化。觀眾可以利用VR手柄進行互動,仿佛置身于符號的海洋,而這些符號正是跨越了古今,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一場視覺的重聚。
Pink Money 腦電場域
作品《十五張嘴》運用了“拿手機的手”這一元素的無限重復排列組合,來增強主題?,F(xiàn)代社會中手機交互功能逐漸增強,已經(jīng)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人體的延伸。手成為虛擬的嘴,在虛擬空間中將消息從一個屏幕傳達到另一個屏幕,其中不再需要有聲語言甚至不再需要肢體語言的存在。藝術家展出的這一作品也正引起觀眾對于人與人溝通現(xiàn)狀的反思。
《腦電場域》通過將腦中的微弱電流放大為高達數(shù)百萬伏特甚至可以擊穿空氣達到可視的雷電,雷電的交織也正是腦電的交織,也正是人們大腦中對于抽象的感情的交織,思想的交織。
人們一直在試著使科學和藝術相結合,藝術也終將會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觀看者欣賞作品的角度的變化,促使藝術也在朝著多元化和跨學科的方向去發(fā)展。物理學家李政道曾說:“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笨茖W的理性思維和藝術的感性思維的碰撞最終將帶來怎樣的真理探索,這也是當代藝術發(fā)展到今天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在這一課題中,藝術家、策展人、展覽館都面臨著挑戰(zhàn)。作為藝術的接受者的觀眾同樣也變成了藝術的參與者,變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代藝術如何發(fā)展,如何探索,如何認知,不僅僅是給藝術家的挑戰(zhàn),同樣是給觀眾留下的一個重要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