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許國青銅器簡析

2018-08-17 06:09張金鳳
收藏家 2018年8期
關(guān)鍵詞:許國銘文青銅器

□ 張金鳳

許國為周王朝在淮河流域的封國。國土面積大約只有25平方公里,是西周最小的諸侯國,其都城位于今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qū)東南15公里的張潘鎮(zhèn)古城村。許國初建時,許國國君許文叔曾受命與管、蔡等國共同負責(zé)監(jiān)視商遺族,是西周在東方重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后來還參與周平王東遷。

圖1 許季姜簋

圖2 許季姜簋銘文

從周武王封文叔于許后,許人便世代生活在以許昌為中心的中原腹地,封國雖小,但封國的人們通過辛勤勞作卻也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然而至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狼煙四起,大國兼并小國,而小國卻只能被兼并或依附于大國。許國國小力弱,又處于中原戰(zhàn)略要沖,被周圍大國、強國所包圍,尤其是被鄭、楚等強大的鄰國所夾擊、脅迫,為了自保,被迫依附于更強大的楚國。在魯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魯定公四年(前506年)之間,許國先后遷于葉(今河南省葉縣境內(nèi))、夷(今安徽省亳州市城父集),又復(fù)遷至葉、析(今河南省西峽縣境內(nèi))、容城(今河南省魯山縣境內(nèi)),在70余年里竟然5次舉國大遷移,整個國家都處于流浪動蕩之中,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到戰(zhàn)國初,許國最終被楚國(一說滅于鄭、一說滅于魏)所滅,原許國故地被韓、魏兩國所瓜分,綿延近700年的許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許國所處的時代,正是周禮盛行時期。周朝伊始,為配合政治上維護宗周統(tǒng)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進行了全面革新,將上古至殷商時期的禮樂文化進行大規(guī)模整理、改造,從而創(chuàng)建了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有關(guān)禮樂的完善制度。西周的禮樂制度,是維護統(tǒng)治者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guī)范和各項典章制度的總稱,后來發(fā)展為區(qū)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禮強調(diào)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這種禮樂制度有別有和,是周人治國的兩個方面,也是周禮的基本精神,并在其統(tǒng)轄范圍內(nèi)全面推行禮樂教化,加強周人血親聯(lián)系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擴大周文化的影響,以“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達到社會穩(wěn)定,人倫和諧。這種禮樂文化與禮樂文明,對后來歷代中國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并為中國文明奠定了“理性和人文”的底色。

周禮的名目繁多,涉及到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政治、教育、生活、信仰等各個領(lǐng)域,成為系統(tǒng)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進而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而那些用于祭祀和宴飲等禮樂場所的青銅器,便被賦予了這種尊卑差別的特殊意義,成為禮制的體現(xiàn),這就是所謂“藏禮于器”,此類器物就叫作“青銅禮器”,簡稱“禮器”或稱“彝器”。青銅禮器的這種功能,在奴隸制繁盛的西周時期最為顯著。但隨著奴隸制度的衰微及“禮崩樂壞”,青銅禮器也逐漸失去了這種作用,極盛而衰。

青銅禮器品種繁多,數(shù)量巨大,工藝精美,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可分為6大類: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而許國的青銅器,尤其是青銅禮器,在歷史的滄海桑田中不斷被人們發(fā)現(xiàn)而珍藏。見諸于著錄者已有數(shù)件,如許子妝簠、魯生鼎、許子鐘、子璋鐘等,多為傳世品且又多出于中原。但更多的是考古發(fā)掘品,如許季姜簋、許男鼎、許公買簠、許者俞鉦、許公之戈①、許之造戈②,以及許公寧墓出土的一批青銅器等。許國的青銅器雖然數(shù)量有限,對其有代表性的器物做一簡單剖析,也能從中了解到許國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的青銅文化,以及在那動蕩不安的年代許國被迫遷徙的歷史事實和許國渴望和平的強烈愿望。

一、許季姜簋 ③

圖3 許公之車戈

圖4 鉞形戟

許季姜簋(圖1),通高25.5、口徑21.2、底邊長21.3厘米,侈口,獸形雙耳,深腹,腹附雙鋬耳,圈足,下附四面開方口的方座,腹與座飾直棱紋,器內(nèi)底有銘文3行16字:“許季姜作尊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圖2)。西周晚期,1985年出土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小黑石溝村,現(xiàn)藏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整個器物厚重、碩大,呈上圓下方狀,象征“天圓地方”,為西周后期許國鑄造的禮器,有使用痕跡,在春秋后期才隨墓主人入葬。與周厲王十二年所造的西周后期標準禮器?簋的形制相似,年代也相近,為典型的中原風(fēng)格,與其伴出的多件青銅禮器也大多具有中原地區(qū)相應(yīng)時期的銅器風(fēng)格,反映了東胡民族與中原諸國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圖5 六戈形戟

許國遷都發(fā)生于春秋中后期,說明許國在西周至春秋前期的活動地域一直相對固定,人民生活也較安定,社會經(jīng)濟也得以發(fā)展,所鑄造的青銅器敦厚樸實而又莊重典雅,品質(zhì)上乘,具有典型的中原風(fēng)格。這件銅簋不知何時傳入北方,到了春秋后期才隨葬入墓。至于許國的禮器怎么傳入東胡地區(qū),學(xué)者意見不一,其結(jié)論還需進一步研究或等待更有力的證據(jù)出現(xiàn)。

二、許男鼎

許男鼎,高38、口徑38.57厘米,器主自稱“許男”④。該鼎侈口,雙直耳,扁平蹄足,口沿下飾重環(huán)紋一周和弦文一道,口沿內(nèi)壁鑄有4行16字銘文:“許男作成桓母媵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西周晚期,1967年出自陜西長安灃西公社馬王村銅器窖藏,現(xiàn)藏西安市文管會。此器與其它有“許”字銘文的許國銅器一樣,其銘文中的“許”字均從“無”從“皿”,大多學(xué)者考證該銘文應(yīng)為“許”字。而許國銅器銘文中的爵位稱呼,在西周晚期器物上稱“男”,在春秋晚期器物上稱“公”,許國國君早晚爵位稱呼的變化從許國青銅器銘文中真實地反映了許國從西周的禮樂文明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爭相僭越的歷史演變。

三、許公墓青銅器

河南省葉縣舊縣鄉(xiāng)4號墓(M4),已被確認為許國十五世國君許公寧(謚號許靈公)(前591~前547年)之墓。該墓被盜嚴重,多數(shù)隨葬品已丟失,但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搶救性發(fā)掘,仍清理出遺物638件。其中青銅器占絕大多數(shù),有304件,具有中原與周邊文化,尤其是與楚文化交融的明顯特征,反映了許國在春秋諸侯爭霸戰(zhàn)爭中被迫多次遷徙,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吸收周邊文化的精華從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一)兵器⑤

M4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兵器,數(shù)量僅次于青銅樂器,有戈、矛、鈹、鏃、鐏、鉞形戟、六戈形戟等,有的造型獨特,裝飾華美,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特點。在此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許國兵器做一簡要介紹。

銅戈:共計16件,其中有6件鑄有銘文,1件鑄銘“許公寧之用戈”,2件鑄銘“許公之車戈”(圖3),2件鑄銘“許公之造走戈”,還有1件鑄銘的許公戈已殘破。這些戈的銘文均在胡部,字體勻稱且無飾筆、無錯金。徐家?guī)X與趙家湖楚墓也出土有許國銅戈,但其銘文均在援胡部,字錯金,鳥篆體修長并有飾筆,所飾鳳鳥紋完全一致,均用雙平行陰線勾邊,且于內(nèi)下角處里線向上彎曲勾勒出鳥首、圓眼、勾喙、長冠,外線向下卷曲勾畫出鳥爪,上下兩側(cè)的雙線恰作鳳鳥伸展的翅膀。這種構(gòu)圖方式是東周楚文化銅戈上最為典型的裝飾風(fēng)格,主要流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戰(zhàn)國早中期⑥。顯然,葉縣M4出土的許國銅戈與徐家?guī)X、趙家湖楚墓出土的許國銅戈在形制特征與銘文風(fēng)格上不同,體現(xiàn)了時代早晚的變化,也是許國長期附庸于楚、不斷被楚化的物證。

鉞形戟(圖4),通高19.7、寬18.5、銎口長徑3.4、短徑2.8厘米。它是由獸首含銎鉞和銅戈前鋒渾鑄而成,扁銎,鉞形,保存完整。刃部橫出3個戈頭,鋒均略呈三角形。中部為一近半圓形透孔,穿孔中部有兩條相糾纏呈“8”字形的蛇將銎部與戟體相連。銎上端飾一伏虎,虎下方有一條蟠蛇,虎尾、蛇身向外側(cè)分別與一鳳鳥的翅膀及尾部相連。銎身兩側(cè)各飾一組側(cè)視夔龍紋,夔龍后爪踩著一條凸起的蟠蛇,銎脊部飾一組俯視的夔龍紋。龍及虎皆有彎曲的利爪。紋飾均呈淺浮雕形,其中虎、鳳與蛇紋皆為透雕鏤空式,以云雷紋襯地。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此類青銅兵器數(shù)量極少,一般出自高級別的朝廷重臣或封國諸侯之墓,是統(tǒng)治者刑罰權(quán)與軍事統(tǒng)帥權(quán)的象征,在禮制活動中也具有儀仗作用。此為保存最完整、裝飾最華麗的一件,它應(yīng)該是融合了南北多元文化的產(chǎn)物⑦。

圖6 螺旋枚

圖7 四扉棱

六戈形戟(圖5),通高23.5、寬22.2厘米。銎口呈橢圓形,長銎頂端為一矛頭,矛頭鋒端呈柳葉形,銎兩側(cè)平行橫出長短兩列各3個戈頭,其中3個短戈頭鋒部稍殘。銎上端飾一獸面,最短的一個戈頭與3個長戈頭均銜于獸首口中,給人一種獸吐長舌之感。銎身中部飾兩對4條蟠蛇紋,其上覆蓋一組曲折線紋,象征捆綁戈頭于柲上的革繩,整體紋飾以云雷紋為地。該戟戈、矛鋒刃均為鈍刃,應(yīng)屬儀仗器??脊刨Y料顯示,東周時期以楚為代表的南方諸國普遍流行多戈戟。這種設(shè)計在考慮減重以利武士操持的同時,充分開發(fā)多戈相聯(lián)絆掛勾割的功能,與南方多水澤、多水戰(zhàn)的作戰(zhàn)方式相適應(yīng),主要裝備于戰(zhàn)船水兵。由此可知,許國的這件六戈形戟是受實戰(zhàn)型多戈戟的影響渾鑄而成,再次證明了許受楚文化影響之深。

(二)樂器

許公墓隨葬的青銅器僥幸保存下來最多的是樂器,其中有一套完整的青銅樂器——編鐘,共計37件,由9件鈕鐘、20件甬鐘和8件兩種形制的鐘組合而成。全套編鐘分三層懸掛,最突出的是位于最下層的8件鐘,每組4件成編,即4件無脊鐘(又稱螺旋枚)(圖6)與4件有脊鐘(也稱四扉棱)(圖7),每組大小遞減,形制各自相同。4件有脊鐘,由中脊與扉棱形成四翼,均為透雕夔鳳合體紋飾,體飾浮雕龍紋,四周置四棱錐狀乳丁8個。舞上置蟠龍形扁體繁鈕,舞部飾兩組相背的盤龍紋。整體制作精良,腔體厚重,紋飾優(yōu)美,較完美地展示出有脊鐘的莊重、威嚴與豪華的形態(tài);4件無脊鐘,體呈典型的合瓦形,體四周置4組36顆螺形枚,枚間篆部飾蟠螭紋,正鼓部飾兩對4條相對的夔龍紋,舞面縱向設(shè)置復(fù)式透雕繁鈕,由8條龍盤錯糾結(jié)而成。這兩組編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良,體現(xiàn)出明顯的春秋早中期的時代特征,無脊鐘應(yīng)晚于有脊鐘,且在音樂性能上又遠遠超出有脊鐘,反映了中國社會與禮樂制度的嬗變⑧。

春秋時期,王室雖衰微,但并不乏禮制的維護者,尤其是力量弱小的諸侯國,試圖挽救日益頹廢的禮制,使社會安定下來,免受戰(zhàn)火。所以,這種大型組合的編鐘就以禮樂制度的外在形式在春秋中期風(fēng)行而起,也以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成為極力追捧的典范,顯示了器主的強烈愿望,客觀上也促進了青銅文化的繁榮。到戰(zhàn)國早期,大型編鐘仍有流行,如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編鐘。同時,春秋時期諸侯的爭霸戰(zhàn)爭也促使各國文化間頻繁地交流、碰撞。許公墓出土的9件鈕鐘、20件甬鐘與4件無脊編的形制具有中原文化色彩,但甬鐘飾有一般僅飾于鈕鐘或鐘上的螺旋形枚,顯然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嘗試,而4件四扉棱編又汲取了秦、齊等少數(shù)諸侯國的編鐘文化,從而使這套鐘、組合的樂器更為復(fù)雜,具有強烈的中原文化與秦、齊等多元文化的交融現(xiàn)象,也成為目前為止國內(nèi)出土種類最全的東周時期青銅樂器的組合形式。這套樂器種類豐富,形制各異,造型優(yōu)美,裝飾華麗,且數(shù)量龐大又同出一墓,在以往墓葬考古中未曾見到,是先秦樂器考古史中獨一無二的例證,無論是對研究許國的歷史,還是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的發(fā)展、青銅樂器的鑄造技術(shù)以及先秦地域間文化的相互滲透交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⑨。

圖8 束腰垂鱗紋銅鼎(升鼎)

(三)其它禮器

許公墓還出土有鼎、簋、簠、鑒、盞、方壺、方甗、浴缶等青銅禮器27件。尤其是3件束腰垂鱗紋銅鼎(升鼎),均出于盜洞,皆殘破,經(jīng)修復(fù)成形。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無蓋。窄平折沿,方唇,外撇雙耳附于內(nèi)壁,束腰,下腹部外鼓且明顯下垂,平底,三蹄形足較為粗壯。折沿表面及耳內(nèi)外側(cè)飾浮雕式蟠螭紋,口沿下飾凹槽式突起蟠螭紋一周,其下飾凸箍式弦紋一周。下腹部飾垂鱗紋帶四周,上兩周垂鱗上飾細線式蟠螭紋,下兩周飾凹槽式突起蟠螭紋。腹部等距貼附6條形制相同的顧首卷尾式夔龍,龍首凸目圓睜,鼻部上卷,口旁一對獠牙向內(nèi)卷曲,頭上一對極度夸張的彎曲盤旋形雙角甚似鹿角,雙足與器腹相連接,尾部上卷并附以彎曲對稱的枝杈形裝飾,龍身布滿精美的細線蟠螭紋與凸起的蟠螭紋。鼎足根部飾一組以扉棱作鼻并飾以浮雕式蟠螭紋的凸目獸面紋,足下蹄端飾浮雕蟠螭紋。其中一件束腰垂鱗紋銅鼎(圖8),通高60、通寬72、口徑58、耳高13.5、足高21厘米,重53.65千克⑩。該器形體莊重、典雅、華美,與淅川下寺M2出土的王子午鼎相比,無論是形制還是紋飾都十分相似,只不過許公墓M4的升鼎腰部內(nèi)束較輕微、垂腹更明顯而已,具有顯著的楚文化特征,是一種楚國常見的青銅升鼎,其制作年代應(yīng)略晚于克黃升鼎(該鼎鑄于公元前605年之前),而稍早于王子午升鼎。此類升鼎雖為圓形,但卻是平底、束腰、收腹,裝飾華麗,一改商周中原文化青銅鼎粗獷、豪放之氣,使厚重的青銅鼎盡顯楚文化的細膩、柔美之韻,以及浪漫特質(zhì),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此類升鼎的鑄造還使用了當時先進的焊接技術(shù)和失蠟法工藝。該器先以失蠟法鑄出6條立體龍形獸的獸身、獸角、腰飾、尾飾4部分,在相應(yīng)的連接點預(yù)先鑄出連接孔和榫頭,然后注入焊料連接。夔龍、鼎足和器身的結(jié)合也使用了鑄焊工藝。經(jīng)分析,焊料合金的含錫量達98.23%,硬度很高,保證了各連接點結(jié)實牢固。而失蠟法自春秋中晚期發(fā)展起來,它解決了青銅器鑄造中更為復(fù)雜的多層次問題,同時,也使青銅器在厚重中充滿了靈性,成為玲瓏剔透的藝術(shù)品,人文的藝術(shù)風(fēng)韻壓倒了神秘的祭器用途,把青銅器鑄造推向了又一個高峰,也把我國的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提早到許公寧即位前后。

四、許公買簠

許公買簠,銅簠通長31.2、寬23.5、通高22厘米,由兩個形制、紋飾相同的長方形圈足盤相向扣合而成??诓砍书L方形,直口,折腹,平底,四蹼足,兩側(cè)有一對獸首耳,口沿有6枚卡扣,通體飾工整而細膩繁縟的蟠虺紋。該器與許公墓出土的銅簠(M4:118)在形制上極其相似 ,年代也應(yīng)該相近。而許公買簠的上下蓋、底內(nèi),各有銘文8行35字:“唯王正月初吉丁亥許公買擇其吉金自作食簠以祈眉壽永命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之”。大意是,在周王某年正月一個吉祥的日子,許國國君買選擇了上等的銅料,制作了銅簠,以此祈禱上天降福萬年,祈禱世世代代永遠享用。1976年出土于湖北省黃州城北約2公里的東周城址禹王城內(nèi),現(xiàn)藏黃岡市博物館。

銅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其用途與簋、盨相仿,正如《周禮·舍人》載:“凡祭祀共簠簋”,但數(shù)量不如銅鼎、銅簋等那么多,是周人“重食器,輕酒器”的產(chǎn)物。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蓋上一般附鑄有卡扣(但早期沒有),以便扣合嚴密。它出現(xiàn)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戰(zhàn)國晚期以后逐漸消失。在楚文化大、中、小型墓中均有發(fā)現(xiàn),說明銅簠在楚文化中的重視程度。

這件許國銅簠,在外形上與同時期南北同類器物差別不大,但銘文書體纖秀雋美,裝飾性較強,與鳥蟲書相似。鳥蟲書,亦稱“鳥蟲篆”,是篆書的一種演變形式,大多鑄刻于兵器和鐘上,屬于金文中的美術(shù)字體,是春秋中后期至戰(zhàn)國時代盛行于吳、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諸國的一種特殊文字。楚人善于運用鳥蟲篆書體,采用特殊的楚國辭語、韻文,傳達出楚人遣詞造句和書寫中唯美的思維習(xí)性。王子午鼎的銘文就是鳥蟲篆書體的代表,而許公買簠的銘文比較接近王子午銅鼎銘文,卻與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許季姜簋銘文(圖2)區(qū)別較大。由此推斷,這件銅簠具有中原文化與楚文化交融的特點。在列國紛爭的年代,該器極有可能是楚國令許國遷徙過程中流落到黃岡來的。在黃岡境內(nèi)出現(xiàn)許國貴族銅器,這為研究楚、許、黃三國的交往以及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五、許國青銅器的特征

許國青銅器不同時期文化特征的變化,應(yīng)與許國的多次遷徙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許國遷徙之前所鑄的青銅器,皆為中原文化特征;遷入楚境后,受楚文化的影響,所鑄的青銅器也有所變化,出現(xiàn)了楚文化元素;隨著許國的不斷遷徙,與楚及其周邊國家的接觸日益頻繁,使本國原有的中原文化與周邊的多種文化相互碰撞,進而融合,甚至還有創(chuàng)新,讓許國的青銅文化達到了歷史巔峰,呈現(xiàn)出雄渾與流麗共存,厚樸與精美同在的文化現(xiàn)象,成為淮河流域國中融合南北文化的典型范例之一。許國在國家大動蕩中使自身的青銅文化在艱難發(fā)展中具有了開放性與包容性,也促進了中國多元文化的發(fā)展,由此造就了匯聚千流、吸納百川、永不中斷的中華文化品格。

注釋: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②湖北宜昌地區(qū)博物館等《當陽趙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③項春松《“許季姜簋”銘文考》,《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④珠苞《長安灃西馬王村出土“許男”銅鼎》,《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1期。

⑥⑦井中偉《葉縣舊縣四號春秋墓出土青銅兵器研究》,《文物》2009年第11期。

⑧陳燕《許公墓編镈探微》,《中國音樂學(xué)》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歡
許國銘文青銅器
啟簠、啟戟銘文小考
漢皎光鏡銘文釋考
后母戊鼎:沉淀在歲月里的青銅器
鄧稼先 此身許國 再難許卿
君有遠行鏡銘文釋解
“忠誠許國,老而彌篤”——“干事創(chuàng)業(yè)敢擔(dān)當”評論之一
人去樓空
認識“晉式青銅器”
我是怎樣走上青銅器研究之路的
梁帶村里發(fā)現(xiàn)的微型青銅器
昭苏县| 尚志市| 卓资县| 太谷县| 辽阳市| 芦山县| 武乡县| 双流县| 新和县| 迁安市| 弋阳县| 华亭县| 阿拉善右旗| 兴宁市| 八宿县| 香港| 阿荣旗| 桑植县| 廉江市| 两当县| 子长县| 武胜县| 荆州市| 泰安市| 柳江县| 无棣县| 朔州市| 会东县| 五原县| 宜黄县| 科技| 万州区| 乌兰浩特市| 合川市| 湘西| 义乌市| 桂林市| 湖南省| 涡阳县| 玉环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