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王斌 羅旭
云南西北邊陲的高黎貢山地處橫斷山地南段,南北跨5個緯度,海拔垂直落差三四千米,氣候垂直變化十分明顯,造就了高黎貢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雖然復雜的地形和惡劣的天氣使得在高黎貢山開展科學研究格外艱難,但中外眾多動植物學者仍然對這個生物多樣性寶庫心馳神往。在高黎貢山的高山上,一種羽色如彩虹般絢麗的大型雉類——白尾梢虹雉,就一直讓我們魂牽夢繞、費盡心思。
謎一般的存在
白尾梢虹雉有著彩虹一般的羽色,分布于我國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云南省西部和西北部的狹窄地區(qū),以及國外的緬甸東北部山地和印度阿薩姆邦東北部局部地區(qū)。它們棲息于海拔2500–4200米的高山和亞高山生境中。因其分布狹窄、種群數(shù)量低,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白尾梢虹雉漂亮,數(shù)量少,棲息地點難到達,在野外極難觀察到,是觀鳥界的“高光”鳥種,也是眾多觀鳥人士追捧的鳥類“明星”。在鳥類學界,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工作被認為是研究的“硬骨頭”,鮮有人問津,導致白尾梢虹雉成為謎一般的存在。而位于春城昆明的西南林業(yè)大學一直有一支隊伍在“前仆后繼”地“啃”這塊“硬骨頭”,開展著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生態(tài)資料基礎(chǔ)研究工作。1999年-2004年,羅旭副教授在讀碩士的時候就在高黎貢山南段開展了白尾梢虹雉野外生態(tài)研究工作,在野外找到了一個白尾梢虹雉家庭群以及一個繁殖巢,向世人揭開了白尾梢虹雉繁殖習性的神秘面紗。2005年,當他上山繼續(xù)跟蹤這個家庭群時,不料僅發(fā)現(xiàn)兩堆白尾梢虹雉的殘骸。
后來,羅旭老師成為西南林業(yè)大學的一名教師后,一直在找機會和適合的地點開展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2010年,他在執(zhí)行保育領(lǐng)袖計劃(CLP)項目的過程中,得知瀘水縣境內(nèi)有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種群,開始和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qū)瀘水管理局進行合作,開展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和保護工作。2014年6月,我跟著梁丹師兄在高黎貢山做火尾綠鹛野外繁殖生態(tài)研究工作時,聽說白尾梢虹雉的合作項目已經(jīng)得到云南省林業(yè)廳的資助,我就想:上高黎貢山的機會來了!
兩次與白尾梢虹雉擦肩而過
對于白尾梢虹雉,很多觀鳥人為其傾心卻與之擦肩而過,剛開始我也不例外。
2014年7月初,我跟著梁丹師兄和3個護林員,在海拔3000-3800米的連綿起伏的山脊上穿行20多公里,前往高黎貢山的一個高山湖泊——聽命湖。此行一是為了完成師兄所做課題的野外工作,二是為了圓我們的一個夙愿,一睹傳說中的聽命湖風采,當然也有三,就是為了看看聽命湖附近有沒有白尾梢虹雉棲息,為下一步開展研究工作踩點。同行的向?qū)钱數(shù)厝耍晳T山路,走得飛快,我們在后面落下好大一截。快到達目的地時,我跟師兄看到了一串雉類的腳印和幾堆雞糞。傍晚在目的地的火堆旁跟同行的老鄉(xiāng)聊起此事,得知這是被他們驚飛的一只棕色“大野雞”。我請他們在《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指出這“大野雞”,正是我們想找的白尾梢虹雉,還是雌鳥。第一次有機會見到白尾梢虹雉,無奈體力不支走慢了幾步。
同年國慶,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工作正式開始了,我參與其中。我們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瀘水縣境內(nèi)選擇了兩個點,分別布設(shè)20臺紅外相機以監(jiān)測它們的野外活動情況。在其中一個點布設(shè)紅外相機時,我第一次聽到白尾梢虹雉的叫聲,卻“完美”與它擦肩而過。那是我們現(xiàn)在開展白尾梢虹雉的研究點,布設(shè)完紅外相機準備下山,我給一同上山的伙伴拍合照留影。就在這時,一只白尾梢虹雉從我背后飛過,同伴驚喜萬分,可等我轉(zhuǎn)身,這只虹雉已消失在茫茫箭竹林中。
找到第一個巢
繁殖是鳥類生活歷程當中最為重要的階段,繁殖習性的研究對鳥類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的工作主要關(guān)注白尾梢虹雉野外生態(tài)習性,其中繁殖習性是重中之重。
2015年3月,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季開始了,通過布設(shè)紅外相機調(diào)查等方式,我們也選定了野外研究地點,順理成章地開始了我們的野外觀察工作。剛開始幾天,幾乎每天都下雨,出去就全身淋透。終于在4月9日雨消停了些,也讓我們有心情準備山上用的鍋碗瓢盆、油鹽米醋。4月10日凌晨4點,我們隊伍10人,打著手電,背著物資,浩浩蕩蕩從海拔2000米左右的村寨前往海拔3600米的白尾梢虹雉棲息地,準備開展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工作。隊伍中,有8人是為我們背送上山用的物資的,只有我和另外一個叫“念南子”的向?qū)Я粼谏缴稀S捎诳紤]到背送物資的人員當天還要返回,我和向?qū)П池摰奈镔Y最多。我背著20臺裝滿電池的紅外相機,還有雨衣等七七八八的東西,加起來20多公斤。又是負重又是爬坡,整整走了11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累得我差點想放棄。還好剛到營地,就聽到了白尾梢虹雉的叫聲,似乎在說“歡迎,歡迎”,心里才有一絲安慰,也多了一份堅持的動力。
這一晚,吃一點干糧,早早就睡了。第二天一早,聽著風呼呼地吹,朦朦朧朧就醒來了。見我醒來,向?qū)П愀议e聊了幾句,就在這時,兩只白尾梢虹雉雄鳥一起從營地前飛過,后一只緊追前一只,并用翅膀相互拍擊。我第一反應:“這兩只雄鳥是在打斗,這是之前沒有觀察記錄過的行為?!钡谝淮我姷桨孜采液顼?,是兩只,還是打斗行為,這是要向我說明點什么嗎?
這一次來的主要目的是找巢、觀察繁殖習性,看看白尾梢虹雉的瀕危是否與其繁殖習性有關(guān)。要做觀察,最關(guān)鍵的就是要找到白尾梢虹雉巢??墒菍煯斈昃褪亲霭孜采液顼舻姆敝逞芯?,找了兩年才找到一個巢。我的向?qū)前孜采液顼簟皩<摇保梢矎膩頉]見過白尾梢虹雉的巢。我呢,今天才第一次見到白尾梢虹雉的真面目,實在沒抱太大希望。但還是得出去看看情況,就當熟悉熟悉地形。往哪個方向找呢,雖然這個研究點在我們選點布設(shè)紅外相機的時候來過一次,可還是覺得很陌生,看出去都是一模一樣的溝壑縱橫、山峰險峻的山。心想,就往剛才兩只白尾梢虹雉雄鳥飛去的方向去吧!
一出去就要穿竹林、爬懸崖。向?qū)г谇拔以诤?,我用望遠鏡一個一個懸崖平臺看著去。以往文獻記載白尾梢虹雉筑巢于懸崖、樹洞、倒木底下,但是羅旭老師當年發(fā)現(xiàn)的巢是在懸崖中部的凹陷平臺,這是目前最準確的巢址記錄,根據(jù)這個信息我主要找懸崖。一個多小時,穿了幾片箭竹林、爬了幾個懸崖,看了很多懸崖平臺,都沒發(fā)現(xiàn)巢。又到一個懸崖邊,還是向?qū)г谇拔以诤螅赐?,我接著看。懸崖邊有一棵香柏樹,我爬累了,就依在香柏樹上舉著望遠鏡看。還是一樣的懸崖平臺,可這個平臺分三級,邊上都長有草,看不清,我用望遠鏡慢慢看,也正好累了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