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平,劉新獻,黃穗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yī)院(武漢市婦幼保健院)影像中心,湖北武漢 430016;
腸套疊是兒童常見急腹癥,由部分腸管及其腸系膜隨腸管蠕動而套入下一段腸腔所致。繼發(fā)性腸套疊指套入的頭部為器質性病變,如過敏性紫癜、腸重復畸形、梅克爾憩室、息肉及腫瘤等[1],小腸炎性肌成纖維細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引起繼發(fā)性腸套疊較為罕見[2]。本研究擬探討小腸IMT繼發(fā)腸套疊的臨床、影像及病理特征,并研究其空氣灌腸整復方法,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5月武漢市兒童醫(yī)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小腸 IMT繼發(fā)腸套疊3例,其中女1例,男2例;年齡分別為4歲6個月、3歲2個月、11個月。1例位于空腸,2例位于回腸。臨床表現為長期腹痛或哭鬧、嘔吐、血便。2例觸及腹部包塊。3例腸套疊反復發(fā)作,共行8次空氣灌腸整復術。
1.2 儀器與方法
1.2.1 空氣灌腸整復術 術前安置胃腸減壓管并注射阿托品?;純簲z胸腹立位片后仰臥位于攝影臺,經肛門插入18F雙腔氣囊管,充盈氣囊,在X線機(島津Sonialvsion 80多功能X線機)透視下,利用壓力計量表經雙腔氣囊管緩緩注入空氣,充氣腸管內見套頭影時攝片記錄,然后注入空氣持續(xù)加壓(腸腔注氣壓力≤120 mmHg),結合手法復位至復位成功,攝片記錄小腸充氣像。3例各行2~3次腸套疊空氣灌腸整復術,均復位成功。
1.2.2 CT檢查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層螺旋CT機,10%水合氯醛0.5 ml/kg口服或灌腸,經肘靜脈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s,重組層厚1.0 mm,在Siemens工作站進行后處理。由2名經驗豐富的主任醫(y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記錄小腸IMT繼發(fā)腸套疊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密度、增強掃描表現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
1.2.3 手術治療 3例腸套疊再次復發(fā),CT檢查確診為小腸腫瘤繼發(fā)腸套疊?;純河谌砺樽硐?,經右中上腹橫切口長約6 cm,逐層進入腹腔,探查見腸套疊包塊并提出切口外,手法交替逆套入方向擠壓套頭,保護漿膜完整,至完全復位;套頭處腫瘤處理:腸管減壓后,距腫物兩端各5 cm處離斷腸管,兩斷端行端-端吻合,將腸管還納腹腔,逐層關腹。術后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
2.1 影像表現 ①X線表現:3例患兒8次腸套疊類型分別為5次回結型、2次小腸型、1次回回結型,空氣灌腸術前腹部立位片正常(圖1A);空氣灌腸術中示右側腹部腸管內見套頭影(圖1B);復位成功后,套疊影消失,小腸充氣滿意,右中下腹軟組織塊影存在(圖1C)。②CT表現:3例CT平掃均示腹部“同心圓征”內見等密度腫塊影(圖2A),增強掃描動脈期腫塊明顯強化(圖2B、C),腫塊呈類圓形,邊緣清楚,較大者大小約3.5 cm×4.0 cm×6.0 cm。
圖1 男,3歲2個月,回腸IMT繼發(fā)腸套疊??諝夤嗄c整復術前腹部立位片未見膈下游離氣體及腸梗阻(A);術中右下腹結腸內可見較大套疊影(箭,B);腸套疊復位成功,右下腹可見軟組織塊影(箭,C)
圖2 男,11個月,空腸IMT繼發(fā)腸套疊。CT平掃軸位示右下腹“同心圓征”內見等密度影(箭,A);增強掃描軸位示右下腹“同心圓征”內見腫塊明顯強化(箭,B、C)
2.2 術中表現 3例患兒術中可見腸套疊并手法復位成功,腫塊切除完整。3例腫塊呈圓形或類圓形、灰褐色,質硬,實質性,表面光滑,1例包膜完整,2例無包膜,腫塊直徑最小約1.5 cm、最大約4.0 cm。
2.3 病理表現 HE染色,3例光鏡下可見梭形肌成纖維細胞及炎癥細胞(圖3A)。免疫組化:3例Vim(+)、1例MSA(+),2例SMA(+),2例ALK(+)(圖3B),3 例 S-100(-)、BCL-2(-)、CD117(-)、CD34(-)。
圖3 女,4歲6個月,回腸IMT繼發(fā)腸套疊。光鏡下示梭形肌成纖維細胞呈束狀排列,間質內大量炎癥細胞浸潤(HE,×200,A);免疫組化ALK蛋白表達陽性(×200,B)
3.1 臨床特征 2002年WHO定義IMT為中間性(低度惡性)的間葉性腫瘤[3],好發(fā)于兒童和青年人,常見于肺、頭頸、四肢等部位,小腸少見[2]。小腸IMT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其繼發(fā)腸套疊可出現腹痛、嘔吐、血便、腹部包塊等癥狀及體征,應與原發(fā)性腸套疊相鑒別,本組2例較原發(fā)性腸套疊相比,具有腹部包塊較大、病史>15 d、年齡>3歲等特點。
3.2 空氣灌腸表現特征與技巧 本研究 8次空氣灌腸整復術中以回結型腸套疊多見(5/8),復套(回回結型)少見(1/8)。8次空氣灌腸術前腹部立位片無腸梗阻征象;術中平片記錄套疊部位均未超過肝曲;復位成功后小腸充氣滿意,右中下腹仍可見軟組織塊影存在(回顧性分析此軟組織塊影即為IMT,或IMT與腫大淋巴結/回盲瓣同時存在)。本組3例患兒復位術前注射阿托品,術中結合手法復位,腸套疊易于復位成功?;純撼霈F脫水甚至休克癥狀,術前對患兒進行補液,可提高腸套疊的整復率[4]??諝夤嗄c整復術腸穿孔發(fā)生率為1%~5%[5],而10%~15%的IMT惡性度高[6],穿孔增加其治療風險,因此應嚴格遵循腸套疊的診療規(guī)范,避免發(fā)生穿孔。
3.3 CT表現特征 CT檢查是臨床發(fā)現兒童小腸IMT繼發(fā)腸套疊的重要方法,小腸IMT繼發(fā)腸套疊的典型CT表現為平掃時腹部“同心圓征”內見等密度或低密度腫塊影,形態(tài)各異,邊界一般較清楚;CT增強掃描顯示腫塊明顯強化,呈延遲強化[7],鄰近炎性改變表現為血管影增多、增粗[8]。IMT由不同比例的炎癥細胞、肌成纖維細胞、纖維組織和壞死組織等成分組成,影像表現缺乏特異性,難與腸道其他腫瘤相鑒別[9]。腸套疊反復發(fā)作經 CT檢查確診為繼發(fā)性腸套疊,應及時行剖腹探查術[10]。
3.4 臨床病理特征 目前治療小腸 IMT繼發(fā)腸套疊的主要方式是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后幾乎無復發(fā)。少數 IMT邊緣不完整或局部有侵襲的患者應采用放化療輔助治療。既往研究報道約50%的IMT染色體易位導致ALK蛋白異常表達,預后不良者多見,ALK可能成為IMT分子治療的潛在靶點[11-12]。本組2例ALK陽性,但樣本量較少,有待收集更多樣本進一步研究。3.5 預后 IMT預后良好,復發(fā)和遠處轉移風險較小,術后第1年是相對危險期[2],應密切隨訪。本組3例兒童小腸IMT繼發(fā)腸套疊后癥狀明顯,早發(fā)現、早手術,腫瘤無局部侵犯,無轉移,無惡變,預后良好,隨訪1~5年無復發(fā)、無轉移。
總之,兒童腸套疊反復發(fā)生應警惕小腸IMT的可能。兒童小腸IMT繼發(fā)腸套疊,空氣灌腸整復術腸套疊易復位成功,手法整復及小腸部分切除術是首選治療方法,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