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漢族湯姓出自成湯。成湯即商湯,先商族為黃帝之裔帝嚳之后,始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是東夷化的一支氏族,子姓。據(jù)說,契是發(fā)明刻木記事之人,從契開始,中國世襲部落的方式改為男系傳遞。契氏族始居河北平山,后南遷河南安陽,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在今河南商丘。契傳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王夏桀時期。履字湯,也稱武湯、武王、天乙,為商開國君主,系黃帝曾孫高辛氏之子契裔十四世孫。原為夏時方伯,商族領(lǐng)袖,專管征伐之事。與有莘氏通婚,建都于亳,在今山東曹縣南,往用伊尹和仲虺執(zhí)政,積聚力量,準(zhǔn)備滅夏。陸續(xù)攻滅鄰國葛和夏的聯(lián)盟韋、顧、昆吾等國。經(jīng)十一次出征,成為當(dāng)時的強國,后一舉滅夏,建立商朝。成湯之后以先祖的名為氏。子姓湯氏的歷史至少有3600年。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湯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地區(qū)。漢朝時,湯姓已經(jīng)東移江蘇、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時期,湯姓隨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時湯姓南遷兩廣地區(qū)。清初湯姓進(jìn)入臺灣。宋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2萬人,排在第九十八位。湯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湯姓總?cè)丝诘?6.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國形成了東部贛蘇為中心的湯姓聚集區(qū)。明朝時期,湯姓大約有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宋、元、明期間,湯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仍以贛、蘇、浙、皖為湯姓的聚集地。從清康熙時開始,廣東湯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以后再由臺灣遷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國、澳洲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景帝改為國,治盧奴(今河北定縣)。
范陽郡:三國時期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
堂號:
玉茗堂:明朝湯顯祖書房叫玉茗堂,被族人做了湯氏的堂號。
其它堂號:臨川、義士、敘睦、光裕、雙桂、丹桂等。
歷史名人
湯顯祖:明朝戲曲家、文學(xué)家。因觸怒權(quán)貴,被劾歸里。之后居家二十余年,精心研究詞曲,專事著述,寫成《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
湯和:明代初年開國功臣。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被授封信國公。明太祖朱元璋謀解諸將領(lǐng)兵權(quán)時,首先上書歸返故鄉(xiāng)。
湯貽汾:清代著名畫家。擅畫山水,筆致秀逸,兼工草書和詩。
湯世澍:清代詩書畫家。國子監(jiān)生,寫生鮮麗,為近世江南賦色家一大宗。書學(xué)米芾。
湯天池:鐵畫家(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shù)作品。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章法、布局,線條簡明有力,蒼勁古樸)。相傳他受鄰居蕭云從的影響比較大,是鐵畫的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