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妮
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了“美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協(xié)調(diào)和適中”的觀點,他的這一觀點和我們學校的和美教育理念不謀而合。而學校要實現(xiàn)和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讓學生領會詩中蘊含的藝術(shù)美就更為重要了。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具有豐富的繪畫美。小學語文教材課內(nèi)選入了大量古詩,下面就試以課內(nèi)古詩為例分析詩歌的繪畫美:
一、詩歌中具有的圖景美
在古代許多詩人同時在繪畫、音律方面都有造詣,如王維、蘇軾等,所以,許多古詩運用繪畫的取景方法,將各種各樣的景物組成完整的畫面,表現(xiàn)景物之間的空間關系,來表情達意,形成一種圖景美。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只歡快的黃鶯鳥在翠綠的柳枝間鳴叫,天空中一行排列整劉的白鷺正飛向湛藍的天空。從窗口望出去,是西邊山嶺那終年不化的白雪,推門而出不遠處正停靠著從東吳萬里而來的航船。近處的柳樹、黃鶯,高處的天空、白鷺,遠處的山嶺、白雪,江面上停泊的船只,取景有近有遠,有高有低,有動有靜,充分展現(xiàn)出了詩歌中的圖景美。葉紹翁的《夜書所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蕭蕭的秋風吹落了梧桐樹葉,發(fā)出“沙沙”的聲音,給人送來秋的寒意。站在江邊,陣陣的秋風讓詩人不禁想起遠方的親人。回轉(zhuǎn)身,遠遠的籬笆下正亮著一盞燈,詩人料想那是兒童正點著燈捉蟋蟀。高高梧桐樹、陣陣秋風、站立江邊的詩人、籬笆下的兒童、燈光,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的秋夜圖,營造了一種透著濃濃思鄉(xiāng)情的意境,表達詩人內(nèi)心對家鄉(xiāng)對親人,對自己的兒童生活深深回憶的眷念之情。取景有動,有靜,有遠,有近,極具圖景美。
二、詩歌中具有的色彩美
古典詩歌善于運用色彩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氛圍,利用色彩具有的動靜和冷暖來傳達情趣意境。據(jù)說是唐代駱賓王7歲所作的《詠鵝》就是一首運用色彩將鵝的形象描繪得生動、形象、親切、可愛的?!谤Z,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啊鵝,脖子彎彎,抬起頭來向藍天歌唱。潔白的羽毛飄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波。白毛對紅掌、綠水對清波,對仗工整,這樣清新明麗富有動態(tài)的色彩,把兒童對鵝這一動物的喜愛之情趣表露無遺,充分表現(xiàn)了詩歌中具有的色彩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歌用金色的太陽,紫色的云煙,白色的瀑布,綠色的山,灰白的河,用太陽光做背景色,運用多種色彩寫出了廬山瀑布的瑰麗和雄奇,賦予了瀑布一種更壯闊、更神奇的色彩。詩中的色彩有靜態(tài)的山,暖色的陽光,中色的白,冷色的紫,利用色彩具有的動靜和冷暖,給人一種視覺的沖擊讓讀者在朗讀詩歌時,大腦顯現(xiàn)一幅美麗、雄奇的瀑布圖景。
古典詩歌藝術(shù)是中華文化的奇葩,它從《詩經(jīng)》到《唐詩宋詞》,向人們展現(xiàn)了詩歌藝術(shù)所具有的繪畫美。細細品讀,每一首古詩都蘊含著不同的美。放飛想象的翅膀,在詩歌的海洋中,尋找藝術(shù)之美,給心靈以美的享受,給生活以情趣,給人生以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