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盼
長安,一個光耀古典的地名,一個中華民族在復(fù)興的過程中必須屢屢念及的“音符”,一個意象萬千的城市,一個歷史的最宏大的存在,一個盛世情結(jié)的絕佳參照物,一個色彩斑斕、狂飆突進的動感時代。是的,今天的西安,隋唐的長安城,其風(fēng)物景色究竟什么模樣,且看唐代那些詩歌大佬們留下的“第一手資料”。
初唐盧照鄰有一首《長安古意》,起首就把人鎮(zhèn)住:長安的“帝國”大道與“狹斜”的胡同縱橫交錯,青牛、白馬、七香車塞滿街衢,幾乎要采取限行的措施。李白有“五花馬”,這五花馬拖著七香車,該是何等豪駕。
“開車”游城:到處有集生態(tài)之大成的嘉木,樹身上,“百尺游絲”爭相裹繞,如藏地的哈達一樣妥帖;悠閑的白鳥紛至沓來,在萬花叢中瘋狂鳴啼;蜜蜂與蝴蝶也不甘示弱,如纏綿的情人一般,嬉鬧于千家萬戶、門前屋側(cè)。反正,綠油油的樹枝,銀晃晃的高臺——整個長安城如一幅“印象畫”,流光溢彩,處處濃抹。
同列“唐初四杰”,王勃的長安名句就沒有盧照鄰這般“微觀”,這般“形而下”——王勃大氣,香車寶馬、“碧樹銀臺”皆不提,一上來便如陳子昂“前不見古人”那般爽快大氣:“城闕輔三秦”——三秦乃沃野千里、函谷把守的關(guān)中平原,而長安城,正結(jié)結(jié)實實地被這等天上人間的家園拱衛(wèi)著——前不知多少年,后亦不知多少年。
那時候,王勃恐怕二十歲不到,他從長安遙望大西南岷江的“五津”——五個大渡口:友人“杜少府”正要遷官此地,王勃卻有“火眼金睛”,早已穿越“風(fēng)煙”,窺見了千里之外的蜀地?;蛉?,只有身在長安,才可感知到如此濃烈的“風(fēng)煙”——長達71華里的帝都城墻,文物古跡“充斥”其問的“三秦”寶地——僅此兩項疊加,便足矣:歷史的烽火與現(xiàn)實的煙云相互交織,在長安的城樓上空熠熠生輝。
甚至,只要是身在長安,不管遠眺的是蜀地,還是任何一方大唐帝國的疆土,都會有或奔放或惆悵的滾滾風(fēng)煙升起。
如果說王勃的長安太過于“意識流”,那么中唐詩人李益就很寫實,也深諳“以小見大”的道理——“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長安城的東北角,有一個叫起來怪吉祥怪舒服的好地方:長樂坊?!胺婚g”有一巍峨富麗的“紅樓”,乃武則天之子李旦的“潛邸”,后成為安國寺的“主打”建筑。這安國寺目今只可尋覓遺址,但它也有過顯赫至極了不得的“當年”,尤其是在唐代中晚期、憲宗與穆宗父子兩朝,安國寺里有一位名叫“廣宣”的住持,為皇家所供養(yǎng),可謂獲“政府特殊津貼”的高僧。更為重要的是,廣宣還善詩。劉禹錫、白居易、韓愈、李益等一眾文化名流皆為其座上賓。
一個天氣爽朗的秋日,李益來紅樓拜訪廣宣,可主人不知去向。李益不來則已,來了就要有所“紀念”:紅樓院墻內(nèi),一片柿子林“翻紅”,好一番“霜景”;藍天如水洗過一般,將紅樓裝點襯托得更為高大華美。
接下來更有趣,也似乎更“小”:此時此刻,隔窗都能窺見的小竹林,尤叫人愛——雖然院門緊閉,但也顧不得那么多了,趕緊叫隨從找開門的家伙什,然后沖進去,細品這片幽靜蒼涼的竹。
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小”。比李益早出生30多年的岑參,乃盛唐邊塞詩大家,他除了在苦寒之地吟詠“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大氣”之外,還對大雁塔情有獨鐘。天寶十一年(752)的秋天,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杜甫五位大詩人,約好了,齊齊邁人大慈恩寺,一道立于大雁塔下——岑參忍不住了: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這五個坐在家里就能氣象奔騰、詩緒井噴的天才,登上大雁塔后定要大澆心中之塊磊。還是看岑參:他在塔內(nèi)的階梯上盤桓,攀援到塔巔后,塵世遠離,心超脫,如升天宮一般;沒有其他可以多想,只能俯瞰、問候空中翱翔的飛鳥,傾聽狂風(fēng)擦過塔身的怒吼與嘶鳴;遠方,群山起伏,如波濤向東流去;稍近一些,長安的城樓宮闕全都大比例縮小,顯得格外玲瓏精致。
岑參被折服,他繼續(xù)嘆道:秋色從西彌漫到東,關(guān)中平原一片蒼茫;不管歷史如何灰飛煙滅,不管時光如何劇烈躥變,只見長安北城外、漢代皇家的“五陵原”上,還是“萬古青蒙蒙”一片。
相對于岑參,詩圣杜甫在大雁塔上就顯得有些“虛無”——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高處南望,終南山和秦嶺錯落有致,弄得大地仿佛被肆意切割了一般,顯得破碎不堪,而另一廂,長安以北的涇渭兩河,渾與濁不再分明;再從近處著眼,發(fā)現(xiàn)那座“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長安城,居然也縹緲恍惚,可有可無。
杜甫表面虛無,實則憂憤:“開元盛世”沒持續(xù)多久,唐玄宗就已然開始怠政——他的楊貴妃,逐步“成長”為大唐帝國的第一女偶像。
位于長安城東南晉昌坊的大慈恩寺與大雁塔,幾乎與東北方向長樂坊的安國寺縱向呼應(yīng)。有趣的是,安國寺早已成為歷史,而在其“紅樓”不遇詩僧的李益,后來的詩名自比不過杜甫與岑參;反之,杜、岑登上的大雁塔,生命力如“萬古青蒙蒙”的“五陵原”一樣,頑強挺立于西安城南,而“岑嘉州”本人,也因送“武判官”回“長安”,暴得大名。杜甫更不用說,未來的詩壇領(lǐng)袖——值得玩味的是,他鳥瞰到的“忽破碎”,從某種意義上早早預(yù)言了三年后爆發(fā)的“安史之亂”。
杜甫還算好的,他的“本家”后輩杜牧,連“預(yù)言”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在路過長安東郊的華清宮時,感傷末世,譜寫哀歌: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抵達長安,向東回望,眼見那驪山如錦繡堆成的一般,而那山巔的華清官,則似有一千扇華美的大門次第洞開。
華清宮,唐代皇室的避“寒”勝地,以“長湯十六所”諸位嬪妃的“體豐怕熱”,引發(fā)無數(shù)騷人墨客的遐想,更以“御湯”與“妃子湯”的滾燙愛情響徹古今。華清宮本名“湯泉宮”、“溫泉宮”,但李隆基覺得這樣的叫法不過癮,遂改之。從某種意義上講,華清宮的泉池與泉水,乃“開元盛世”最柔軟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應(yīng)該為長安城墻中最薄弱的一塊磚,甚至是大唐帝國或“不教胡馬度陰山”、或“云想衣裳花想容”的一個坎——命中注定,帝王與詩哲們皆無可奈何。
驪山,挺立于長安城外東北約70華里處。1500多年前,周幽王與褒姒在此大玩“烽火戲諸侯”的“游戲”。1500多年后,同樣的江山同樣的山,楊玉環(huán)與李隆基攜手等來南方的荔枝——吃水果的代價不亞于老祖宗周幽王:安祿山的“漁陽鼙鼓”,旋即“動地來”。
倒是便宜了杜牧——他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已遁去近半個世紀,但不要緊,驪山行宮的“霓裳一曲”與灼灼月光,見證了這一切,多少后,杜牧依舊看得見聽得著感得到。其實不獨杜牧,不獨唐人,只要想起大唐帝國的長安城,便有無窮無盡的“長恨歌”響起——從長樂坊到晉昌坊,從五陵原到終南山,從大明宮到紅樓院,皆有后人癡然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