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nèi)容提要 在毛評本中,《三國演義》同時被譽為“四大奇書第一種”和“第一才子書”。以詩文領(lǐng)域的“奇書”“才子書”來評價通俗小說表達了當時部分文人試圖突破正統(tǒng)與卑下、雅與俗的界限,來肯定通俗小說作家的文思才華與通俗小說作為一種獨立文體所具有的思想內(nèi)涵與文學價值?!度龂萘x》因為思想超拔、內(nèi)容奇特故被譽為“四大奇書第一種”;毛氏“仿圣嘆筆意”,在評點中概括、展現(xiàn)小說作者的文思才華和小說高超的藝術(shù)成就,故將其譽為“第一才子書”。毛氏的歷史演義小說審美取向是在史實和虛構(gòu)的平衡中追求文章之妙。
明朝末年,小說評點、刊刻出現(xiàn)了勃興的局面。當時的小說評點兼具商業(yè)性和文人性?!岸臀娜诵砸欢藖砜矗髂┬≌f評點正逐步改變著書坊主控制小說評點的局面,文人堂而皇之地參與小說評點已成為一個重要特色,他們通過小說評點表達自身的思想見解和情感內(nèi)涵?!蔽娜说膮⑴c并逐漸主導小說評點使文壇逐漸擺脫重詩文輕小說的正統(tǒng)文學觀。至明末清初,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和評論進入繁榮期,文壇為之一振。毛評本《三國演義》正出現(xiàn)于此時。在毛評本中,《三國演義》同時被譽為“四大奇書第一種”和“第一才子書”。毛評本的“奇書”“才子書”之譽標志著《三國演義》正式擺脫了嘉靖壬午本“羽翼信史”“補正史之闕”的歷史使命,其作為作家獨立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開始被評論家從文學藝術(shù)的角度進行品鑒賞析。
所謂“奇書”,首先要內(nèi)容奇特。
追溯中國小說的最初形態(tài),即《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小說家”類著錄的小說十五家,可發(fā)現(xiàn)中國小說從萌芽之初就帶有傳奇色彩。正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諸書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近史而悠謬者也。”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獨尊儒術(shù)”的漢帝國的敗亡,在玄學理性思潮的背景之下,不管是志怪小說還是志人小說,都具有“尚奇”色彩。至唐人傳奇,中國小說終于擺脫了對史傳的依附,獲得了文體的獨立。自此而下至宋元話本,小說創(chuàng)作皆憑借想象的翅膀結(jié)構(gòu)故事、塑造人物。雖然傳奇與話本均以世俗生活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但為迎合讀者或觀眾的“好奇”心理,以“怪奇”為美的“尚奇”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下來,成為中國小說重要的美學追求。隨著小說文體意識的發(fā)展,中國小說的“奇”也由“真而奇”發(fā)展為“幻而奇”。明末泰昌元年(1620)張無咎《北宋三遂平妖傳序》曰:“小說家以真為正,以幻為奇。然語有之:‘畫鬼易,畫人難?!段饔巍坊脴O矣,所以不逮《水滸》者,人鬼之分也。鬼而不人,第可資齒牙,不可動肝肺?!度龂尽?,人矣,描寫亦工,所不足者幻耳?!贝擞^點雖是對《三國演義》在“幻而奇”方面的不足提出批評,但同時表明,至明末,隨著虛構(gòu)、貴幻、傳奇等觀點的深入人心,在小說評論家看來,“幻”“奇”儼然已成為通俗小說的一大特色。
至清初,通俗小說正式被冠以“奇書”之名。順治十七年(1660),西湖釣叟《續(xù)金瓶梅集序》曰:“今天下小說如林,獨推三大奇書,曰《水滸》《西游》《金瓶梅》。”當時,《三國演義》并未位列其中?!叭笃鏁敝笥钟小八拇笃鏁敝f??滴跏四?1679),李漁《古本三國志序》不認同弇州先生即王世貞所謂“宇宙四大奇書之目”,即《史記》《南華》《水滸》《西廂》,而認同馮夢龍“四大奇書之目”,即《三國》《水滸》《西游》《金瓶梅》?!度龂萘x》的“奇書”之譽正是來源于此。李漁此說影響深遠,后來書坊刊印小說直以“四大奇書”之名為這四部小說標榜。
清康熙十八年(1679),醉耕堂刊毛評本《三國演義》封面下欄左刻“四大奇書/第一種”,總目端題“四大奇書第一種總目”,各卷端題“四大奇書第一種卷之幾”。李漁《古本三國志序》也將《三國演義》譽為“第一奇書”。此后,“四大奇書第一種”成為《三國演義》的代稱。后來毛評本的其它刊本中托名金圣嘆所作的《三國志演義序》開篇雖云《三國演義》“據(jù)實指陳,非屬臆造,堪與經(jīng)史相表里”,強調(diào)歷史演義小說當以實錄為本,但下文筆鋒一轉(zhuǎn)曰:“奇又莫奇于《三國》矣”,“三國者,乃古今爭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國》者,又古今為小說之一大奇手也”。
但與《西游記》《水滸傳》相比,《三國演義》這樣一部據(jù)史演義的歷史演義小說要做到“奇”絕非易事。毛宗崗《讀三國志法》對《三國演義》的“奇書”之譽進行了詮釋,認為“三國”之奇在于“人才”。其文曰:“觀才與不才敵,不奇;觀才與才敵,則奇。觀才與才敵,而一才又遇眾才之匹,不奇;觀才與才敵,而眾才尤讓一才之勝,則更奇。”“人才”之中,首推“三絕”:“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這“三絕”分別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諸葛亮、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關(guān)羽、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有此三奇,乃前后史之所絕無者,故讀遍諸史而愈不得不喜讀《三國志》也”。為追配“四大奇書第一種”之稱謂,毛氏父子在對《三國演義》的評改中利用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夸張渲染等方法對小說故事情節(jié)進行增刪修改,并在評點中對關(guān)羽、諸葛亮等正面形象百般回護、竭力美化,對曹操這一反面形象故意丑化,最終打造出了“智絕”諸葛亮、“義絕”關(guān)羽、“奸絕”曹操等形象。因為這“三絕”為“無與倫比的千古第一人”,故為“三奇”,《三國演義》也因為塑造了這樣的奇絕形象而當之無愧為“四大奇書第一種”?!叭^”而外,亦另有奇人,如運籌帷幄者如徐庶、龐統(tǒng),行軍用兵者如周瑜、陸遜、司馬懿,武功將略、邁等越倫者如張飛、趙云、黃忠等。此等人物,不一而足,“收不勝收,接不暇接”,“炳炳麟麟,照耀史冊”。
所謂“奇書”,同時要思想超拔。
如果僅僅是因為內(nèi)容奇特而可列位“奇書”,那這一稱譽未免太廉價。所謂“文以載道”,中國古代文人一向是將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置于首位的。即使只是小說,既然受到文人階層的首肯和贊譽,立德載道之內(nèi)涵定然必不可少。因此,縱觀“四大奇書”,奇幻的故事情節(jié)、奇絕的人物形象只是其皮囊或表象。如西湖釣叟《續(xù)金瓶梅集序》對所謂“三大奇書”闡釋道:“《西游》闡心而證道于魔,《水滸》戒俠而崇義于盜,《金瓶梅》懲淫而炫情于色:此皆顯言之,夸言之,放言之,而其旨則在以隱,以刺,以止之間。唯不知者曰怪,曰暴,曰淫,以為非圣而畔道焉?!?/p>
作為一部據(jù)史演義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雖經(jīng)歷了長期的民間流傳和民間藝人加工而不免帶有民間的煙火氣和傳奇色彩,但由其歷史題材所決定的政治色彩、倫理道德觀念是不可抹殺的。流傳至明末清初,處于政治風云變幻、改朝換代之際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以一介寒儒身份披肝瀝膽評改這樣一部洋洋大作,定有所寄托,是以對“現(xiàn)實世界”的真切體驗作為創(chuàng)作基礎(chǔ)的。
在毛氏父子看來,“擁劉反曹”的正統(tǒng)觀是小說的主脈,也是其思想最為超拔處。毛宗崗《讀三國志法》開篇即云:“讀《三國志》者,當知有正統(tǒng)、閏運、僭國之別。正統(tǒng)者何?蜀漢是也。僭國者何?吳、魏是也。閏運者何?晉是也。……故以正統(tǒng)予魏者,司馬光《通鑒》之誤也。以正統(tǒng)予蜀者,紫陽《綱目》之所以為正也?!悏壑?,未及辨此,余故折衷于紫陽《綱目》,而特于演義中附正之?!泵趰彺苏摦斒敲细缸釉u改《三國演義》的思想動機,也是他們?yōu)椤度龂萘x》設(shè)定的貫通首尾的主脈。古人寫文章講究脈絡,文章不論長短都有一主脈。主脈是支配并制約事件發(fā)展、情節(jié)展開的主要脈絡。它提挈全篇,統(tǒng)帥其他分枝脈絡,在文中具有主導、支配功能,起著貫穿作品首尾、聯(lián)系全部支脈的作用。主脈如同串“珠”之“彩線”、提“網(wǎng)”之“綱領(lǐng)”,將全部內(nèi)容自始至終維系在主題上。由于“擁劉反曹”思想長期的歷史流傳中積淀的復雜內(nèi)涵和歷史史實的限制,毛評本之前,《三國演義》對曹操也多有褒揚之處,對劉備也有貶損之處。這些情節(jié)不僅造成了小說在思想主題上的混亂和復雜,導致小說脈絡混亂,還削弱了其“擁劉反曹”的傾向性,有違毛氏父子的創(chuàng)作主旨。于是,為貫徹主旨、理順主脈,毛氏父子在對《三國演義》進行校正、刪改、評點的過程中,從情節(jié)的設(shè)置、史料的運用、人物的塑造到個別用詞(如原作稱曹操為“曹公”處大多改去)等都對底本“李卓吾評本”進行了改造。經(jīng)過毛氏父子的評改,《三國演義》的正統(tǒng)倫理道德色彩更加濃厚,立德載道功能大大提升,可謂是思想超拔。
“才子書”之譽蘊含了毛氏“仿圣嘆筆意”的評改動機。金圣嘆一生不惜“心絕氣盡”評點“六才子書”,不僅將自己的現(xiàn)實感慨、政治理想和憂患意識一并訴諸筆端,而且借此發(fā)表了自己的文學觀。特別是他對《水滸傳》的評點,在本體論、創(chuàng)作論、性格論、情節(jié)論等范疇多有洞見,通過多角度、多層面地揭示小說藝術(shù)的奧秘而建構(gòu)起了中國小說的批評理論。金圣嘆也憑借《水滸傳》的批評而流芳百世。毛評本《三國演義》為毛氏父子“仿圣嘆筆意”之作,寄寓深厚,感慨良多。毛宗崗將《三國演義》譽為“第一才子書”,實際上寄托了毛氏父子對自己所從事的評改工作的期許和愿景。
毛評本《三國演義》乃“圣嘆外書”之承襲。所謂“圣嘆外書”是指金圣嘆在評點中所加的序文、讀法和評語等。對比毛評本《三國演義》和金批《水滸傳》可以發(fā)現(xiàn),前者對后者有繼承模仿痕跡。
從評點體例來看,毛評本《三國演義》與金批《水滸傳》前后相繼,基本一致。金批《水滸傳》由“序”“讀法”“眉批”“夾批”“總批”等構(gòu)成。而毛評本《三國演義》正文前有《古本三國志序》《讀三國志法》《凡例》;每回前有長篇總評,總字數(shù)達二十幾萬,與之前葉晝的回末總評形成照應之勢;正文中則有圈點和大量雙行小字夾批。于是,這一由金批《水滸傳》肇其端,后經(jīng)毛氏父子、張竹坡等進一步發(fā)展而成的評點體例兼具小說評點的文人性與導讀性,成為小說評點史上最為規(guī)整的小說批評體制。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認為,明末清初(指明天啟、崇禎和清順治、康熙四朝的一百來年)“是古代小說評點最為繁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明代“四大奇書”中金、毛、張三家評點本完成并成為此后最為通行的讀本。毛氏父子繼金圣嘆之后,將《三國演義》的評改視為立言以不朽的事業(yè),通過對小說文本的增刪修改和評點,不僅成就了中國小說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還將自己的政治理想、道德觀念、文學才華等寓于其中。因此,《三國演義》的“第一才子書”之譽應包含毛氏父子對其評改工作的期許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愿景。
“才子書”之譽蘊含了毛氏的歷史演義小說審美取向。所謂“才子書”,文人才情文采之所寓焉。“才子書”之說首先是針對小說作者,具體來說是指作者在構(gòu)思結(jié)撰、敘事描摹、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才情文采。毛氏父子“仿圣嘆筆意”評改《三國演義》,且在金圣嘆“六才子書”之上將《三國演義》譽為“第一才子書”,不僅表達了毛氏父子對作者的才情文采、小說的高超藝術(shù)的肯定和贊譽,同時也蘊含了其對小說藝術(shù)的審美取向。
毛氏對小說文體認知的局限主要緣于歷史演義小說創(chuàng)作中“史實”與“虛構(gòu)”的關(guān)系。這并不僅僅是毛氏父子小說觀的問題,而是在歷史演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因為文學與歷史的巨大反差所帶來的“史實”與“虛構(gòu)”的二元對立。歷史與文學、史實與虛構(gòu),這是歷史演義小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和面臨的難題,是《三國演義》之后的歷史演義小說陷入創(chuàng)作困境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讀者批評此類小說創(chuàng)作的矛頭所在。歷史演義小說如果完全尊重史實,則容易使小說創(chuàng)作陷入史實的藩籬而前后躑躅,影響其文學色彩和藝術(shù)水平。相反,歷史演義小說如果脫離史實天馬行空隨意揮灑,則容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也就不能稱其為歷史演義了。因此,不管是之前的“史家小說”觀還是后來的“文家小說”觀,取其一端來審視《三國演義》這樣的歷史演義小說,都有削足適履之感,不能兼顧其歷史價值與藝術(shù)成就。
注釋
:① 譚帆、王冉冉、李軍均《中國分體文學學史·小說學卷》(上),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頁。
②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民主與建設(shè)出版社2015年版,第3頁。
③④ 朱一玄《金瓶梅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690頁。
⑧ 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下冊),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57頁。
⑩ 尹均生《中國寫作學大辭典》(第一卷),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