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寫字結緣,由來已久。幼時,我的識字就是由大門口的對聯開始的。我上學較晚,那時,沒有幼兒園,托兒所,長到七八歲,直接上小學。所以,四歲以后,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由下班后的父親帶領學習左鄰右舍大門上的對聯,寒來暑往,在上學前我竟然能認識好幾百個漢字。因為有此經歷,所以我對漢字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上學后,最早接觸硬筆書法是小學五年級時,語文老師送給我一本龐中華老師的字帖,我如獲至寶,每天都照著寫寫,那時,也不懂怎么臨帖,反正就是照著亂寫而已。斷斷續(xù)續(xù),我接觸過好幾本字帖,有高繼承老師編寫的,王正良老師的,還有一些唐楷,歐顏虞柳等等。雖然看得多,但是都沒有很認真地臨習,因為沒有老師教,自己也不懂,故一直未能入門。后來,學業(yè)緊張,練字就擱置了。
上班后,由于工作關系,身邊學習書法的老師越來越多,在他們的帶動下,我又重拾興趣,臨起了帖。先臨柳楷,后攻趙書,軟硬雙修,一段時間后,仍不見起色。后來,我決定先攻硬筆,然后由硬筆轉入軟筆。有了思路后,我竟然有種豁然開朗之感。2012年,我在趙戰(zhàn)強老師的建議下從臨習文征明《草堂十志》入手,轉而《琴賦》,后來又臨習魏碑,《石婉墓志》《元瓚墓志》《李壁墓志》等。五年多來,我臨帖不輟,終于越寫越有感覺,越寫越有勁頭。隨著學習不斷深入,我接觸到的好的書法作品越來越多,我認識的書法高手也越來越多,趙戰(zhàn)強、田智勇、許邦志、古福林、魏建國等,我愈發(fā)感到自己的不足和膚淺,這也促使我不斷地去學習,向高手學習,向好作品學習,向古人學習。古語常說:“書不臨帖,必入野俗一路”。臨帖是與古人對話,繼承才能發(fā)揚,不認真臨帖,就不能領略到古人豐富的書法內涵和高超的書寫技藝,就不能真正感受古人的人文情懷。所以我們要學習傳統書法,要堅持和傳承中國書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旦認定了這條學習書法之路,不管多難多險,我必將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無怨無悔……
古詩三首
節(jié)臨《李壁墓志》
節(jié)臨《李壁墓志》
節(jié)臨《李壁墓志》(﹃略﹄后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