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娟 郭堃
摘要 兒童睡眠障礙多發(fā)于兒童叛逆期,此階段正值兒童情緒波動大、心理變化突出,屬情志不舒,情志致病,其病位多責之于肝,加之小兒“脾常不足”的臟腑生理特點,脾胃虛弱,氣化不利,化源不足,或飲食積滯胃腑,胃氣上逆,均可導致睡眠障礙,影響智力發(fā)育,又致情緒、行為、注意力等方面的問題,目前已被視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值得我們結合“肝”“脾”二臟去辨證探究。
關鍵詞 肝脾;兒童叛逆期;睡眠障礙
睡眠是人體大腦早期發(fā)育過程中的基本活動之一。尤其從出生到2歲的小兒睡眠時間約9500 h;在2~5歲小兒,每日睡眠時間占全天50%;整個兒童期和青春期每日睡眠時間占全天40%。正常睡眠可促進生長、恢復精力、消除疲勞,還有助于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并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成熟有緊密聯(lián)系。高質量睡眠對兒童體格生長、機體免疫及情緒和認知功能等都至關重要[1]。
睡眠障礙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而且對患兒的家庭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增加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兒童睡眠障礙問題十分普遍,被視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隨著傳統(tǒng)醫(yī)學模式向生物一社會一心理模式的轉變,睡眠心理學的確立,兒童睡眠已成為多學科、交叉學科、國際合作研究的新熱點。我國兒童較西方同齡者睡眠問題更為突出,勢必損害其健康成長和我國未來國民素質。兒童叛逆期是身心快速發(fā)展關鍵期,在此階段,也非常容易出現(xiàn)睡眠問題,值得研究和探索。
中醫(yī)學“不寐”最早見于《難經(jīng)》?!蛾庩柺幻}灸經(jīng)》最早對不寐病證進行描述,稱之為“不能臥”?!饵S帝內經(jīng)》稱不寐為“不得臥”“不能眠”“臥不安”“目不暝”等;《傷寒雜病論》中稱之為“不得眠”“不得臥”等;叛逆期兒童睡眠障礙屬于中醫(yī)學不寐范疇,多與其生理特性相關,與肝、脾關系密切。從“肝”論兒童睡眠障礙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謂“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肝之“體陰”,一是肝屬臟,居下,故屬陰;二是肝藏血,血屬陰。肝之“用陽”,一是肝主疏泄,其氣主升主動,動者為陽;二是病理上肝陽易亢。肝體陰而藏血,肝用陽主疏泄,不僅為肝主疏泄提供物質保證,而且調暢氣機,維持血行。肝喜條達而惡抑郁,保持舒暢,才能維持肝臟正常疏泄功能[2]。因此,陰陽平衡、氣血充足是人眠基礎。而肝之陽盛陰衰、陰陽不交是睡眠障礙的基本病理。
處于叛逆期的兒童情緒往往難以自控,波動較大,心理變化突出,這也成為了叛逆期兒童失眠最常見的病因。而中醫(yī)學認為,情志致病以氣血功能失調為病機,其病位多責之于肝。同時小兒生理特點為“純陽之體”和“稚陰稚陽”?!凹冴枴敝感荷鷻C蓬勃,“稚陰稚陽”形容小兒如初生之嫩芽,陰陽稚弱,倘保育不善則易得病。其生機蓬勃之象有如樹木之逢春,其病情易變之象有如風的“善行數(shù)變”。《內經(jīng)》稱之“肝為風木之臟”,肝性剛強而主疏泄,調節(jié)氣機,易于亢奮,故有“肝常有余”之說。因肝為剛臟,主動主升,情志亢奮而難以抑制,氣郁化火,從而影響肝藏魂的功能,魂不內藏,神明被擾,亦可致睡眠障礙[3]。如《血證論》記載:“肝病不寐者,肝藏魂,若浮陽于外,魂不入肝,則不寐?!笨傊畠和涯嫫谒哒系K生成其因不出肝氣橫逆,木火相擾,魂不守舍,擾動心神,所涉及從肝論治的證型中,肝郁氣滯證、肝陽上亢證者居多,并以實證為主。
以肝為要,辨證論治:①肝郁氣滯:肝主疏泄,肝氣久滯,心神不寧而睡眠障礙甚則失眠。主要表現(xiàn)為少寐,多夢易醒、情緒難自控等。舌淡紅,脈弦。治則為疏肝解郁、理氣安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陳皮、香附等,臨床隨癥加減。②肝陽上亢:肝體陰而用陽,若肝氣郁結,陰不制陽,則肝陽上亢,上擾清竅則少寐。主要表現(xiàn)為情志過于興奮,夜難入睡。舌紅苔少,脈弦細數(shù)。治則為平肝潛陽,滋陰安神。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天麻、鉤藤、石決明等,臨床隨癥加減。以“脾”論兒童睡眠障礙
脾主運化,脾為倉廩之官,后天之本。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運化水谷,即食物經(jīng)脾消化、吸收后轉化為水谷精微,脾將其上輸歸于心、肺,濡養(yǎng)組織器官。故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運化水液,即脾能吸收飲食水谷中多余的水液,并轉輸于肺和腎,轉化為汗液、尿液排出體外。
脾主升清。脾運化水谷以升清為主,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上輸歸于心肺,通過心肺的生理功能,化生氣血,營養(yǎng)周身,故稱“脾以升為健”。
中醫(yī)學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小兒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臨床中尤以“脾常不足”最突出。兒童消化能力薄弱,運化不健全;生長發(fā)育迅速,脾胃功能常顯不足;加之叛逆期性格倔強,喜食垃圾食品,飲食不節(jié)(潔)等均可致小兒脾胃虛損[4]。若脾胃虛損氣化不利,化源不足,或飲食積滯胃腑,胃氣上逆,均可導致睡眠障礙。
《靈樞·營衛(wèi)生會》日:“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薄鹅`樞·口問》日:“衛(wèi)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于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shù)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狈从沉怂吲c覺醒取決于衛(wèi)氣陰陽的盛衰出入[5],而脾胃運化水谷精微化生營衛(wèi)之氣,所以又間接反映出脾胃與睡眠的相關性。
《下經(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敝肝笟馍夏娲㈦y以平臥,不是指失眠?!鹅`樞·邪客》云:“衛(wèi)氣者……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人于陰……故目不暝?!笨梢娖?、胃、大腸是衛(wèi)氣陰陽出入關鍵,后世醫(yī)家常結合此來論述“胃不和則臥不安”。《靈樞·大惑》又云:“故腸胃大,則衛(wèi)氣行留久……留于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暝,故多臥也。其腸胃小……故少臥焉[5]。”此描述腸胃大小屬于人體體質因素,可認為是廣義的“胃不和”。
《諸病源候論·食傷飽候》中有“夫食過于飽,則脾不能磨消,令氣急煩悶,睡臥不安”的記載[6]。
以脾為本,辨證論治:①脾胃虛弱,血不養(yǎng)心:《素問》記載:“氣主宰人體陽氣,血主宰人體陰氣,氣血失和則陰陽失調百病由生?!彼?,只有脾胃處于健康狀態(tài),能夠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時,才能夠保證氣血充足,保證人體的健康,如果脾胃功能失常,則會進一步影響血脈和利,導致心神失于濡養(yǎng),從而發(fā)生睡眠障礙。治則為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方用歸脾湯加減,藥用人參、白術、黃芪等,臨床隨癥加減。②飲食停滯,濕熱蘊胃:飲食不節(jié)、宿食停滯,皆可影響脾胃氣機升降,脾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從而釀生痰濕,上擾心神,而不寐。治則為清熱化痰,和胃安神。方用溫膽湯加減,藥用半夏、竹茹、枳實等,臨床隨癥加減。
肝與脾之間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兩者都在血液的生成、儲藏和運行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當脾處于健康狀態(tài),能夠發(fā)揮正常功能時,則利于氣血的產(chǎn)生,肝臟則可以正常發(fā)揮其儲藏氣血的功能,如果兩者任何一個發(fā)生功能障礙,則使得氣血的生成和儲藏過程發(fā)生障礙。另一方面,肝之疏泄與脾之運化功能相互影響,若肝失疏泄,則會影響脾的運化之功[7]。二者都將對睡眠有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叛逆期兒童睡眠障礙的主要中醫(yī)病理機制為陰陽失調,與肝、脾關系密切,在治療上重在恢復二者的生理功能和特性的穩(wěn)定及相互之間動態(tài)平衡。現(xiàn)代社會情志抑郁、飲食不節(jié)已成為兒童睡眠障礙的主要病因,在進行藥物調理同時,結合飲食調理,精神情志疏導,臨床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王廣海.我國學齡前兒童睡眠問題:特點、影響因素及行為干預[D].華東師范大學,2015.
[2]王思懿.裴媛教授從肝論治不寐經(jīng)驗總結[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5.
[3]馬捷,李峰,宋月晗.從肝論治失眠的文獻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2,27(4):1080.
[4]龐俊香,王俊宏.王俊宏治療小兒脾胃病經(jīng)驗[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11(1):906.
[5]明·馬蒔.黃帝內經(jīng)靈樞注汪發(fā)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
[6]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97.
[7]譚忠福.從肝論治失眠癥[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