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升
靈石縣張家莊鎮(zhèn)的楊尚文家族,世代繁衍興盛,在耕讀,治家,為官方面,卓有影響,位居靈石“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列。楊氏一族能夠長盛不衰,除楊尚文言傳身教對于楊氏家族的兒孫成才以及家族后代的興旺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之外,楊氏家訓(xùn)的制定也起到了極強的內(nèi)在約束和推動作用。楊氏家訓(xùn)內(nèi)容:
讀書為本 耕田為根
女慕賢淑 男思盡忠
慷慨仁慈 濟危扶困
立品修行 敬謹從事
自修自立 報本追遠
勿遺祖德 勿墜家聲
一經(jīng)之遺 競競世守
積善余慶 天長地久
楊氏家訓(xùn)短短64字,語言簡潔,易于理解,便于誦讀,牢記于心,有利于家人遵守和實踐。高度概括忠孝仁愛之大義,修身齊家之要旨于一爐,把讀書務(wù)本作為第一要務(wù),開宗名義。男女平等,對家族中女子恪守婦道,從善從良也作了要求,在封建時代提出了女子要有才更要有德的要求,十分難得。珍惜榮譽,立品立身,以正家聲,從而培養(yǎng)更高層次,更高要求,更高目標的奮斗方向,為國為社會盡忠竭力。
楊氏家訓(xùn)是這么說的,楊氏家人也是這么做的,他們用行動努力恪守祖訓(xùn),做出了令人稱道的行為,至今為人贊頌。
楊尚文,字墨林,號仲華,嘉慶十二年(1807年)生于山西靈石縣張家莊村。父早亡,侍母甚孝。短短五十年人生中,他卻能勤學(xué)不輟,博覽群書,虛懷敬友,遍交一時賢士。如近代思想家、地理學(xué)家、書法家、藏書家張穆,書法家何紹基、陳頌?zāi)系热?,足見其志存高遠。且尤精于書法、金石、圖繪,成為當(dāng)時之名士,均是其座上客。所以在《辭?!贰秴矔沙蹙帯贰渡轿魅嗣筠o典》《晉中歷史人物》《山西省藏書家傳略》《中國叢書綜錄補正》《靈石縣志》等書中均有專門條目論述,也足見其名不虛傳。
楊尚文在道光年間刊印的大型叢書《連筠簃叢書》,計12種112卷,集他一生收藏、書法、刊印之大成。內(nèi)容廣泛,涉及歷史、地理、金石、聲韻、數(shù)學(xué)等,一經(jīng)刊印,即受到時人高度贊譽,學(xué)者爭相收藏。一是因為刻該叢書,楊尚文先生請名匠刻版,編校認真,印刷精良。線裝包角,天頭地腳較大,四周單邊,界行清晰,小字雙行,黑魚尾,紙張好,為細白棉紙,開本大(16.7cm×27cm);二是請名家諸如張穆、孫錫等作序,以及當(dāng)時書法家諸如何紹基、許瀚等題簽。更重要的是他所遣叢書的歷史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較高,更為后人稱道。正如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商務(wù)印書館輯印的《叢書集成初編》一書提要中所述評:“連筠簃叢書,十二種,百十二卷,清道光楊尚文先生??I形氖冉鹗?、善圖繪,嘗有刊書之志,時平定張穆(石州)課其弟子言(尚志)于其家,因為之董理,所刊凡十二種,如《元朝秘史》《西游記》,在歷史地志中極有價值,《群書治要》為久佚之秘籍,《癸巳存稿》亦時賢之名著,而《鏡鏡鈐癡》乃百年前研究物理之書,作者因得風(fēng)氣之先,而為之流播者,亦可謂之先知先覺矣。每書冠以石州序言,署簽者并為當(dāng)日書家之何紹基,亦足見其審慎不茍矣?!贝颂嵋芍^基本準確,評價甚高,廣為別書引證。對此叢書,張之洞《書目答問》一書曾予推薦,《辭?!贰掇o源》《中國叢書綜錄》及《補正》《山西人名大辭典》《晉中歷史人物》《靈石縣志》等書中均有記載??梢娖溆绊懼?,是集精、博、實用與罕見為一體的善本叢書。
楊尚文集一生心血刊印成的《連筠簃叢書》,現(xiàn)被國內(nèi)各大圖書館及古今藏書家作為古籍善本珍藏,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刊刻古籍叢書佼佼者,舊志稱其為“名動京師”的文人,恰當(dāng)不過,實為中肯。
楊尚文先生在北京東華門外“春暉園”居住(今北京大柵欄附近),寓所名“連筠簃”,有居小屋而研究、流布歷史文化之意。這與他所刊叢書之名相符。他的書齋名為“淡靜齋”,顯然取意諸葛先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之意。時人評其曰:墨林素有富豪名,設(shè)典肆七十所,京師呼之為“當(dāng)楊”,揮手萬金無吝色??梢娖浣?jīng)商有道,取利有方,又仗義疏財,由商傳文乃一代之豪士也。
楊尚文還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書畫班,請名家制書畫筆墨,至今傳于世上,其曾孫楊德裕先生至今有珍藏??上钌形南壬⒛暝缡牛偈固煸銎鋲?,成就肯定絕非如此,實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遺憾。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在家計中落時,仍篤志不渝,刻成大型叢書,為發(fā)明經(jīng)史,裨益實用,弘揚祖國文化。而書付印之前竟不幸辭世,令人生嘆!而其弟楊尚志護其靈柩返故里途中,海上遇暴風(fēng),棺柩翻入海中,尚志為救兄棺毅然跳入海中,不幸也隨兄而去,年僅36歲!同胞兄弟,死生相依,海納魂兮,天復(fù)何急?何紹基先生所撰墓志銘中稱:兄愛其弟慎擇名師,弟敬其兄跬步相隨,涉江入海將以窺宇宙之奇,豈意望洋而俱逝。其辭文血淚書就,海天同悲。楊氏兄弟墓志銘文也堪稱有清一代兄弟合葬志之唯一。
楊昉,楊尚文之子。不喜科舉,只好科學(xué),通英、法、德、日等八國外語,曾出訪美、法、德等國考察。愛好照相,并有攝影專著《朗山雜記》,為中國攝影之先驅(qū)。山西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所李豫教授在1995年香港第130期《良友》雜志上撰文介紹,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楊昉在家鄉(xiāng),曾因為民請免賦稅,被十八鄉(xiāng)村民合贈“惠及枌榆”之匾。楊家素有濟貧博愛之心,自制藥品,施舍窮困人為常事,楊家自制的“人生再造丸”,光緒年間價值高達一兩銀子一顆,足見其珍貴,據(jù)說受贈送人家至今仍有珍存。
楊氏父子之所以能在刊書方面作出較大貢獻,除自身的天賦因素外,一脈家傳的傳統(tǒng)道德影響也是重要的原因。
楊尚文曾祖楊士藩官至五品(誥授奉政大夫),可謂身居高官,但無驕奢之態(tài),一慣好善樂施,睦族恤鄰,捐資辦學(xué)培養(yǎng)人才,能視金如土。曾在路經(jīng)趙城途中拾金三百余兩后,原地等回失主,悉數(shù)歸還,此事傳開后,后人遂將此處喚作“還金處”。又在赴京途中,過河北井陘上奄村時,見山路異常崎嶇,商旅難行,乃個人捐資,拓修道路,終為坦途。郡守贈匾“宏開覺路”褒之。至今此路人們?nèi)苑Q為“楊公路”。
時間流逝如梭,靈石張家莊楊氏家族以及楊尚文的文化影響一直傳承至今。而今,我們站在21世紀門檻前,如何繼承、發(fā)揚、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值得深思。
楊尚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穿越時空的目光,與他的名字一樣,注定了他和文化不可分割,命中注定和文化有不解之緣,這是其一。楊氏一族深厚的家學(xué),嚴謹?shù)募绎L(fēng),嚴格的家訓(xùn)不僅是楊尚文取得一切成就的基石,也是整個楊氏家族繁衍生存發(fā)展壯大的試金石
正人先正己,治國先治家。國泰民安樂,家和福自加。中華民族歷來就十分重視家庭,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正己正人,渡人渡己,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攜帶著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每一位炎黃子孫也都肩負著中華名族復(fù)興的歷史使命。怎樣做一個人?做一個怎樣的人?答案在細微的生活小事中,在強有力的家風(fēng)家訓(xùn)的約束中,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