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戌梅
(西安交通大學藥學院,西安 710061)
秦嶺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在植物學上,它是我國溫帶植物區(qū)系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也是探索東亞植物區(qū)系的起源與形成、演化與分化的重要地區(qū),是多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1]。
大黃屬(RheumL.)隸屬蓼科(Polygonaceae),約有60種,分布在亞洲溫帶及亞熱帶的高寒山區(qū)。中國38種2變種,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及華北地區(qū)[2]。河套大黃(RheumhotaoenseC.Y. Cheng et Kao)產甘肅、陜西及山西等省。作者在秦嶺山脈進行大黃屬植物調查時,在眉縣營頭鎮(zhèn)大灣村蒿坪寺點兵場梯子崖溝發(fā)現河套大黃,系秦嶺的新分布種,現報道如下。
河套大黃(圖版1)
RheumhotaoenseC.Y. Cheng et Kao in Acta Phytotax. Sin. 13 (3): 79. 1975; 中國植物志 25 (1):175. 圖版43:1-5, 1998;Flora of China 5: 344, 2003.
秦嶺(Qinling Mountain):陜西省(Shaanxi)眉縣(Meixian County),海拔 1 500 m,107°42′16″E,34°04′42″N,生長于山坡林緣。憑證標本:董拴錄2017015,2017-05-24,存放于陜西師范大學植物標本室(SANU)。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狀莖及根粗大,棕黃色;莖節(jié)間長,下部直徑1~2 cm,光滑無毛,近節(jié)處粗糙?;~大,葉片卵狀心形或寬卵形,長25~40 cm,寬23~28 cm,頂端鈍急尖,基部心形,邊緣具弱皺波,基出脈多為5條,兩面光滑無毛,暗綠色或略藍綠色;葉柄半圓柱狀,長17~25 cm;莖生葉較小,葉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葉柄亦較短;托葉鞘抱莖。大型圓錐花序,具2次以上分枝;花較大,花梗細長,長4~5 mm;花被片6,近等大或外輪3片略小,橢圓形,長2~2.5 mm,具細弱稀疏網脈,背面中部淺綠色,邊緣白色;雄蕊9,與花被近等長;子房寬橢圓形,花柱3,短而平伸,柱頭頭狀。果實圓形或近圓形,翅寬2~2.5 mm。種子寬卵形?;ㄆ?—7月,果期7—9月[2,3]。河套大黃的干燥根及根莖可入藥,入藥稱為“土大黃”,具有瀉熱、消積的功能。大多用于獸醫(yī)作瀉下藥及消導藥。
到目前為止,秦嶺共有3種大黃屬植物。另外兩種為掌葉大黃(R.palmatumL.)和藥用大黃(R.officinaleBaill.),其干燥的根及根莖即為我國傳統(tǒng)中藥大黃。
A. 植株;B. 葉;C. 花;D. 果實圖版1 河套大黃
河套大黃屬波葉組(Sect. Rheum),以往秦嶺記載有另外2種屬掌葉組(Sect. Palmatum),本種與已記錄的該屬另外兩種的區(qū)別是,葉邊緣呈波狀而非分裂。本種與組內其他種的區(qū)別也非常明顯,其果實長寬近相等,花梗長達4~7 mm,而其他種的果實長大于寬,花梗較短,易于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