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
摘 要:《畫譜》在當下的中國畫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其顯著的“程式化”特質正是其價值的最大體現(xiàn)。本文重在從觀看解讀和實現(xiàn)方式兩個方面厘清《畫譜》的“程式化”特質及在教學中的功用。同時,分析如何揚長避短,避免不合理運用產生的教學障礙,真正實現(xiàn)《畫譜》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畫譜》;程式化;教學
清時王概等人整理編撰的《芥子園畫譜》,是歷代經典畫法程式的集結。它改變了傳統(tǒng)師徒授受的習畫方式,為更多的人提供了自學的范本和教材。至今300多年來,很多后學者以此為基礎終成一代大師,不斷賦予中國畫新的活力。其時效之長、影響之廣充分證明《畫譜》作為習畫范本的優(yōu)勢。
1 《芥子園畫譜》的教學功用
1.1 “語言工具”的作用
自20世紀初用西畫寫實改造中國畫以來,人們放棄了傳統(tǒng)的修習手段“臨摹”,也取締了《畫譜》作為基礎教材的地位,轉而直面鮮活的大自然進行寫生,以為如此便能拋棄舊習,使中國畫走向創(chuàng)新之路。但百年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畫越來越不能稱之為“中國畫”,失卻了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語言,現(xiàn)在的中國畫就像西畫的附庸,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用元時趙孟頫的話來說就是:“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睆睦Ь持形覀冊桨l(fā)相信,只有善用自己的語法,才能拯救自己的語言,譜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畫譜》的程式化特質和語言工具性特征不容小覷。金嶺曾總結:“中國畫程式,是畫家在自然感受中提煉加工的繪畫語匯,是服從意、理、法、趣的指令而塑造出某形象群的單元畫法。”《畫譜》作為程式的集結,對之的臨摹和學習會幫助初學者與繁雜的自然物象之間搭建起橋梁?!皢卧嫹ā睘檎Z言表達提供了詞匯和語法,再看自然,就是經過主觀加工和體認后的人化自然。這為主體情志的抒發(f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中國畫的修習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1.2 “點線造形”的回歸
人們在放棄臨摹入手的同時,采用了素描作為基礎課程。造成的矛盾是原本在點、線間擺弄筆墨、舞弄文章的中國畫,突然間要摸索素描帶來的體、面的表現(xiàn)能力。人們依黑、白、灰關系描摹面、體,再無暇顧及每根線條運作時所帶來的舒暢。我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從素描訓練后無法順利進入中國畫的學習,或者需要很長時間的拗正才能擺脫素描的體、面關系,重新找到傳統(tǒng)點、線的認知和修習上來。這既耗時又耗力,更有一些學生干脆以描摹刻畫為旨歸,使中國畫失卻了應有的韻味。因為用西畫寫實改造寫意的中國畫,這本是不同繪畫原則所帶來的不同繪畫法則之間的難洽,無法調和。潘天壽就曾言:“吾國繪畫,以線為基礎,故畫法以一畫為始?!笨梢?,《畫譜》的點、線特征能幫助我們消解西畫素描帶來的阻撓,復歸中國畫應有的點、線造形方式。
2 《芥子園畫譜》的程式化特征
2.1 點、線的“類相”造形
展開《畫譜》,我們能從圖式中發(fā)現(xiàn)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類似白描的點、線構成。人物衣紋的各種描法、山水土石的各種皴、各類樹葉的點法等,都只是一些長短不一、粗細有別、濃淡各異的點與線的集合。而這些造形也不是西方線性素描那樣的寫實,本文稱之為“類相”造形,它有著某種概括性和裝飾意味。
(1)平面化特征——線強化。一目了然的是這些點、線造形所呈現(xiàn)的二維平面性,明顯區(qū)別于西方繪畫所重的體、面形式的三維立體性。只在二維平面中做文章就會造成“線強化”,這種特質是我們需要一開始就掌握的?!懂嬜V》可見各種線的畫法、描法、皴法和寫法,但萬變不離其宗——線。我們知道,繪畫無論中西都是從線開始的。“馬赫帶現(xiàn)象”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了人眼視網膜的抑制作用,是如何使人類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中的“線”。只不過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西方繪畫逐步由“線”逐漸擴展至“體、面”,而中國畫不是不能,而是因為特殊的審美追求繼續(xù)停留在點、線的二維平面中盤桓。
(2)概括性造形——不寫實?!稄V雅》云:“畫,類也?!薄懂嬜V》中“類”似物象的造形方式區(qū)別于西方的客觀真實再現(xiàn)。西方寫實繪畫以《透視》和《解剖》作為科學習畫的基礎,而中國畫以“不太寫實”的線描本作為范本,有何優(yōu)勢呢?因為這種“不太寫實”恰恰點明了中國畫獨特的觀物方式和造形法則?!吨芤住酚校骸把鰟t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边@種“觀”本身就帶有主觀色彩,“象”與“法”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類”萬物之情,“類”似某物、不逼似某物,而是要求得“類”于物象的共有特征。比如,竹葉的“個字點”,它或許涵蓋了毛竹、斑竹、羅漢竹等凡屬竹類的葉片造形,所以就有了中國畫特有的不求形似的“類相”造形方式。
2.2 點、線的“空間”排列
(1)至簡與至繁——知白守黑?!笆杩勺唏R,密不透風”的簡化和對比原則也是程式的顯著特征,區(qū)別于西方焦點透視對空間的真實塑造。極致的留白為欣賞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畫譜》隨處可見留白與山石、樹木、草蟲一起作為畫面構成,為詩情畫意的營造提供可能。由點、線空間構成的疏密、濃淡對比而達到一種極致,從而擴充作品的表現(xiàn)力,達到“虛實相生”以及“無畫處皆成妙境”。
(2)虛靜與實動——寓動于靜。有了點、線的極致排列,就會在空間里排擠出某種動勢,使畫面流動起來。這些間距相似、長短相近的線條最能在氣韻生動的統(tǒng)攜下逐步走向整齊劃一。這種規(guī)整的形式感會慢慢消融客觀物象的嘈雜,確定下來成為一種“單元畫法”,即畫法程式。
宗白華曾描述:“中國詩畫中的空間意識,全然不同于西方人的空間感覺,那是一種‘俯仰自得的節(jié)奏化的音樂化了的中國人的宇宙感?!边@種獨特的空間感使得點、線只有也只想在二維平面中獲得最大的表現(xiàn)可能。畫者能依疏密、繁簡的布陳實現(xiàn)畫面大的虛景統(tǒng)攝下的小的實動,動靜皆宜。
2.3 點、線的“時間”節(jié)律
《畫譜》中的點、線不僅僅有平面空間上的程式化特質,在筆、線的運作流程上也有自己的程式化特征。各種描法、皴法,飛白、如籀的寫法,我們可以從物理層面看到它們的形態(tài)各異、濃淡有別,但其動態(tài)上的節(jié)律很少能被清晰體認。這也是為何有人將《畫譜》僅視作圖式的畫譜,進行僵死的圖式傳抄?!皶r間”節(jié)律是點、線在二維平面上的造形已找不到創(chuàng)新,故而迫使筆、線借助書法表現(xiàn)技法,求得四維“運動”的支持,終使筆墨表達成為中國畫的靈魂。
3 《畫譜》程式化特征的“教”與“學”
3.1 程式化特征的“觀看解讀”
對于《畫譜》程式的解讀,我們應繼承傳統(tǒng)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觀看方式,方能體悟其中真諦。莊子體“道”有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闭f的就是視覺感官對“神”的阻礙,只有擺脫視覺官能的局限,物象之“神”才有可能被觀者體認。我們在看待《畫譜》圖式時不應采取靜態(tài)的物理“目視”,只在大小、長短、間距上下功夫會阻礙我們對“神”的追求。
王原祁強調仿古人須“以神遇,以氣合”。以“神”“遇”之,則不必拘泥于圖形的吻合度、困惑于物象的再現(xiàn)度。心中應帶著對程式機理的認知,再看自然應滲透著主體心理結構的影響。也就是說,“神遇”的過程就是“氣韻”形成的過程。這既包括作為客體的《畫譜》和自然之“氣”,更包括觀看者主體之“氣”。如此,主、客圓融的“觀”待方式,才能實現(xiàn)看“活”傳統(tǒng),通透古人真意,使師古不陷入具體的圖式復制。
3.2 程式化特征的“實現(xiàn)方式”
(1)簡捷性與疊加性的操作(重新構成)。對于《畫譜》所體現(xiàn)的“簡化性”,我們要讀懂中國畫“言簡意繁”的表述特征。我們只需要依著這些經過前人夸張簡練后生成的“畫法單元”進行直接的疊加使用。比如,《畫譜》中整齊劃一的樹的點法,已經由古人概括了最小單元的畫法和組成關系,你只需要對照種類、辨析造形進行有效的“疊加”便可完成一棵樹的夾葉。如此形成的畫面依然符合程式化特質,使畫面避開真實而更具有抒情性。
(2)可感性與可變性的認知(繪畫主體分析)?!懂嬜V》中的程式可以被我們清晰地感知,是因為它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當我們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在《畫譜》中找不到參照時,如一種新的類型的樹木的畫法,我們就應該明白由“法”至“理”的體認的重要性,這使具體之“法”具有可變性。將“點葉法”的畫法原理靈活運用到新的樹葉的畫法創(chuàng)造當中,這樣的創(chuàng)造就是“新程式”的創(chuàng)造,體現(xiàn)繪畫主體積極參與分析的意義。
(3)靜態(tài)性與動態(tài)性的統(tǒng)一。對《畫譜》的應用最應避免的就是靜態(tài)看待。石濤曾提出:“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質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而非法,其法危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獲于一。”這說明古代畫者明晰理、法二者不可偏廢,如此才能避免僅將其視作靜態(tài)圖式的復制描摹而陷入繪畫個性缺失的窘境。習畫者應在靜態(tài)認知的基礎上,更專注于較高層面的筆、線的運作,體現(xiàn)中國畫品格的仍在毛筆的鋒端,在筆線運作的動態(tài)過程之中。
(4)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創(chuàng)造。《畫譜》程式雖“同”,但各家生發(fā)卻“異”。這說明程式的物化過程“跡化”應是一種具有主體生命意味的重新創(chuàng)造。這種由統(tǒng)一性到多樣性轉變的關捩就是“身體的運動”,即通過心、手的協(xié)調一致的磨鑄將“氣”的流動體現(xiàn)于筆墨的“跡化”過程中,最終實現(xiàn)得心應手。只要遵從主體內心,筆墨程式的變化便會千人千樣。
4 結語
《畫譜》中所具備的程式化特質在中國畫教學中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意義,我們應在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前提下對它進行深入解讀,尋找傳統(tǒng)藝術煥發(fā)生機的路徑和可能,推動中國畫教學更有效地進行。
參考文獻:
[1] 王斌.程式性法則在中國畫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大觀,2007(5):133.
[2] 黃浣塵.《芥子園畫譜》中的美術教育思想淺析[J].藝術教育,2016(5):113.
[3] 周陽高.程式的力量[J].書與畫,1992(4).
[4] 王真.淺析中國畫程式化語言的革新與創(chuàng)造[J].美術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