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康
【摘要】《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y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因此,本文從經絡和氣血概念體系兩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期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氣血;經絡;《黃帝內經》
【中圖分類號】R223.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121-01
在中醫(yī)理論中,經絡和氣血是比較常見的兩種概念,其中經絡概念包括孫脈、經脈、氣道、絡脈、經隧以及分肉等,而氣血概念則包括了營血、營氣、液、衛(wèi)氣、邪氣、精氣以及血等,這些概念的關系錯綜復雜,并且經絡和氣血兩大概念聯(lián)系密切,也是《黃帝內經》中反復闡述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本文對《黃帝內經》的氣血經絡概念進行了綜述,如下報道。
1經絡概念體系
11血脈與經絡的結合通常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血絡和絡脈?!饵S帝內經》中的血脈概念一般指靜脈,即能夠直接看到的,并且結合代表靜脈的血脈和絡,則有了“絡脈”的概念,主要對具有較大直徑且表淺的靜脈,偶爾又被稱之為血絡,具有清楚的血管含義,而據考證,血絡一詞往往用以表述血管充盈、瘀堵的病理狀態(tài)。②經脈與經之動脈。古人在對經脈線進行觀察時,將一些搏動明顯的動脈稱之為“經之脈”或“經之動脈”,雖然對經上動脈已經有明確描述,但是《黃帝內經》中沒有明確提及非經上的動脈。同時,“經之動脈”往往被稱之為“經之脈”,比如《黃帝內經太素.雜診》中的“診齲齒痛,按其陽明之脈來,有過者獨熱”,從字面上來看,人們會誤以為手陽明經,但手陽明經作為一條長長的經脈,無法全部觸及動脈,所以這里的“陽明之脈”,主要指的是能夠在陽明經上按到的動脈;③經脈線與經脈。在中醫(yī)學中,經脈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概念,在《黃帝內經》中將人體特殊的結構和路線劃分為十二條,包括沖脈、蹺脈、任脈以及督脈等,并且這些經脈包括雙重含義:1)存在于路線上的連續(xù)通道結構;2)特定的縱行路線。為了對經脈的不同性質進行區(qū)分,可以分解為兩個概念,分別是靜脈線和經脈,并且古人在認識經脈時,并不是通過解剖觀察,而是為了對順著經脈線出現的一系列病理現象進行解釋而設立的假想實體,也是古代的一種科學假說。
12血脈與分肉《黃帝內經》中系統(tǒng)的描述了人體的解剖結構,包括五臟六腑、毛發(fā)九竅、筋骨以及皮肉等,但是關于針刺解剖結構和氣血運行則可以分為兩類:①血脈。血脈作為古人最早認識到的一種人體結構,多次出現在《黃帝內經》之前的相關文獻中,它主要指的是人體中可以觀察到的、較大的血管,包括較深層的動脈和較淺層的靜脈。在現代解剖學中,靜脈可以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小靜脈、大靜脈以及腔靜脈,而動脈則包括小動脈、大動脈以及主動脈,其中通過肉眼能夠觀察到大動脈、主動脈、大靜脈以及腔靜脈,而在古代的條件下,是無法觀察到毛細血管、小動脈以及小靜脈等,但是依然可以在這些部位發(fā)現存在血液;②分肉。分肉作為解剖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具有較多的稱謂,包括“分”、“分間”、“分肉間”以及“分肉之間”等,在《黃帝內經》中,“分肉”一詞具有較高的出現頻數,其中狹義的分肉主要指的是肌肉和肌肉之間的間隙,而廣義的分肉則包括肌肉與皮膚、血管、骨骼之間形成的間隙,與現代解剖學中的組織間隙概念相似,是能夠觸摸到和用肉眼觀察到的結構,并且分肉不僅是針刺的部位,也是衛(wèi)氣運行的一個重要通道[1]。
123經、絡、孫、節(jié)經與絡作為描述兩類互相關聯(lián)的線性結構的一個特有名詞,其中絡為短而橫的結構,經為長而縱的線性結構,絡與經的關系為“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即經上分出絡,絡作為經的一個二級結構,并且絡作為經各種分支的總和概念,有多種層次,包括浮絡、孫絡以及大絡等,其代表絡的類型均有所不同。從二級大絡上能夠分出更小的結構,即孫絡,作為經的一個三級分支結構,而“節(jié)”作為這類分支結構中的一個特殊部位,也叫節(jié)點,是一個重要分叉點。所以經絡作為具有一定抽象含義的一種結構特征概念,單純的絡和經可以描寫分形結構特征的一個形容詞,把它和具體的結構名詞結合起來才能稱之為具象意義的概念,比如,絡和經與“脈”這個物質概念相結合生成了絡脈和經脈,并且絡脈和經脈也是脈的一個下位概念。
2氣血概念體系
在中醫(yī)理論中,氣血作為一個基本概念,與經絡系統(tǒng)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果再進行以下濃縮,也可以將血并入氣的范疇。“氣”作為中醫(yī)的一個特有概念,《黃帝內經》認為,氣運行在經絡中,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氣的運行受到阻礙,則容易出現疾病,而中醫(yī)療法如針灸等則可以調整這一運行障礙,使其恢復正常。在《黃帝內經》中,氣分為多種類型,包括宗氣、衛(wèi)氣、營氣以及元氣等,另外還有神氣、經氣、谷氣以及真氣等,令人眼花繚亂,我們重點討論與十二經脈密切相關的衛(wèi)氣和營氣。
21營氣與血《靈樞.營衛(wèi)生會》是專門講述衛(wèi)氣和營氣的,并且對營衛(wèi)之氣的區(qū)別、來源以及各自的運行部位進行了闡述。營氣能夠轉化為血,但是不等于血,它作為血的一個前體,與血液融為一體后,就被稱之為營血。根據消化生理學知識,十二指腸和胃通過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分解 ,一部分營養(yǎng)分子直接從小腸的毛細血管中進入血液循環(huán),另一部分則在組織間隙的作用下進入淋巴細胞,在頸靜脈處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后者描述與《黃帝內經》基本一致[2]。同時《靈樞.營衛(wèi)生會》還對血與營衛(wèi)之氣的相同和區(qū)別之處進行了論述,其中營衛(wèi)之氣作為一種水谷精微的東西,而血作為更高級的一種物質形式,又被稱之為“神氣”,但它們的性質相同,同屬于流體。
22十二經脈與營衛(wèi)之氣《靈樞.營氣》篇對營氣順著十二經運行的順序進行了描述,即“營氣之道,內谷為寶”……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描述與營氣類似的還有衛(wèi)氣,但是衛(wèi)氣運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類似于營氣,另一種散行方式不同于營氣。但是,通讀《黃帝內經》全書,只有衛(wèi)氣和營氣明確涉及十二經運行,其他的氣都沒有在十二經運行中明確描述[3]。所以,衛(wèi)氣和營氣作為十二經脈中運行的主要氣,要對營衛(wèi)之氣的本質進行了解,才可以清楚的認識十二經的通道性質。
3結束語
《黃帝內經》在對概念進行命名的基礎上,還闡述了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為人體從整體上理解生命的復雜過程提供了幫助,通過深入分析《黃帝內經》,有助于掌握氣血經絡概念,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冠峰. 何復東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總結及“補腎通陽法”治療心腎陽虛型慢性心衰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22(19):128-129
[2]王盛榮,王桂芝,王錫旺,趙輝,王錫康.現代科學解讀《黃帝內經》證實經絡的生成與真相[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21):110-113
[3]張維波.《黃帝內經》氣血經絡概念解析[J].中國針灸,2013,33(08):70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