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婷
摘要:對分課堂是針對目前國內(nèi)高校課堂不足之處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吸收了講授式教學與討論式教學兩者各自的優(yōu)點。其創(chuàng)新之處是教師講授占課堂一半的時間,學生討論占另一半時間,將整個課堂的時間進行“對分”。針對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嘗試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在該課程教學中。通過初步的實踐,結果表明,對分課堂能夠有效改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獲得較高的認可度和接受度,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值得在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學中進行進一步的實踐和推廣。
關鍵詞:電磁場與電磁波;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內(nèi)化吸收;自我閱讀;分組討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8)13-0146-02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in Teach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WU Ai-t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The PAD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class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malpractices in current college class teaching, which takes the both advantages from the conventional depiction teaching and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Its novelty is to divide the class hours into two sections, where the former half is for the lecture by the teacher and the latter one is for the group discussions among the students. To fix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course, the PAD class method is applied. Results from the pilot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new metho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gains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and increases the learning initiative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udents. Therefore, the PAD teaching method is worthy for the further practice and promo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curriculum.
Key words: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s; PAD class; college class teaching; assimilation; self-reading; group discussion
電磁場與電磁波這門課程其物理概念較為抽象,并要求學生數(shù)學基礎較好,學生學習理解有難度。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較為薄弱,加上電磁場相關概念本來就較為抽象,自然學習起來就倍感吃力。另外收集到很多學生對于電磁場課程的評價是:基本概念多、各類公式多、理論推導多,不僅需要把大量的基本概念記牢,還需要熟悉各種理論推導過程,很難抓住重點。電磁場和電磁波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多學生都反映這東西太抽象,無法建立起一個對其具體的認知,從而自然對課程學習產(chǎn)生畏難情緒。所以,對于電磁場與電磁波這門課來說,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應嘗試新的教學模式。
1 對分課堂的介紹
為了改變學生在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過程中的完全被動地位,國內(nèi)外教育領域的專家和各個大學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學方式,比如討論式教學。國外比較早就認識到學生參與程度是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1-3]。討論式教學在很多發(fā)達國家的高等學府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4-5]。國內(nèi)對于討論式教學的研究在近年來發(fā)展迅速,并且得到廣泛認可[6]。討論式教學一般包括教師講授、學生討論和教師總結三個部分,它更為側重啟發(fā)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7]。與講授式教學相比,討論式教學仍然有講授環(huán)節(jié),這是兩者的相同點。它們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討論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深度參與學生的小組討論中來進行引導。因此,討論式教學對于人數(shù)較多的大班課程,授課效率就成為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并不適合大班教學。其次,由于經(jīng)驗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需要由教師進行適當引導,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無效討論,討論內(nèi)容偏離教學預定目標,影響學習的效率。這實際上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完全按教材內(nèi)容去引導,小組討論實際上還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那么也就淪為小組講授,討論式教學就成為表面現(xiàn)象。討論環(huán)節(jié)的這些特點使得討論式教學更適合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比如研究生。對于目前大部分低年級本科生來說,要求偏高。此外,為了在討論環(huán)節(jié)能夠展開有效討論,這需要學生課前進行充分預習。而目前國內(nèi)大學本科課程量較大,必修課程較多,分配到各門課程上時間較為有限,課前參考資料的查找和閱讀就會構成較大負擔。與國內(nèi)大學本科教育相比,國外學生每學期選課少,每門課都可以保證較為充裕的時間投入。
總體來說,講授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把這兩種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加以應用。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結合了講授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的優(yōu)勢,在2014年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方式[8]。對分課堂將教學過程分為講授、內(nèi)化吸收和討論三個過程。教師進行知識內(nèi)容的講授占50%的時間,老師引導下的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和討論占另外50%的時間。對分課堂與傳統(tǒng)講授教學相同的地方是仍然是教師先講授,然后學生再學習,先教再學,這一點沒有變化。與此同時,對分課堂借鑒討論式教學的地方在于同時鼓勵學生的自主性,提倡交互式學習。這里的交互既包括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也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分課堂強調(diào)要把老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在講授完畢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和對于內(nèi)容的理解,并且這種知識的吸收是非常個性化的。這是對分課堂最為主要的創(chuàng)新點。此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級別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需求。對分課堂力求滿足這種差異性的需求,并且在考核上引入過程性評價。
2 對分課堂的實踐
對電磁場與電磁波專業(yè)基礎課,作者首次嘗試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該班學生70人,課時設置總共64學時,上課16周,每周上兩次課,每次課兩個學時,每個學時45分鐘。前14周進行教科書8個章節(jié)的講授與學習,接下來的1周時間進行分組式的學習和討論,最后1周分組進行總結、展示和演講。具體實施如下,第1周第一次課的課堂時間,分配給老師進行第1章內(nèi)容的講授。下課后,學生需要進行自主閱讀,復習課堂上講授的章節(jié)內(nèi)容,寫出學習心得和仍然有疑問的地方,作為課后作業(yè)內(nèi)容的一部分。第1周的第二次課安排如下:第1節(jié)的前半節(jié)課主要安排為學生間的討論。將所有學生進行分組,每組4~5人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學習心得的分享,相互進行解答疑難,對于課后習題解法的討論。后半節(jié)課進行師生之間的討論,對于少數(shù)仍然存在的典型問題和難點,由老師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和講解,選取一部分優(yōu)秀讀書筆記進行展示。第2節(jié)課,教師講授下一個新章節(jié),課后要求與第1次課類似。以此類推,從第3到第14周的教學方式安排與第1周類似,2節(jié)課的時間,前面1節(jié)課,是對上周講授內(nèi)容的討論,既包括學生間的討論,也包括老師和學生間的討論。后面1節(jié)課,教師開始新的章節(jié)內(nèi)容。第15周開始,課堂學習內(nèi)容從教科書轉(zhuǎn)到相關文獻資料,這些可由老師幫助選擇。
通過對分課堂的具體實施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每周的學習都包含了對分課堂所強調(diào)的三個過程:講授、吸收和討論。首先是老師對教科書里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然后是學生對于上次所學知識的討論,最后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討論。課后,在兩次課程之間,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教材閱讀學習,進行內(nèi)化吸收過程,配合課后習題完成對于所講授內(nèi)容的全面理解,并為下次的課堂討論做好準備。
在課程結束后,我們進行了在線問卷調(diào)查,通過學生的反饋和評價對對分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向電磁場課程學生發(fā)放在線問卷,一共70份,完成的有效問卷68份。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對分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均處于較高水平。以上面所提到的8個問題為例。對于前4個問題,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認同度打分的均值分別為4.3/5,4.3/5,4.2/5,4.5/5;學習目標完成度打分的均值分別為4.2/5,3.8/5,4.0/5,3.9/5。學生每周課外平均學習時間為50分鐘。52.3%的調(diào)查者認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更適合青年教師使用,11.2%的學生偏向資深教師,其余學生無偏好。學習壓力上,5.9%的人選擇“很輕”,14.7%的人選擇“較輕”,66.2%的學生選擇“合適”,10.3%的人選擇“較重”,2.9%的人選擇“過重”??傮w評價上,23.5%的人選擇“很好”,55.9%的人選擇“較好”,16.1%的人選擇“一般”,3.0%的人選擇“不如傳統(tǒng)”,1.5%的人選擇“很差”。總結起來,從對分課堂所強調(diào)的講授、內(nèi)化吸收、討論這三個核心教學環(huán)節(jié)來看,其目標認同度和教學效果獲得了同學們的較高評價。具體數(shù)據(jù)如下,學習效果受到了73.5%的人的認可,認為學習負擔合適、較輕或很輕的學生占86.8%,79.4%的調(diào)查者認為其好于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趩柧碚{(diào)查結果的進一步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對分課堂能夠有效改善教學和學習效果,獲得了大多數(shù)同學的支持,其帶來的額外學習負擔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
3 結論
目前國內(nèi)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仍然還是以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為主。對分課堂是針對高校課堂不足之處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吸收了講授式教學與討論式教學兩者各自的優(yōu)點。對于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對分課堂仍然強調(diào)先由老師進行知識講授,確保學生系統(tǒng)準確地接受知識,同時也保證了平均效率。和討論式教學類似,對分課堂也強調(diào)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討論,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分課堂和討論式教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對分課堂在進行討論之前會有一個學生進行自我閱讀和學習,進行“內(nèi)化吸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個性化的過程。不同學生對于不同知識內(nèi)容,理解吸收的速度和方法各不相同,我們需要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的條件和特點,采用自己的方法來完成這一步。
本文對對分課堂在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學中的實踐做了初步地探索。調(diào)查問卷的分析結果表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認可度與接受度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參與程度,明顯改善目前教學方法中的一些問題。當然,在對分課堂的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問題。比如,如何更好地設計課后作業(yè)來進行課后學習負擔與知識吸收效率的平衡;對于學生人數(shù)較多的大班課程,如何有效組織課堂討論;在對分課堂模式下如何公平有效地進行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價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更多的實踐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偟膩碚f,對分課堂為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以及其他大學課堂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學方式改革的思路,希望更多人在今后更多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Astin, Alexander W.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1984, 25(4):297-308.
[2] Jacobi, Maryann. Mentoring and undergraduate academic success: A literature review.[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1, 61(4):505-532.
[3] Tinto, Vincent. Classrooms as Communities: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 of Student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7, 68(6):599.
[4]Michele, M.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z]. (2007).
[5] Zhao, Chun-Mei, and George D. Kuh. Adding Value: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Student Engagement[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4, 45(2):115-138.
[6]陳蘭萍,賈淑云.討論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1):74-76.
[7]周劍雄,蘇輝,石志廣.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大學課堂中的運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4):55.
[8]張學新. 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 復旦教育論壇, 20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