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張麗平,張?zhí)m,顏鵬,韓文炎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310008
茶樹[Camelliasinensis(L.)]屬山茶科山茶屬,是我國重要的多年生特色經濟作物,適宜生長于溫暖且濕潤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當環(huán)境溫度高于茶樹的生長適溫,或者土壤水分不足,以及空氣過于干燥時,將會影響茶樹正常的生長發(fā)育。高溫干旱是一種持續(xù)性的極端氣候,二者通常同時發(fā)生,并且其疊加效應往往會引發(fā)更為嚴重的氣象災害。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不斷加劇,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加大,有關茶園高溫干旱災害的報道也不斷增加。2013—2017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連續(xù)刷新高溫記錄。持續(xù)的高溫干旱天氣肆虐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貴州和重慶等地,給茶葉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根據科學家對2018年的最新氣候變化預測,2018年將會迎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對于可能要面對的極端氣候條件,加強茶園高溫干旱災害防控也將至關重要。
茶園遭受高溫干旱災害時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其表型癥狀的變化,因此了解茶園高溫干旱災害不同等級及其表型癥狀,是生產中開展高溫干旱災害防控的前提和基礎。研究發(fā)現,在遭受高溫干旱危害前,茶樹的芽和葉片呈翠綠色或墨綠色,外形完整并且生長正常。而在高溫干旱危害初期,芽和葉片上開始出現淺褐色的斑點,嫩葉輕度卷曲。隨著危害時間的延長,淺褐色的斑點顏色將不斷變深,數量也會不斷增加。隨后,芽下面的幼嫩枝條開始明顯變褐。高溫干旱如果進一步危害,葉片上褐色的斑點不斷聚集,形成大型紅褐色斑塊,邊緣呈燒焦狀并向內卷曲。高溫干旱危害嚴重時,茶樹的成熟葉片將全部枯焦脫落,幼嫩的芽和葉也呈燒焦狀,枝條枯死,甚至整株茶樹枯萎死亡。茶園在受到高溫干旱災害后災害等級的劃分如表1所示。
研究認為,茶園高溫干旱等氣候災害的發(fā)生主要是由茶園的土壤狀況、茶樹品種和樹齡、播植方式、田間管理以及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因素決定的。
土壤狀況是茶園高溫干旱災害發(fā)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茶園的土層淺,土壤地下水位高,或者有障礙層,易積水,就會導致茶樹的根系無法向下延伸,根系吸收水分的范圍減小,這樣的茶園最容易出現高溫干旱災害的癥狀,比如土壤淺薄的山頂或山脊、低洼有積水的山谷,或者地下水位較高的水稻田改造的茶園等。此外,沙性土質、保水能力差的茶園也較容易發(fā)生高溫干旱災害。凡是土壤深厚肥沃,茶樹根系健壯的茶園往往不會受高溫干旱危害或受害較輕。
對不同茶樹品種而言,根系深廣、樹體長勢健壯、葉片結構緊湊、葉片表面光滑、角質層厚、葉脈密、葉質硬、新梢持嫩性強的品種通常對高溫干旱的抗性較強。研究認為,寧州2號對高溫干旱的抗性較強。此外,樹齡也是影響茶園高溫干旱災害發(fā)生的影響因素之一。幼齡茶樹根系淺、茶園行間裸露面積大,土壤失水快,因此幼齡茶園高溫干旱災害發(fā)生的頻率和受害程度會明顯大于成齡茶園。
由于扦插的茶苗沒有明顯的主根,并且根系較淺,而種子直播的茶苗主根較為明顯,因此龍井群體種和鳩坑群體種等有性系茶園對高溫干旱的抗性明顯優(yōu)于無性系良種。
由于茶園田間管理不當,特別是在高溫干旱期間進行采摘和修剪,將導致茶園高溫干旱危害加重。這主要是由于茶樹新梢具有較強的蒸騰拉力,可以促進茶樹從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而且表層的新梢或葉片已經對高溫干旱產生了一定的耐受性,當樹冠表層的枝葉被采摘或修剪后,下部葉片或枝條突然暴露在烈日下,容易被灼傷,導致其失水、枯萎或脫落。此外,如果高溫干旱期間進行耕作鋤草也將導致茶園,特別是幼齡茶園發(fā)生高溫干旱災害。病蟲害嚴重,或施肥較少、營養(yǎng)不足的茶園其高溫干旱災害發(fā)生的頻率和受害程度將會大大提高。
凡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差、生物多樣性不豐富、太陽輻照時間長的茶園也容易受高溫干旱的危害。因此,能被行道樹遮擋,但距行道樹有一定距離,不與行道樹爭水的茶行往往受害較輕;而朝南、朝西和茶行間裸露的平地茶園往往受高溫干旱的危害較重。
由于高溫干旱等極端天氣發(fā)生得愈發(fā)頻繁,考慮到茶園高溫干旱災害的發(fā)生受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茶園規(guī)劃過程中,為提高茶樹抵抗高溫干旱災害的能力,必須考慮茶園高溫干旱災害預防技術措施。
茶園環(huán)境直接影響茶園高溫干旱災害發(fā)生的程度。因此,新建茶園規(guī)劃首先要考慮適宜茶樹生長的立地條件。一般處在陰坡的茶樹比陽坡受高溫干旱危害程度要輕;平地茶園要比洼地茶園危害程度輕;切忌將地下水位較高的水稻田改造成茶園,而應該選擇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質地疏松、肥力與有效持水力較好的地塊發(fā)展茶園。
由于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特性與其對高溫干旱的抗性息息相關。因此應該選擇葉片柵欄組織和角質層較厚的茶樹品種。同時,要注意有性系和無性系的合理配置,規(guī)避高溫干旱災害風險。
在高溫干旱氣候環(huán)境下,茶樹種植的密度過高將導致茶樹蒸騰作用旺盛,耗水量過大,從而引起茶樹群體與其他物種之間,茶樹個體之間對水分的競爭。因此,新建茶園要合理密植。同時,茶園應適當種植行道樹或遮陰樹,以減少太陽輻射,有效降溫。樹種應選擇病蟲害發(fā)生較少,同時具有一定的經濟和觀賞價值的喬木,如櫻花、香樟、桂花、杜英和無患子等。
灌溉是茶園中最為有效的抵抗高溫干旱的管理措施。一般認為,當溫度達到35℃或日平均氣溫30℃左右,持續(xù)1周以上,或者茶園土壤含水量小于田間持水量的70%,要及時進行灌溉。一般茶園的灌溉方式有流灌、噴灌和滴灌3種。
(1)流灌
茶園流灌可以一次性徹底解決干旱,但是其需水量太大、水分利用率低,并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此外,流灌對地形要求較為嚴格,只適用于平地茶園或水平梯式茶園等。
(2)噴灌
噴灌是目前茶園中使用最廣泛的灌溉方式,不僅避免了深層滲漏和地表徑流,而且可以改善茶園小氣候,有效降低茶園氣溫和地溫,提高空氣濕度,為茶樹生長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
(3)滴灌
滴灌即利用低壓管道系統(tǒng),把水引至埋于茶園土壤的毛管中,再經吐水孔緩慢滴入根際土壤,從而補充土壤水分。滴灌最大的優(yōu)點是用水經濟,可以減少流失損耗,而且不破壞土壤結構。但其滴頭和毛管容易發(fā)生堵塞,并且投資大,田間管理相對繁瑣。
在做好預防工作的基礎上,當高溫干旱天氣持續(xù)發(fā)生時,在茶園種植管理中應采取下列應急防控技術,以提高茶園防控高溫干旱災害的能力。
對于有灌溉條件的茶園,可以在上午9:00之前或下午16:00之后進行澆水。對茶園進行灌溉澆水時,避免出水量過大而形成地表徑流,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易造成土壤板結。
在高溫干旱發(fā)生時,首先要創(chuàng)造條件降低茶樹葉片的溫度。對茶樹進行科學遮陰,能夠有效降低茶樹蓬面的溫度,從而減緩高溫干旱對茶樹的危害。根據陽光的強度,在茶樹上方架設相應密度的遮陽網。遮陽網與茶蓬保持40~50cm以上的距離(圖1),就能有效阻擋日曬,降低蓬面溫度,防止葉片灼傷。切勿將遮陽網直接覆蓋于茶樹蓬面上,否則會加重高溫危害。尤其是已完成采摘或修剪,且尚未發(fā)芽或剛剛發(fā)芽的茶園,更應切實做好遮陰措施。對于幼齡茶園,可選擇遮陰越夏。
圖1 遮陽網覆蓋防控茶園高溫干旱危害
在茶樹行間用草或秸稈進行覆蓋,可以有效降低地表溫度,同時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是一種有效的抗旱技術。高溫干旱發(fā)生前,可就地取材,采用稻草、雜草、谷殼、木屑、竹屑、食用菌棒廢料等對茶園地面進行覆蓋,覆蓋厚度約10cm。此外,間作綠肥也能夠有效遮陰,降低地面溫度,還可以改善茶園小氣候,進而有效防止茶樹遭受高溫干旱等危害(圖2)。覆蓋和間作等措施操作相對簡便,而且成本低。
圖2 間作綠肥防控茶園高溫干旱危害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利用外源噴施油菜素內酯和甲基水楊酸等植物激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高溫干旱條件下茶樹葉片細胞光合系統(tǒng)穩(wěn)定,提高葉片的抗氧化能力,緩解氧化脅迫,最終提高茶樹對高溫干旱的耐受性[1]。因此,當持續(xù)高溫干旱時,在上午9:00之前或下午16:00之后,使用0.1mol/L的油菜素內酯或1mmol/L的水楊酸甲酯對茶樹葉片進行外源噴施,可以顯著提高茶樹對高溫干旱的耐受性。該措施對于幼齡茶園尤為重要。
由于茶園的雜草對茶苗有遮陰作用,高溫干旱較嚴重時,應注意避免耕作除草。更要注意避免修剪和施肥等茶園管理作業(yè),以防止高溫干旱危害加重。
當高溫干旱天氣持續(xù)發(fā)生,對茶園已造成一定危害,在高溫干旱天氣過后應采取下列技術措施,及早恢復茶園正常生產。
對于已經遭受高溫干旱危害的茶園,如果僅成熟葉片表現為焦斑,但頂部枝條仍能生長的茶樹,不需要修剪,應保持樹勢,讓茶樹自行發(fā)芽,恢復生長。但對于高溫干旱危害特別嚴重,茶樹蓬面出現大量枯死枝條的茶園,則需及時進行修剪,剪去枯死的枝條,同時也要注意修剪程度,一般宜輕不宜重。
對于受害嚴重的茶園,當高溫干旱天氣過后,雨后土壤潮濕時,應及時科學施肥。建議提前施用茶園秋冬季基肥,一般每公頃施用菜籽餅2250~3000kg或者商品有機肥4500~7500kg,同時配合施用300~450kg復合肥,在茶樹行間開溝深施,溝深20cm,施后覆土。
對于需要采摘夏秋茶的茶園,高溫干旱災害發(fā)生后,要多留少采,并提早封園,使茶樹盡早恢復樹勢,減少對來年春茶產量的影響。
尤其對于幼齡茶園,如果出現茶苗死亡的情況,應在當年秋冬季及時補種茶苗。對于個別高溫干旱嚴重導致茶苗大量死亡的茶園,應及時深翻土壤,加培客土,根除茶園土壤中的障礙因子后再重新種植新茶苗。而對于不適宜茶樹生長的區(qū)塊,建議改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