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鑫明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天主教、基督教等一些西方宗教傳入了傈僳族地區(qū),有許多傳教士活躍在這些地區(qū),并修建了教堂,在瀾滄江流域比較出名的有德欽縣的茨中教堂和維西縣的小維西教堂,小維西教堂距離羅美底村只有十來公里的路程。
滇金絲猴的發(fā)現(xiàn)歷史是和這些傳教活動有直接關(guān)系的。1890年,到德欽縣的法國傳教士組織獵人首次獵獲7只滇金絲猴,并被送到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1897年由動物學家Milne-Edward根據(jù)從滇西北采集到的標本描述定名,并被稱為“雪中之猴”(the monkey of snows)。當年的傳教士有多個身份,有些以傳教為名,進行動植物標本和種子的采集,滇金絲猴為代表的許多名貴的動植物就是在當時被運送到了西方,被命名和研究?,F(xiàn)在翻開動植物志書,許多中國的動植物都是西方人命名的,當時中國的滿清政府還在以世界的中心自居、閉關(guān)鎖國、文化上奉行腐朽的八股文和科舉制,根本沒有現(xiàn)代科學。而在西方,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已開始發(fā)展起來了,包括現(xiàn)代生物學。在全世界,西方以堅船利炮的軍事行動開路,同時也進行了文化入侵,進行傳教活動和掠奪各種資源,導致我們的動植物資源大量被盜取,有種說法是“沒有中國的杜鵑花,就沒有英國園林”,這是對這段歷史的精辟總結(jié)和描述。
滇金絲猴也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我們追憶這段歷史,是要從中明白一個道理:“國之不國,一切都將無從談起”。國家強大了,有一個平安的社會環(huán)境,才會有我們幸福的生活,才會有科技的發(fā)展,才會有民族的自尊,杜鵑花和滇金絲猴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每到周末 ,村民們會聚集在教堂里唱詩和禱告??粗@些虔誠的信徒,不禁感嘆宗教信仰的力量,經(jīng)過百年的歷史滄桑,從西方傳來的宗教還能在東方偏遠的小山村生生不息。如果自然保護意識也和宗教信仰一樣根植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保護也是一種信仰的話,人與自然圈將會是多么的美好,滇金絲猴等生物將永遠與我們共存。當年西方的傳教士大概也沒有預(yù)料到,他們帶來的宗教百年之后還在信眾中傳播,他們帶走的滇金絲猴標本從此開啟了對這一生物的認識和保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