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偉大的詩人拜倫說:“啊,幸福的年代,誰會拒絕再體驗一次童年生活?”童年是一個人一生里最快樂的時光,每個人都有一段關(guān)于童年的美好回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魯迅的童年又有哪些讓人難以忘懷的小幸福。
資料助讀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棒斞浮笔撬?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他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被譽為“民族魂”。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
背景介紹
這篇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叭话恕睉K案以后,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因此他無法公開與北洋軍閥作斗爭,被迫于1926年應(yīng)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學生還沒開學。魯迅在輾轉(zhuǎn)流徙、心情苦悶的時候,經(jīng)常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就寫了這篇散文發(fā)表于《莽原》上,發(fā)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事重提之六”。
三味書屋
“三味”的意思,按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后來的解釋是:經(jīng)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魯迅11歲時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壽鏡吾,紹興城內(nèi)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中秀才。憤于洋人跋扈,清廷喪權(quán)辱國,以不買洋貨、絕意仕進明志,在家中三味書屋設(shè)館收徒,厘定規(guī)約,年收學生不過8人。為啟發(fā)學生思路,提高文學修養(yǎng),選授課文注重文采,因其異于傳統(tǒng),被人譏為“離經(jīng)叛道”。
美點賞讀
這是一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yōu)美回憶性散文。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卷自如地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欣賞這篇文章,要把握以下美點:
一、狀物寫景,繪聲繪色。作者喜愛百草園,因而就調(diào)動各種感覺器官,使景物描寫有聲有色,鮮活生動。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高大”、“肥胖”、“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角度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角度寫。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覺描寫。這便是繪聲繪色、有滋有味。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讓讀者感受到其中的樂趣。
二、兩相對比,結(jié)構(gòu)簡明。文章以空間為線索,將整個作品分為“百草園”板塊和“三味書屋”板塊,中間用了一個過渡段巧妙過渡,結(jié)構(gòu)上形成并列,層次清晰。在內(nèi)容上,兩部分卻形成對比,一邊是兒時的樂園,是自由的天地;一邊是枯燥的讀書生活,是有束縛的地方。通過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天真活潑的性格及對自由的熱愛。
三、語言簡練,生動傳神。如寫春、夏、秋三季百草園的景物,只有寥寥數(shù)筆,但卻把事物的情狀和趣味描繪得非常生動。寫冬天雪地捕鳥,連用“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等一系列連貫的動詞,準確生動而又富有層次地描繪出了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的過程中透露出兒童捕鳥的興奮驚喜之情,顯示了動詞運用的精妙準確。
知識把握
確鑿(záo) 菜畦(qí)
輕捷(jié) 人跡罕至(hǎn)
腦髓(suǐ) 書塾(shú)
蟬蛻(tuì) 人聲鼎沸(dǐng)
1.作者寫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確鑿”一個表猜測,一個表肯定,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為什么?
2.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3.作者回憶了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哪些有趣的事?
4.課文第9段是從怎樣的心理角度去寫的?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類文閱讀
讀完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了解了魯迅之所以難忘童年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再來讀余秋雨的童年,看他的童年又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筆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蕭瑟、歲月荒寒的家鄉(xiāng),我度過了非常美麗的童年。
千般美麗中,有一半,竟與筆墨有關(guān)。
那個冬天太冷了,河結(jié)了冰,湖結(jié)了冰,連家里的水缸也結(jié)了冰。就在這樣的日子,小學要進行期末考試了。
破舊的教室里,每個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經(jīng)把毛筆在硯石上舔來舔去,準備答卷。那年月,鉛筆、鋼筆都還沒有傳到這個僻遠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門口有一個小水桶,孩子們平日上課時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結(jié)了冰,剛剛還是用半塊碎磚砸開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硯臺上的。孩子們都在擔心,考試到一半,如果硯臺結(jié)冰了,怎么辦?
這時,一位樂呵呵的男老師走進了教室。他從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給每個孩子的硯臺上都倒幾滴,說:“這就不會結(jié)冰了,放心寫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陣陣,答卷上也酒香陣陣。我們的毛筆字,從一開始就有了李白余韻。
其實豈止是李白。長大后才知道,就在我們小學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經(jīng)在蘸酒寫字了,領(lǐng)頭那個人叫王羲之,寫出的答卷叫《蘭亭集序》。
我上小學時只有四歲,自然成了老師們的重點保護對象。上課時都用毛筆記錄,我太小了,弄得兩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臉上。因此,每次下課,老師就會快速抱起我,沖到校門口的小河邊,把我的臉和手都洗干凈,然后,再快速抱著我回到座位,讓下一節(jié)課的老師看著舒服一點。但是,下一節(jié)課的老師又會重復(fù)做這樣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腳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書法入門課。如果我寫不好毛筆字,天理不容。
后來,學校里有了一個圖書館。由于書很少,老師規(guī)定,用一頁小楷,借一本書。不久又加碼,提高為兩頁小楷借一本書。就在那時,我初次聽到老師把毛筆字說成“書法”,因此立即產(chǎn)生誤會,以為“書法”就是“借書的方法”。這個誤會,倒是不錯。
學校外面,識字的人很少。但畢竟是王陽明、黃宗羲的家鄉(xiāng),民間有一個規(guī)矩,路上見到一片寫過字的紙,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經(jīng)污損,也萬不可踩踏。過路的農(nóng)夫見了,都必須彎下腰去,恭恭敬敬撿起來,用手掌捧著,向吳山廟走去。廟門邊上,有一個石爐,上刻四個字:“敬惜字紙?!笔癄t里還有余燼,把字紙放下去,有時有一朵小火,有時沒有火,只見字紙慢慢焦黃,熔入灰燼。
我聽說,連土匪下山,見到路上字紙,也這樣做。
家鄉(xiāng)近海,有不少漁民。哪一季節(jié),如果發(fā)心要到遠海打魚,船主一定會步行幾里地,找到一個讀書人,用一籃雞蛋、一捆魚干,換得一疊字紙。他們相信,天下最重的,是這些黑森森的毛筆字。只有把一疊字紙壓在船艙中間底部,才敢破浪遠航。
那些在路上撿字紙的農(nóng)夫,以及把字紙壓在船艙的漁民,都不識字。
不識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們崇拜從未謀面的神明,是為世間之禮、天地之敬。
這是我的起點。
(節(jié)選自《中國文脈》)
讀后一思
一個人的童年是一生的開始,童年過得怎樣,會影響你的性格,甚至你的一生。余秋雨的童年,有老師的關(guān)愛,激發(fā)了對書法的熱愛,打下了書法的功底;家鄉(xiāng)人對字紙的敬惜,以及家鄉(xiāng)濃郁的文化氛圍,啟蒙了他對文學和文化的熱愛。這一切為作者日后成為著名的學者和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chǔ)。想一想,兩文都是寫童年往事的,本文和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結(jié)構(gòu)上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參考答案
知識把握
1.①似乎:不確定,好像;確鑿:確實,實在,表示肯定。不矛盾,因發(fā)生事件與現(xiàn)在相距很遠,記憶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園留給“我”太多的快樂,因而用“確鑿”,這樣的表達更能突出百草園是“我”心中的樂園。
2.①百草園中的景物充滿生趣;②美女蛇的傳說充滿驚險、神秘;③冬日捕鳥帶來游戲的樂趣。
3.到書屋后的小園玩;大家熱熱鬧鬧地讀書;在老師讀書時套紙盔甲做戲,畫畫。
4.是從兒童的心理去猜測為什么去三味書屋的;用了排比、擬人的修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表達了對百草園的眷戀,對去書塾的不情愿。
讀后一思
示例:結(jié)構(gòu)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運用地點轉(zhuǎn)換為線索,而《筆墨童年》則以“筆墨童年”為線索;在情感上,前者既有對童年自由快樂生活的懷戀,又有對束縛自由發(fā)展的舊教育的不滿,后者除對童年美好回憶之外,還有對家鄉(xiāng)濃郁的文化氛圍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