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2017年12月14日,360百科余光中的頁面,呈黑白兩色,送詩人遠行。
在百科的條目里有兩條記載與屈原故里有關(guān):
2010年6月,余光中親赴屈原故里湖北秭歸參加“201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jié)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并專門創(chuàng)作一首紀念屈原的詩歌《秭歸祭屈原》。
2010年6月17日,余光中攜家人和流沙河、李元洛參觀了三峽大學,并為全校師生做了一場名為《我的四度空間》的演講。
抗戰(zhàn)勝利后,余光中隨父母自重慶返回南京,買舟三峽順江而下,曾經(jīng)路過屈原故里秭歸,那時他大約17歲,他不知道自己將來會為屈原寫下多首詩作,不知道自己會在82歲時,以耄耋之年“浮槎渡?!?,“逆荊州與宜昌而上,來祭秭歸 ”。1949年赴香港隨后去臺灣,余光中不知道告別多蓮的、多燕子的、多湖的、多寺的、表妹很多的江南,此去即長別離,一灣淺淺的海峽將造就出一個聞名當代中國的鄉(xiāng)愁詩人。
1992年首回大陸后,詩人便一回再回,幾乎一年數(shù)趟,仿佛要用一次次的歸來稀釋掉43年的濃濃鄉(xiāng)愁。他在詩中感嘆“臨老竟回頭,回頭竟有岸”,這岸是遠在大陸的故土,是詩人心中的“中國”?!鞍丁币恢倍荚诎。坏绕凑叩男〈2?。但,真的沒有想過余先生到秭歸來。2008年端午節(jié)期間,先生受邀到湖南汨羅祭拜屈原,那一年我羨慕汨羅人,也只是羨慕而己。直到2010年端午節(jié)前夕,端午文化節(jié)組委會確定了余先生的秭歸行,才恍惚驚覺,我真的可以見到傳說中的鄉(xiāng)愁詩人了。小時候讀他的《鄉(xiāng)愁》、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在我心中他跟他們一樣,是不可得見的舊世紀人物,從沒想過他其實還跟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只不過在我不知道的海峽那岸。他并非舊世紀人物,他是繼承了五四新詩傳統(tǒng)并將其發(fā)揚光大的跨世紀詩人。
余光中不僅到秭歸來了,他還為參加端午詩會創(chuàng)作了86行長詩《秭歸祭屈原》,這是他寫屈原的九首詩歌中最長的一首。
2010年6月15日,余光中踏上了秭歸的土地。那一刻,我不知道淡水河、汨羅江、長江的水波是不是同時泛起了一陣驚人的微瀾,如果河流有生命,我相信它們在這一刻一定會有所感應——因為鄉(xiāng)愁,也因為屈原,因為將此兩者澆鑄于詩歌的詩人——余光中。他曾這樣寫道:“我遙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我悵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他依稀流著楚澤的寒涼?!?(《淡水河邊吊屈原》)
“烈士的終站就是詩人的起點/昔日你問天/今日我問河/而河不答/只悲風吹來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羅。”(《汨羅江神》)“如你,我也曾少壯便去國 /《鄉(xiāng)愁》雖短/其愁不短于《離騷》/你阻于江湖滿地/我阻于海峽中分/你順流而下/如江水不回頭/我又何幸/少壯出三峽/還金陵/浮槎渡海/臨老竟回頭/回頭竟有岸/溯你的淚痕斑斑/下汨羅/過洞庭/歷江陵/逆荊州與宜昌而上/來祭秭歸?!保ā讹鰵w祭屈原》)臺灣的淡水河、湖南的汨羅江、秭歸的長江,盛滿了詩人的愛恨,盛滿了豐盈的鄉(xiāng)愁,它們在詩人心中是相互激蕩、已經(jīng)匯流的同一條長河。
當時,我負責文化節(jié)主體活動之一端午詩會的現(xiàn)場工作。舞臺搭建、布景、燈光,詩會節(jié)目排練,詩人朗誦安排……一系列工作復雜而瑣碎,因為余光中的到來,肩上突然多了說不清的重量。6月15日在現(xiàn)場一直工作到深夜,最后,在夜色中一再審視彩鳳拱日的詩會現(xiàn)場大門,將掛滿艾草的樓梯上上下下重走數(shù)遍。大廳和舞臺上,擺滿了鮮花和綠色植物。簡樸但不失詩意。在放著余光中座次卡的座位上坐下,我想象著詩人走進來的感受,想象這樣的擺設(shè)、這樣的座位,對不對得起這個滿懷鄉(xiāng)愁、渡海峽而來的老人。我很滿意氤氳在樓道里的艾葉清香,可對座次的擺放稍有遺憾,我理所當然地認為,余光中應該坐在會場最顯眼最重要的位置。
我坐在那個偏離中心的座位上,像坐在憂傷的鄉(xiāng)愁中,像被時代與各種規(guī)矩輕視的詩歌一樣。明天,這個位置將屬于余光中。而我將看到他,像穿越時光隧道見到不可見之人。沒有人知道我隱秘的心事,無人關(guān)注我凝視會場時已經(jīng)大不一樣的眼光。已經(jīng)午夜了,在安靜的大廳里,《鄉(xiāng)愁》像一首歌,在我心底輕輕地唱著。而此時,在長江邊,白日的龍舟競渡余熱尚存,《招魂曲》余音未歇。秭歸人在每個端午用艾香、詩歌、龍舟競渡、招魂曲呼喚屈子歸來,這是逝者與生者之間的相互呼喚。此時此刻,那些飄泊異鄉(xiāng)的游子,有一些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吧。
6月16日,十多位臺灣詩人、學者,一百多位屈學專家,四十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詩人,在陽光晴好的清晨,來到了端午詩會的朗誦大廳。詩人余光中如約坐在了寫著他名字的座位上,他白衣飄飄,白發(fā)飄飄,瘦骨錚錚。在他的兩邊,坐著他的好友著名詩人流沙河先生和著名詩歌理論家李元洛先生。詩會還沒有開始,很多人過來合影、簽字,他一一應付著,不急不惱。我按捺著自己想要走過去的沖動,在自己的位子上堅守職責。在人縫中追蹤他的形象,我看到他清瘦的臉龐和同樣清瘦的簽字的手,看到他滿臉親切和慈祥。
詩會開始了,他在硬木椅上肅然端坐,用凝重的表情表達著自己對詩會的尊重。此時的詩人,在想什么呢?他曾徘徊于淡水河,他曾蒞臨汨羅江,他曾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經(jīng)典名句被無數(shù)詩人吟哦、引用。收容屈子硬骨的汨羅江,因屈子名垂史冊,因余光中再次在現(xiàn)代詩史中被刷亮。
在屈原的誕生地樂平里,有一條名不見經(jīng)傳的鳳凰溪,它穿過七里峽與香溪河相會,一起投入長江的懷抱,向東奔流,與汨羅江相逢于洞庭湖。生屈原之水與死屈原之水,在洞庭湖相融相化流向大海,替客死異鄉(xiāng)的屈原完成了從生到死的天地輪回。詩人恐怕不能親去一掬鳳凰溪的清清流水了,在6月15日的游覽中,又見三峽又見長江,我想他一定曾向滿江碧水一再凝望,那碧水里,就有樂平里流出來的鳳凰溪。屈子當年出峽而去,滿面春風、滿懷期望直奔郢都,余光中今天穿峽而上,與一場詩會相約屈原故里。溯流而上與順江而下的兩位詩人,時隔兩千余年的他們神會在哪一段江面?
余光中先生登上朗誦臺,朗誦此次為秭歸之行所作的長詩《秭歸祭屈原》,紅色地毯映襯著他的中式白衣褲,并不高大的他站得筆直,衣袂飄飄,詩風習習,人真的是有氣場的,他的氣韻撲面而來,我仿佛看到了詩中仙子。我曾不揣冒昧地想過,站在這里朗誦之前,余先生會說什么?汨羅江已被他封為藍墨水的上游,那么秭歸呢?是不是上游的上游?或者什么也不說,直接用詩歌表達一切。但余先生說了:“我曾說過,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屈原汨羅投江,秭歸出生,秭歸當在上游的更上游!”他又說:“這次來秭歸,我想把最美的茱萸插在這里!”余先生聲音不大,但句句擲地有聲,如雷貫耳。我心跳如鼓,為自己的猜想。
他在淡水河邊遙祭屈原,他在汨羅江封屈原為高潔的烈士、不朽的詩魂,而秭歸,他似乎更多地為自己而來,茱萸的孩子想把最美的茱萸插在這里,因為屈子魂歸之處,就是詩人心之歸處,如此最可一慰長達半個世紀的鄉(xiāng)愁。從此,余光中手中最美的茱萸,將盛開在秭歸的高山之巔。
余光中先生深情朗誦著《秭歸祭屈原》,聲音不大,但清晰有力。“秭歸秭歸,之子不歸!”,被詩人反復吟誦,低沉渾厚充滿力量的《招魂曲》和哀傷婉轉(zhuǎn)滿懷柔情的《我哥回》像背景音樂一樣在我的想象中切入了詩人的朗誦,不一樣的形式有一個共同的內(nèi)容:屈子,魂兮歸來!
如果稍多一些了解和關(guān)注,我就應該沒有疑惑,我應該確信,腳步已經(jīng)走到汨羅江的余光中先生,只是在等待一個到達秭歸的機緣!詩人一生寫詩近千首,在二十多首吟詠歷代詩人的作品中,截止2010年單為屈原創(chuàng)作了七首詩歌。這是什么樣的情感維系與詩性遙望呢?從1951年23歲寫下《淡水河邊吊屈原》,到2010年寫下《秭歸祭屈原》,60年間,7首詩歌,是一再的歌吟,是一再的回首。余光中為回頭有岸而欣慰,所以,他一次次體驗可以回頭的甜蜜,這種體驗更加深了他對屈原的同情和懂得。屈原回頭有什么呢?是故國淪喪,故土日遠,歷史沒有給他退路,也沒有給他前進的路,他只能以結(jié)束肉體來結(jié)束痛苦的靈魂。相隔兩千年的靈魂心意相通。
先生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而屈原在他所有作品中的狂呼,除了為楚國喊魂,又何嘗不是在給自己喊魂呢?《離騷》雖長,在長長的訴說中,全是舍不下的家國情懷;《鄉(xiāng)愁》雖短,說的亦是分離之痛,相思之苦。余光中比屈原幸運,鄉(xiāng)愁最終有個了斷,而屈原只能如江水一去不回,埋骨異鄉(xiāng)汨羅?!皬你枇_江畔你披發(fā)投水,到秭歸家門你赤體投胎,從國士吞恨到啼嬰發(fā)聲,把一生的悲憤倒收起來,來你的廟前行禮祭拜?!?/p>
時光倒轉(zhuǎn), 2010年6月16日,詩人余光中第一次在詩中將汨羅與秭歸聯(lián)系起來,將心路從臺灣的西子灣、湖南的汨羅江延伸到湖北秭歸,也將他對屈原的情感作了一次最充沛淋漓的表達。漂泊海外,與屈原流放沅湘,有著無盡的相同意味,那是另一種文化的流浪,家國的概念,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壯麗的大山大河,怎么能說放下就放下?無論隔著幾千年,無論在海邊還是江邊,在彼岸還是此岸,鄉(xiāng)愁的質(zhì)地都一樣。屈原的鄉(xiāng)愁,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最終都是歷史的鄉(xiāng)愁,文化的鄉(xiāng)愁。這樣的余光中,當然會到秭歸來。
余光中先生剛好出生在農(nóng)歷九月九日,仿佛命運冥冥中的安排。九月重陽,菊酒登高,他始終是異鄉(xiāng)的客人,只能一遍遍吟唱:“給我一瓢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茱萸之子永遠不忘海峽對岸登高的兄弟,海峽這邊的兄弟,又怎么會忘記那個茱萸的孩子?從此,五月五日,我們召喚屈原歸來,九月九日,我們也將手捧菊花美酒,遙祭海峽那岸的你。你把最美的茱萸插在了秭歸,我們會用詩歌滋養(yǎng)她年年歲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