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MOOC、SPOC、實體課堂對混合教學的支持方式,立足于學生知識獲取、生成、轉化的角度,主張建構一種將MOOC課程資源、SPOC課程架構、實體課堂環(huán)境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此模式包括了從課前準備到課堂教與學,再到課程評價體系的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教學過程,使MOOC、SPOC與實體課堂三者優(yōu)勢互補、協(xié)同發(fā)展,從而在互動互助中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相長中促進師生個體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MOOC;SPOC;混合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5002105
【收稿日期】20171019
【基金項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協(xié)同創(chuàng)新視角下高校圖書館基于MOOCs和SPOCs的服務模式研究”,項目編號為15YJC870019
【作者簡介】陶海柱(1979—),男,鄭州人,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學。MOOC作為一種大規(guī)模開放型在線課程具有資源豐富、開放獲取、社交互動、學習自由等諸多優(yōu)勢,但也存在課程完成率低、個別化輔導缺失、檢驗形式機械、單一等缺陷。SPOC作為一種限制型小型化在線課程模式雖避免了MOOC的許多弊端,但也存在在線課程與實體課堂有效銜接的困境。而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則可有效地將MOOC、SPOC、實體課堂融為一體,充分發(fā)揮三者的優(yōu)勢,并互補。
一、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及其組成模塊的功能分析“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1]混合教學模式秉承此教育理念,主張以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為指導理論,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知識獲取、建構與生成。它采用SPOC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程設計、評價手段,把MOOC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以課堂教學為主,網絡指導為輔,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協(xié)調,在教師規(guī)劃、指引和推動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啟發(fā)式、發(fā)現(xiàn)式等教學方式和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課前網絡自主學習、課堂探究學習、課后拓展學習,幫助學生吸收知識、提高能力、形成價值觀協(xié)同共進,并在師生協(xié)作互動中,教學相長,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實現(xiàn)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最終完成設定的教育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
混合教學模式的總體思路是把MOOC或其他優(yōu)質課程資源嵌入到SPOC課程架構中,借助虛擬空間和實體課堂兩個平臺,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引導、組織、督促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和泛在化學習,促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xiàn)實體課堂和網絡平臺的優(yōu)勢互補,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能。
MOOC、SPOC、實體課堂在混合教學中的功能分別界定為:MOOC提供學習平臺和優(yōu)質課程資源;實體課堂提供師生交流互動、生生合作探索的實體環(huán)境;SPOC既是提供教師指導、答疑、監(jiān)控、考核、評價,學生學習、思考、討論、探究的虛擬平臺,又是提供集成課前—課中—課后、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等教與學活動為一體的基本課程模型?;谌绱斯δ軈^(qū)分,可將混合教學的支持模式構成下面的圖1。
首先,MOOC、SPOC、實體課堂之間相互支持。MOOC為SPOC和實體課堂提供了可供學習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SPOC可在版權允許的情況下根據需要將一種或多種課程全部或部分引入SPOC平臺,作為SPOC的推薦資源供用戶自主學習。教師在實體課堂教學中也可根據需要將MOOC課程資源嵌入到教學活動中,作為課堂學習或討論的重要補充資源,而且,實體課堂本身就是SPOC教學模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組成部分,即線下課上環(huán)節(jié)。
其次,MOOC、SPOC、實體課堂對混合教學的支持。(1)MOOC為混合教學提供資源支持,即通過向SPOC平臺或向實體課堂教學輸出優(yōu)質課程資源的形式提供資源支持。(2)SPOC為混合教學提供平臺和模型支持,前者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入SPOC平臺,按照教師安排進行學習、自測、參加考試,教師則可以通過SPOC平臺觀測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必要的監(jiān)控和督促,組織在線考試作為最終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數(shù)據。后者是指混合教學模式的建構以SPOC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過程為模型和骨架,再將MOOC資源和實體課堂統(tǒng)攝其中,構成完整、系統(tǒng)的教育教學框架。(3)實體課堂為混合教學提供物質支持和實踐支持。物質支持是指實體課堂為教學活動提供教室、教具、桌椅、課本、多媒體等硬件設施,實踐支持是學生在實體課堂中在教師引導和組織下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及參與討論、實驗、論文寫作、項目研究等學習活動。
二、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模型設計“混合學習在形式上是在線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的混合,深層次上包括了不同教學模式、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等的混合”。[2]然而,不恰當?shù)幕旌辖虒W模式極易造成淺層學習,而淺層學習“對于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局限”。[3]這就要求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必須同時具備完整性、系統(tǒng)性、可操作性、前瞻性。
1整體課程模型設計
嵌入和融合是混合教學模式的基本理路,一般而言,課程資源的嵌入方式有三種:一是推薦式嵌入,即甄選優(yōu)質MOOC資源推薦給學生進行課前自學,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學習的基礎知識;二是引入式嵌入,即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關的MOOC資源作為重要的課程支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討論;三是自建式嵌入,即將自建的MOOC課程資源提供給學生進行課前自學或課堂研學?;旌辖虒W模式就是利用這三種嵌入方式將MOOC等網絡資源同課堂教學相融合,通過“教學準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來完成,如圖2所示。2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是混合教學模式的開端,準備充分與否直接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它包括知識準備、心理準備、物質準備三部分,具體由學情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環(huán)境分析、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材料準備等模塊組成。
其中,心理準備包括學情分析和教學環(huán)境分析。學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認知狀況及知識準備情況,可通過對學生課前網絡學習的跟蹤觀察獲知;教學環(huán)境包括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兩類,前者如教室、多媒體等硬件設備,后者如文化氛圍、師生關系、參與能力等,教學環(huán)境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網絡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因地制宜、因學制宜,促使環(huán)境服務教學。知識準備通過教學內容分析和教學過程設計來完成。教學內容分析旨在根據教學目標、授課內容及MOOC資源特點,設計合理的學習路徑,實現(xiàn)二者的有效銜接;教學過程設計是指從學情、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學環(huán)境等具體情況出發(fā),優(yōu)化資源配置,規(guī)劃組織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步驟、方法及特殊情況干預機制等。物質準備通過教學材料準備來完成,即教材、教案、課件等常規(guī)性教具的準備。
3教學過程設計
混合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的活動中,教師指導、督促、協(xié)助學生,學生則向教師求教、與教師探討、同教師合作,從而在溝通互動中,教學相長,完成學習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促進師生共同成長,這種師生關系形態(tài)貫穿于混合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詳見圖3。第一,課前活動。課前階段,教師的任務指標是“導學”,即引導學生完成課前準備工作,具體而言,一方面,瀏覽各種MOOC課程資源,篩選出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相匹配的資源,植入到SPOC平臺中,并推薦、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另一方面,通過SPOC平臺監(jiān)測學生學習進展,并在平臺上與學生交流互動,解答學生疑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學情分析,把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為下一步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在這一階段,學生的核心任務是“自主學習”,即線上學習教師推薦的MOOC課程,并通過設置的習題進行自測,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進行在線交流或收集整合后在課堂學習中進行討論。
課前,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其實質是知識準備、知識探索、知識挖掘。
第二,課中活動。課中階段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決定教學有效性的最關鍵階段。研究表明:“單純的‘形式上的翻轉課堂并不有效”,[4]科學的課中活動設計與安排才是教學活動富有成效的保證。在這一階段,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研學”,即組織學生參與學習研究并幫助學生釋疑解惑,以協(xié)助學生獲取知識、增強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目標達成與否關鍵取決于選擇的教學策略是否恰當。教師可結合課前對學生網絡學習的監(jiān)控和觀察,提煉問題,設定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常用的方法有小組合作學習法、頭腦風暴法、辯論法、實驗法等,實踐證明這些方法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也能促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分享資源、創(chuàng)新思維、快樂學習,從而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促成知識的發(fā)現(xiàn)與獲得,幫助學生找到課前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的答案,使其對知識的淺層理解在相互探討中逐漸深化,使原本分散的知識碎片在教師導引下逐漸完整化、體系化。與此相對應,這一階段學生的任務是“協(xié)同學習”,即在問題意識支配下專心聽講,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主動參與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交流、辯論、實驗、互動,進行深度探究與學習,在各項活動中深入理解知識點、建構知識體系,實現(xiàn)知識內化。而學生能否真正參與到教師組織的各項活動中關鍵在于教師的課堂設計是否貼近學生實際,是否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否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積累與架構。
課中,教師的“研學”與學生的“協(xié)同學習”一體兩面,貫穿兩面的主線便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調動一切有利資源參與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實現(xiàn)知識融合、知識生成、知識建構。
第三,課后活動。課后階段標志著一堂課的完結,也意味著下一堂課即將開始。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任務是“促學”,即總結反饋前兩個階段的教學效果,一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前兩階段的活動進行必要的補充、修正、完善,并通過線上討論、優(yōu)秀成果展示、課后探究等形式鞏固已學知識,拓展新知識,增強知識的應用性能,運用知識指導實踐、推動實踐。另一方面,按照課程規(guī)劃,安排學生在課后開展MOOC資源線上學習計劃,這一工作實質上與新課的課前導學相重疊。與此同時,這一階段學生的核心任務是“探究學習”,即將以獲取的知識、信息進行重組和意義建構,整合、創(chuàng)造成更具實際效益的新知識,自覺參加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將“知”與“行”統(tǒng)一起來,努力將知識引向實踐,促進知識向實踐遷移。
課后,教師的“促學”與學生的“探究學習”密切配合,在教師的指導、督促下主動探究,積極行動,進而達到知識拓展、知識應用、知識轉化的目的。
4教學評價體系設計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結果的考核評估,既關乎教師的教學成效,又關乎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其反饋結果也為改進教學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旌辖虒W模式下的評價體系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相關聯(lián),使二者在一個活的系統(tǒng)內相補充、相協(xié)同,進而使評價結構更科學合理,使評價結果更全面客觀,如表1所示。
第一, 關于評價體系的構建。混合教學模式下
表1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評價體系設計
評價參數(shù)
評價形式評價指向評價要素評價方式評價特點階段性
評價課前
評價線上學習進入參與度線上課下考核客觀性評價線上討論參與學習熱情線上課下考核主觀性評價線上習題過關基礎知識線上課下考核客觀性評價課中
評價到課情況出勤率線下課上考核客觀性評價學習實踐過程(合作學習、討論、辯論、實驗等)學習過程(情感、能力、效果)線下課上考核主觀性評價學習效果檢測課堂習題線上課上考核或線下課上考核客觀性評價課后
評價知識鞏固課后作業(yè)線上課下考核或線下課下考核客觀性評價知識轉化課后實踐線下課下考核主觀性評價綜合性評價該課程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知識點掌握及知識體系構建考試、論文、研究報告、其他客觀性評價結論性評價結合階段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給出最終考核評價結果
的教學評價體系由評價參數(shù)和評價形式兩個維度構建。(1)評價形式:按其內容和特點可分為階段性評價、綜合性評價和結論性評價,階段性評價是就每一堂課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各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經歷給出的評價;綜合性評價是就某一時期(通常一學期)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知識體系的建構情況的整體性考察;結論性評價是結合階段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就學生對該課程的全部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作出最后的考核評定。(2)評價參數(shù):分為評價指向(對什么進行評價)、評價要素(根據什么進行評價)、評價方式(線上、線下評價,課上、課下評價)、評價特點(基于教師主觀感受還是客觀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第二,關于階段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的評價指向和評價要素。評價指向即評價的方向和目標,評價要素即評價因子和內容,評價要素的設定以評價指向為依歸。就每一堂課來看,課前的評價活動主要指向課前在線的預習、準備、練習情況,目的在于指引、督促學生完成課前知識準備,其評價要素有學生的參與度、學習積極性、知識預備等;課中的評價活動主要指向學生的到課情況、課堂學習的參與情況、課堂檢測情況等,目的在于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學習,敦促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其評價要素包括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知識獲取情況、情感投入情況、能力提升情況等;課后的評價活動主要指向知識的深化、拓展和運用,目的在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促進理論知識向實踐行動的轉化,其評價要素主要是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與階段性評價的評價指向不同,綜合性評價的方向是通過某種形式的檢測,掌握學生在一定時期內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情況,并賦予學生一個相應的考核成績作為衡量其學習狀況的參照,其評價要素為知識點掌握情況和知識體系構建情況等。
第三,關于評價方式。(1)線上考核可通過SPOC平臺或MOOC平臺運用技術手段來實現(xiàn)。線上課上考核是指在課堂上引入MOOC資源開展在線學習并進行相關考察評價;線上課下考核是指教師在授課結束后,通過SPOC平臺或MOOC平臺掌握學生線上學習、討論、習題、作業(yè)等完成情況并予以評價;(2)線下考核即離線考核,是在實際課堂授課過程中及課后作業(yè)和實踐中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考核評價。線下課上考核是指在課堂上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實驗、探究項目和專題等的參與熱情、參與能力、參與效果等的考核評價;線下課下考核是指在離線狀態(tài)下,就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實踐等內容進行考核評價。
第四,關于評價特點。(1)客觀性評價,即通過量化方式,能夠給予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定,包括到課率、網絡學習中的習題過關情況、課堂學習中的檢測、課后學習中的作業(yè)完成情況、課程結束后的考試,等等;(2)主觀性評價,即對難以通過量化方式來考核的評價要素,只能通過主觀評定完成,如參與線上或課上討論情況、課堂授課中的師生和生生互動情況、課后實踐情況,等等。在評價過程中應盡可能遵循客觀公正原則,盡可能縮小主觀性評價范圍。
三、運用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應遵循的限制性原則運用混合教學模式須遵循四個原則:一是價值原則,即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總要以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最終旨歸。學生固然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和對象,教師自身的發(fā)展也同樣重要,因此,基于MOOC與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應在注重學生成長的同時,也應當重視教師的自我發(fā)展,事實上,科學合理的混合教學模式也確能促進師生互動互助,達致雙贏;二是工具原則,即始終把MOOC和SPOC作為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的工具和手段,而不能越俎代庖、本末倒置,以至過度依賴網絡課程內容或單純追逐華麗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忽略了教育本真意義和教學根本目標的所在;三是效用原則,即在設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進度、制定課程設計,以及選擇教學形式、教學技術手段、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方式時始終保持高度的理性,無論加入何種現(xiàn)代化元素都應當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若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能,即可用之,反之則應棄之;四是合法性原則,即在引入網絡課程資源時,做好版權識別和清理工作,不可侵犯相關作者的知識產權,以避免法律糾紛。
四、結語與展望
“教育變革跟上時代步伐的關鍵是加快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5]高校混合教學模式就是要挖掘MOOC、SPOC與實體課堂的積極因素,優(yōu)勢互補,促使三者深度融合、協(xié)同發(fā)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互動互助中促進師生個體全面發(fā)展。但混合教學模式還處于嘗試階段,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還比較匱乏,還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如SPOC平臺建設本身還需完善和普及,SPOC平臺中嵌入MOOC資源還存在版權清理、優(yōu)質資源甄選等問題,以及混合教學模式還缺乏科學、成熟的考核評價體系和長效穩(wěn)定機制等等,還需進一步思考與探究。
【參考文獻】
[1]周國平.教育的七條箴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2):8.
[2]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1—6.
[3]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4]張萍,DING Lin,張文碩.翻轉課堂的理念、演變與有效性研究[J].教育學報,2017(1):46—55.
[5]陳琳.高校課程立體學習資源建設研究:促進學習方式轉變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95—97.
Desig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MOOC & SPOC
TAO Haizhu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MOOC, SPOC and physical classroom support blended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s knowledge getting, producing and transformation, it deeply emphasizes constructing a blended teaching model which mixes MOOC resources, SPOC frame and physical classroom surroundings together. The model includes a complete and systemic instruction process from the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to the class teaching and study and to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and it would promote each other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synergetic development. Then,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would be improved and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uld make allround progres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MOOC; SPOC;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編輯/樊霄鵬)2018第5期(總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