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
很多人說,我們天天不都在讀書嗎?天天都在看教科書、教輔書。但是,這些并不是我的閱讀觀所提倡的真正意義上的書,這些書相當于母親的乳水,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個孩子終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個發(fā)育不良的孩子。每個孩子在兩三歲之后就要開始自主進食,甚至更早。
學校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通過最有效率的課堂教育方式,將人類的知識高度集約化、效率化和組織化,在有效的時間內教給我們的孩子,作用就相當于母乳。但教科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tài)的思想。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如果離開了自主閱讀,離開了對于人類經(jīng)典 的閱讀,就不可能走得很遠,精神發(fā)育肯定不健全。
我一直認為學校教育最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興趣和能力。如果一個學校將這個問題解決了,主要的教育任務應該說就算完成了。如果一個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離開校園就很容易將書本永遠丟棄到一邊, 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里成績雖然普普通通,但對閱讀養(yǎng)成了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了終生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他的未來一定會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學校教育不僅要像提供母乳一樣給孩子們提供最初的滋養(yǎng),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提倡自主閱讀讓孩子們學會自由飛翔。
蘇聯(lián)教育思想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學校可以什么都沒有,只要有了為學生和教師精神成長的書,那就是學校。只要有了書,孩子們就有了陽光,有了成長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比我們現(xiàn)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設施還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師、孩子們一起讀書,讓孩子們真正走進圖書的精彩世界。
一個人的精神饑餓感是在中小學形成的。古代的士大夫說“三日不讀,面目可憎”,這正是精神的饑餓感造成的。人的很多習慣和能力的養(yǎng)成是有關鍵時期的,在這個時期如果適當?shù)亟o予刺激,只要一學習就能夠掌握。精神饑餓感的形成也有關鍵時期,一旦錯過這個關鍵時期,再想養(yǎng)成閱讀習慣,就很困難了。
現(xiàn)在,我國學校和學生的圖書擁有量是很可憐的,民眾閱讀相當匱乏。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超過30萬種,但是戶均消費圖書只有.1.75.本。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生產(chǎn)國,我們卻又是人均閱讀量最少的國家之一。
不僅僅是普通民眾,大學生也沒有閱讀習慣。據(jù)復旦大學的一個調查:大學生閱讀本專業(yè)經(jīng)典著作的只有15.2%,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jīng)典著作的僅有.22.8%,閱讀專業(yè)期刊的只有9.3%,閱讀外文文獻的更是只有.5.2%。而美國的大學生,平均每周閱讀量至少是.500.頁。美國大學是怎么上的呢?不是滿堂灌,不是學生“課堂上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美國的大學首先是重視閱讀,在有了共同語言的前提下再進行接下來的課程,這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上的對話。而我們的老師甚至二三十年來都拿著同樣的備課稿去給學生們講課,這被人戲稱為“拿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復昨天的故事”。
沒有閱讀的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很難有閱讀的習慣;沒有閱讀習慣,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廢品。面對未來的社會和挑戰(zhàn),他們將很難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實的人生。
讓我們的學校,都成為閱讀的天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