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蕾
整本書閱讀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目前,整本書閱讀指導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優(yōu)秀書目推薦,優(yōu)秀章節(jié)朗誦、表演,各類競賽考查……這些指導活動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但深入研究,它們最終指向的是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學生的閱讀體驗還是以碎片化為主,長此以往,他們的思維發(fā)展很難有質的飛躍。要發(fā)揮好整本書閱讀在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圖為媒,巧妙利用圖畫語言是一條比較好的策略。
圖畫語言是學生天生的語言,它簡單、形象、直觀,借助顏色、線條、圖形、符碼等媒介,幫助學生進行認識和思想等主觀意識的表達。畫圖可以讓學生學會快速提取信息、歸納信息、轉換信息,發(fā)揮想象和創(chuàng)意,將抽象的文字幻化成形象的圖像,形成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也可以為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整合、探究、表達提供操作的平臺,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fā)展,使其整體建構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閱讀語言。
小學階段,學生閱讀的整本書大多人物眾多,故事情節(jié)復雜。閱讀指導時,首先要引導學生理清文本中的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并梳理這些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畫人物關系圖,是學生整體把握文本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比如《青銅葵花》中,除了最主要的人物青銅、葵花外,還出現了青銅的奶奶、爸爸、媽媽,葵花的爸爸,葵花的同學翠環(huán)、秋妮,嘎魚和他的爸爸、媽媽等。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哪些是主要關系,哪些是次要關系?這些都可以用連線成圖的方式,把內在聯系標注清楚。有了這樣一張人物關系圖,學生便一目了然。特別是當文本中出現同名同姓或名字相近的人物時,人物關系圖起的作用就更大了。如《青銅葵花》中,出現了兩個名字相近的人物:青銅、青狗。借助畫人物關系圖,學生清楚地發(fā)現這是兩個不同的人物,是在刈草的過程中認識的兩個小伙伴。一旦厘清了這些角色之間的關系,學生就能把散落在各個章節(jié)中的人物串聯起來。初步讀懂文本內容,自然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讀完文本后,每個人物都會給學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教師請學生在已經完成的人物關系圖上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注,表達自己對于某個人物的整體感受(如下圖)。有學生用明亮的金黃色來標注青銅,在他眼里,青銅雖是啞巴,但他的內心世界卻是有聲音的,他的心靈是健康的、充滿活力的,他對葵花的關愛就像陽光般溫暖明媚。當一張色彩絢爛的人物關系圖完成時,學生對于文本中人物的理解就有了自己獨特的印記。他們發(fā)現,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暖色調的。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人物關系圖中出現的角色有什么共同點,與這個故事所發(fā)生的背景有什么聯系,與作家曹文軒的文學主張又有什么內在關聯。學生很快就悟出作家曹文軒筆下的每一個人物,在經歷了無數的苦難之后,依然保有著美麗、純真、善良、愛和希望。這一簡單、便捷的操作,為學生理解文本的主旨搭建了視角轉換的平臺。
學會畫人物關系圖,為學生以后閱讀篇幅更長、人物眾多、關系復雜的文學作品提供了簡單易學的方法。不管人物有多少,關系如何復雜,學生都能梳理得清清楚楚。在利用人物關系圖進一步研究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從零散認知走向整體認知。認識更為完整,更具穿透力;思維更具條理性和全局性。
學生目前閱讀的整本書,大多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來反映精彩紛呈的社會生活。教師進行閱讀指導時,引導學生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按照記敘的順序將事情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便于學生梳理文本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敘事的線索。
在閱讀《青銅葵花》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完成人物關系圖的基礎上,選擇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物,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故事情節(jié)圖。如抓住主要人物青銅,按時間順序,從大麥地失火從此失語、小河邊放牛初遇葵花開始畫起:他為了讓葵花上學,放棄了自己的上學夢想;為了讓葵花照一張相,在寒冷的冬天賣掉了自己腳上的蘆花鞋;為了葵花晚上寫作業(yè),捉來螢火蟲做了十盞南瓜花燈……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這些故事情節(jié)通過線條、符號連接起來,能幫助學生把散落在各個章節(jié)中的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建立起整本書的基本框架。
在進行《青銅葵花》的閱讀交流時,學生可在小組內展示各自完成的故事情節(jié)圖。當不同主人公的故事情節(jié)圖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整本書的線索就清晰地呈現出來了。幾條線索的交叉點,正是文本情節(jié)最吸引人之處,也是學生閱讀的深入點。例如,因為蝗災,村子里鬧饑荒,嘎魚一家誤會青銅偷了他們養(yǎng)的公鴨。學生繪制的情節(jié)圖中好幾條線索都集中到了這里,此處故事情節(jié)高潮迭起,人物形象鮮明。從這個交叉點入手,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這一事件中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了解這一故事情節(jié)對文本中人物的命運、性格的形成起到的關鍵作用。這樣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原有的思維單一、封閉的現狀,迫使學生打開思路,轉換視角,去探索多樣的方法和結論,把文本讀深讀透。
指導閱讀《青銅葵花》時,教師還可請學生根據繪制的故事情節(jié)圖思考,同一個人物在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生變化,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又有哪些。如書中的嘎魚,家里養(yǎng)鴨,有錢、頑皮、淘氣,一開始與青銅、葵花作對,后來回心轉意,幫助葵花躲藏,給青銅、葵花送飯。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探究發(fā)生這些變化的內因、外因。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學會立體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提高了閱讀質量。
通過繪制故事情節(jié)圖,學生以人物為中心,串起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清晰地把握文本的敘事線索。這對于學生閱讀整本書,特別是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多線索文本,起到了“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作用。在利用故事情節(jié)圖深入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初步學會了從表面現象入手,抓住事情的本質及相互關系,利用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點面結合地完成對整本書的梳理,促進思維的深刻性,使閱讀行為向縱深推進。
學生讀過一本書之后會對書中的人、事、物、景產生一種直覺感悟,這種感悟是尚處于模糊狀態(tài)的閱讀體驗,而這份獨屬于自己的閱讀體驗是非常珍貴的。如何讓學生模糊的閱讀體驗逐漸清晰起來,讓別人能看得到他在閱讀過程中獨特的思維活動?我們不妨采用讓學生給文本配插圖的策略。
《青銅葵花》這本書中,有多處精彩的環(huán)境描寫。其中,社會環(huán)境描寫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自然環(huán)境描寫展示了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jié)、氣候以及景物等,在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時不可或缺。在這些環(huán)境描寫中,具有表現張力和情緒感染力的情節(jié)也不少。讀完這本書后,教師請學生試著為印象最深的某個情節(jié)、場景繪制一張屬于自己的插圖,借此學生將不可見的思維過程轉化成可視化的閱讀成果。
學生為《青銅葵花》配的插圖精彩紛呈,每張圖都體現了其獨特的閱讀體驗。他們關注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有的描畫了無邊無際的蘆葦蕩、清凌凌的小河、放牛的兩個孩子;有的描畫了葵花爸爸創(chuàng)作的雕塑作品——用青銅做的葵花……哪怕關注的是同一個情節(jié),學生也用不同的畫面表達自己的理解。對于青銅把讀書機會讓給葵花這一點,有的學生畫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摸紅銀杏的場景,有的學生則描繪了青銅牽著牛送葵花上學的溫馨畫面。一幅幅各不相同、豐富鮮活的插圖,是學生在深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將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融為一體后,在頭腦中形成的具體畫面的再現,是每個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真實表達。
完成了文本插圖后,教師還可以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閱讀感受轉換成自己的語言進行全新的表達。有的學生給精心繪制的插圖配上文字說明,圖文并茂;有的學生為文本設計精練的頒獎詞;有的學生展開想象,續(xù)寫文本;有的學生采用給文本主人公寫信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書寫著內心的獨白。最后教師將學生完成的各種圖文并茂的作品張貼在教室里,讓大家欣賞、學習。
動手為文本畫插圖,幫助學生實現了作者、文本、自身之間的深入對話,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真正實現了個性化閱讀。在將插圖內容和語言進行對照、轉換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fā)展與提升,閱讀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以圖為媒,巧用圖畫語言,推進整本書閱讀,對于塑造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品質而言,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