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春鑫,陳興奎,林樹梁
金華市中心醫(yī)院針灸理療科,浙江 金華 321000
貝爾面癱是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最常見、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癥的病癥,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因面癱是損容性疾病,如治療效果不佳,常易產生癱瘓肌的攣縮、面肌痙攣、聯帶運動或鱷魚淚綜合征等后遺癥[1],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質量。
目前對本病現代醫(yī)學主要用激素、神經營養(yǎng)藥物及血管擴張藥物治療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面神經水腫及炎癥,預防或減輕面神經軸突脫髓鞘或變性,進而促進損害的面神經修復[2]。如何有效地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是治療面癱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針灸治療貝爾面癱療效顯著,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64種針灸適應癥之一,且其費用較少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筆者采用針刺配合中頻分期治療貝爾面癱患者療效顯著,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衛(wèi)生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神經病學》[3]關于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部分;②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現代中醫(yī)臨床診斷學》[4]中關于口僻的診斷標準。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貝爾面癱的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一側面肌麻痹者;③病程1~70天;④年齡15~75歲。
1.3 排除標準 ①貝爾面癱繼發(fā)于其他疾病者,如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炎、后顱凹病變、腮腺炎及腦外傷等;②亨特氏綜合征患者;③中樞性面癱;④外傷性面神經損傷;⑤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腦血管、肝、腎、肺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
1.4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60例,均來自2014年7月—2016年5月本院針灸理療科門診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按患者就診順序分為對照組(針刺組)30例,治療組(針刺+中頻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2~67歲,平均年齡(38.2±2.1)歲;病程1~25天,平均病程(5.1±1.5)天。治療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13~70歲,平均年齡(39.6±3.0)歲;病程2~30天,平均病程(5.9±2.0)天。2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筆者根據臨床經驗結合相關資料,將貝爾面癱發(fā)病7天以內定為急性期,發(fā)病7天~2月內定為恢復期,發(fā)病2月以上定為后遺癥期進行臨床觀察治療。主穴:陽白,太陽,下關,頰車,地倉,合谷,風池。隨證取穴:皺眉困難加攢竹,額紋變淺或消失加頭維,眼瞼閉合不完全者陽白透魚腰,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人中溝變淺加水溝,唇溝歪斜加承漿,面部松弛或浮腫加巨髎,正氣不足加足三里。操作:患者取仰臥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取0.30mm×50mm毫針,按上述方法取穴,常規(guī)進針后行平補平瀉法。急性期(≤7天)患者:針刺深度較淺,施術宜輕,不要進針太深,不用電針及中頻電刺激;恢復期(7天~2月內)及后遺癥期(發(fā)病2月以上)患者:針刺深度較急性期深,并結合電針儀,選取地倉和下關、陽白和太陽兩組連接G6805電針治療儀(上海醫(yī)療器械廠),選用斷續(xù)波,以患者承受為度,留針30min,每天1次。
2.2 治療組 急性期治療方法同針刺組?;謴推诩昂筮z癥期患者:在針刺組治療基礎上加中頻電治療(FK998-G型,北京翔云佳友醫(yī)用電子設備廠),取患側陽白和下關穴。操作:患者側臥位,患側朝上,全身放松,用清水或75%酒精均勻涂抹中頻治療儀電極片,打開治療儀電源,將電極黑色面直接貼于上述穴位,然后用沙袋固定,按治療儀開始鍵,處方選取“9”,初始輸入強度為“0”,調節(jié)強度至人體耐受最大強度,持續(xù)20min,每天1次。
2組均以7天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1天,共治療4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檢測治療前后患健側額肌群、頰肌群和口輪匝肌群的均方根(RootMean Square,RMS)平均值比值:均方根是通過把原始表面肌電信號通過整流過濾之后轉換成正向的波形,代表了肌肉的平均能量[5]。檢測方法:患者于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由同一醫(yī)師通過表面肌電圖分析儀各檢測1次。在室溫25℃左右的環(huán)境下,應用sEMG分析儀(美國生產的Naroxon1200,16通道遙測型肌電記錄系統(tǒng))檢測患健側額肌群、頰肌群和口輪匝肌群的RMS平均值比值?;颊呷⊙雠P位,面部用酒精棉脫脂,待酒精揮發(fā)后粘貼記錄電極和參考電極[6],參考電極置于左側鎖骨上,記錄電極與肌纖維平行,電極中心距離約2 cm。進行檢測前,醫(yī)師向檢測者講解所要做的3個表情動作:抬眉、咧嘴和噘嘴。隨后患者跟隨醫(yī)師的動作口令,并用最大力氣重復上面3個動作,每個動作做3次,每次持續(xù)約5 s,兩次動作之間間隔大約3 s。電腦記錄患側與健側表情肌在放松、抬眉、咧嘴和噘嘴肌電信號,并經過儀器的信號處理軟件自動分析、處理數據,記錄雙側面肌活動時RMS的最大值、平均值,并計算平均值比值。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③評價治療前后額肌群、頰肌群和口輪匝肌群表面肌電圖(sEMG)變化。④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所有數據均由2人分別錄入,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描述,先進行正態(tài)性、方差齊性檢驗,滿足條件則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總有效率比較屬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參照第五次國際面神經外科專題研討會推薦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評定分級標準(以下簡稱H-B分級量表)[7],分為Ⅰ~Ⅵ級。治愈:治療后評價為I級者;顯效:治療前后相差2級及2級以上,未達正常;有效:治療前后相差2級,未達正常;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未達正常。
4.2 sEMG評價面癱程度療效標準 參考文獻[8]擬定。正常:RMS平均值比值≥75%;輕度:RMS平均值比值50%~74%;中度:RMS平均值比值30%~49%;中重度:RMS平均值比值15%~29%;重度:RMS平均值比值<15%。
4.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傆行手委熃M為93.3%,對照組為8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4 2組治療前后H-B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 見表2。治療后,2組H-B面神經功能分級均較治療前改善,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H-B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 例
4.5 2組治療前后額肌群sEMG療效比較 見表3。治療后2組額肌群sEMG評價療效均較治療前改善,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額肌群sEMG療效比較 例
4.6 2組治療前后頰肌群sEMG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后2組頰肌群sEMG療效均較治療前改善,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治療前后頰肌群sEMG療效比較 例
4.7 2組治療前后口輪匝肌群sEMG療效比較 見表5。治療后2組輪匝肌群sEMG療效均較治療前改善,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2組治療前后口輪匝肌群sEMG療效比較 例
4.8 2組治療前后患健側額肌群、頰肌群、口輪匝肌群RMS比值變化 見表6。2組治療后患健側額肌群、頰肌群、口輪匝肌群RMS比值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上述指標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6 2組治療前后患健側額肌群、頰肌群、口輪匝肌群RMS比值變化(±s)
表6 2組治療前后患健側額肌群、頰肌群、口輪匝肌群RMS比值變化(±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治療組n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0 30 30 30額肌群0.23±0.06 0.77± 0.10①②0.22±0.06 0.68±0.08①頰肌群0.26±0.08 0.79± 0.12①②0.27±0.09 0.70±0.11①口輪匝肌群0.27±0.08 0.78±0.11①②0.28±0.08 0.71± 0.10①
貝爾面癱在中醫(yī)學文獻屬于口眼斜、口僻、口目為僻等范疇[9]。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營衛(wèi)失調,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經絡,以致面部經氣阻滯,肌肉遲緩不收而發(fā)病。面部為陽明經和少陽經經脈循行交匯之處,針刺治療面癱主要取面部陽明經穴為主,少陽經穴為位輔,采取局部近取和循經遠取相結合的方法,取穴上以陽白,太陽,下關,頰車,地倉,合谷和風池為主,均為陽明、少陽兩經之穴,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意。合谷雖然未在面部,但為手陽明經的原穴,其經脈上達于面部。《四總穴歌》中有“面口合谷收”之說。因此,針刺上述穴位有疏通經絡之邪、通調氣血之效,可使脈絡充盈,肌肉經筋得以充養(yǎng)。急性期風邪在表,病位淺,根據“病在表,淺而疾之”的治療原則,針刺治療當以淺刺為主,以祛除外感風邪,以免引邪入內[10~11]?!鹅`樞·終始》說:“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瀉出,以養(yǎng)其脈,獨出其邪氣?!闭f明淺刺法不使精氣外泄,保存人體的正氣,有補虛祛邪之功。中后期病邪深入,內居筋肉與痰濕相雜,流竄經絡,處于正邪交爭階段,但邪漸衰為總趨勢,故針灸刺激量當隨勢漸增,以增扶正之功,祛邪之力,以引邪外出[12]。
貝爾面癱在發(fā)病的急性期以炎癥水腫為主要表現,恢復期時面神經水腫基本得到控制,是麻痹的面神經進行修復的階段。現在醫(yī)學研究表明,針刺對血管的舒縮功能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可以改善病灶的微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13~14]。電針可以使神經產生興奮,增強肌肉纖維的收縮力,以提高面肌的收縮力[15]。中頻電治療可收縮癱瘓面肌,促進面肌活動功能,預防肌肉萎縮,能加速面神經炎癥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環(huán)[16];中頻電治療還能興奮運動神經,可使失神經支配的癱瘓面肌得到訓練,并向中樞神經系統(tǒng)傳遞沖動[17]。
sEMG又稱動態(tài)肌電圖,是從肌肉表面通過電極引導記錄下來的神經肌肉系統(tǒng)活動時的生物電信號,不僅可在靜止狀態(tài)測定肌肉活動,也可在各種運動過程中持續(xù)觀察肌肉活動的變化,它與肌肉的功能狀態(tài)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18],常用來評價肌力、耐力和肌肉之間的協(xié)調性。sEMG是一種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容易被受試者接受的電生理評價方法,比較廣泛的運用于康復領域的肌肉功能評價、臨床醫(yī)學的神經肌肉疾病、運動醫(yī)學、生物醫(yī)學工程等領域[19]。目前較少看到sEMG在貝爾面癱評價方面的應用,孫湖[20]對發(fā)病在7天之內的周圍性面癱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后進行sEMG檢測和H-B量表評分,結果示兩者對面癱程度評價的比較未見明顯差異,并與其療效呈正相關。朱云紅[21]將sEMG與H-B量表對面癱程度的評價比較,未見明顯差異,說明sEMG是一種較為客觀的評價方法。在評估預后方面,患側與健側的RMS平均值的比值越高,預后則越好。由于H-B量表是目前公認信度較高的面癱評價量表,所以可以得出sEMG評價面癱也是相對可靠而且有效的。本研究也驗證了sEMG可以客觀直接地反映面神經的恢復情況。
采用針刺配合中頻分期治療,可以根據面癱不同時期的病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采用不同的治療,從而收到較好療效。應用sEMG檢測貝爾面癱,可以較為客觀的反映面部各癱瘓肌群的功能情況,且可以較準確地對其預后進行預測。盡管目前尚有諸如電極的貼放位置、干擾因素等問題影響sEMG的應用,仍有待于臨床不斷完善,但可以認為,sEMG應用于貝爾面癱的臨床評估,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1] 王興林,黃德亮.面神經麻痹[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63.
[2] 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1995:213
[3] 賈建平.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36.
[4] 朱文鋒,何清湖.現代中醫(yī)臨床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99.
[5] 劉立安,孫湖,朱云.紅表面肌電圖檢測在評價周圍性面癱預后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10):946-948.
[6] 孫湖,劉立安.應用表面肌電圖評價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4):24-25.
[7] 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8] 江雪,張瀅,趙萍.表面肌電圖在亨特面癱急性期中的應用[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18):83-84.
[9] 劉立公,顧杰.急病針灸典籍通鑒[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8.
[10] 朱春華,林學武.談周圍性面癱針刺治療時機[J].中國針灸,1994,14(4):55.
[11] 張靜.也談周圍性面癱的針刺治療時機[J].中國針灸,1995,15(3):54.
[12] 張麗鳳,李心沁.針藥并用分期論治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廣西中醫(yī)藥,2015,38(2):37-39.
[13] 李堅將,劉輝.針灸治療面癱及對口唇、甲襞微循環(huán)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1,20(5):16-18.
[14] 呂宏江,張璆,才樹森.針刺對微循環(huán)血流影響的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86,5(1):26.
[15] 李曉寧.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3,10(6):366
[16] 杜潤霞.分期辨證治療周圍性面癱217例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0):109-110.
[17] 喬志恒,范維銘.物理治療學全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481.
[18] 余洪俊,劉宏亮,陳蕾.表面肌電圖的發(fā)展與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6(5):720-721.
[19] 加玉濤,羅志增.肌電信號特征提取方法綜述[J].電子器件,2007,30(1):326-330
[20] 孫湖.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表面肌電圖評價參數范圍的初步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2.
[21] 朱云紅.表面肌電圖檢測在評價周圍性面癱預后中的作用[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