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婁 清
編者按:上期《藏天下》,我們以川黔鹽道為切入點,聚焦貴州以及西南地區(qū)的古道文化現(xiàn)象。然而由于時間緊迫、篇幅有限,上期的專題報道對川黔鹽道文化而言,難免零星瑣碎,難以呈現(xiàn)貴州古道的文化概貌,總覺得遺憾。所以,在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到來之際,本刊編輯部繼續(xù)將古道文化作為一個關(guān)注的重點,由此摘登了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婁清的部分考察日記,繼續(xù)為讀者呈現(xiàn)學(xué)者眼中的貴州古道的歷史與文化。這僅僅是一位文物保護研究者在漫漫黔路上行走的幾個片段,卻也是追尋貴州古道不可多得的文化珍珠。
◎赤水丙安
◎丙安灘上丙安橋
◎赤水元厚陛詔溝天恩橋
2014年11月下旬,因參與的《西南地區(qū)線形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課題研究所需,為深入了解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仁岸”行鹽古道,專程前往赤水。
18日,專門考察赤水河沿岸的古橋,包括夾子口附近的長春橋、丙安的丙灘橋、陛詔溝古家擂的天恩橋。
建筑年代最早的,是位于丙安的丙灘橋。據(jù)光緒《增修仁懷廳志》記載,系“古橋。后經(jīng)羅、艾、仕、洪等四姓修建。再后,光緒十七年又傾圮二洞,王理奉札培修”。該橋建在大丙灘上丙灘河口,為九跨石墩石梁平橋,長36.8米,寬1.7米,石梁規(guī)格均長4米、寬0.85米、厚0.5米。橋墩迎水面做分水尖,由東向西第三和第五橋墩上有圓雕石龍各一,迎水昂首,龍頭高出橋面1.1米。原第二、第四和第六橋墩上有圓雕石獅,20世紀60年代晚期被人為破壞后棄于河中。
其次是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夾子口長春橋,為三跨石墩石梁平橋,橋墩迎水面做分水尖,上有圓雕石龍各一,迎水昂首。建筑年代最晚的是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的陛詔溝古家擂天恩橋,為四跨石礅石梁平橋。橋長22.19米,寬1.65米。橋面每跨由3塊石梁構(gòu)成,自東南往西北,石梁長度分別為5.38米、4.62米、5.6米、5.78米,石梁寬度0.55米、0.54米不等,石梁厚度均為0.55米。橋礅迎水面做分水尖,頂部與橋面平,每跨均有圓雕石龍,迎水昂首?,F(xiàn)東南橋墩僅存順水面龍尾,迎水面龍頭不存,其余兩跨則保存迎水面龍頭,順水面龍尾不存。
天恩橋東南橋頭6米許的一座四柱三樓石牌樓引起我們極大興致。牌樓正樓下有橫向“天恩橋”3字橫匾,行楷陰刻。定盤枋高浮雕“二龍搶寶”圖。
中柱懸“事關(guān)國計民生,一片公忠投帝聽;功同山平水治,四方沾被頌神明”抱對,行楷陰刻。左右邊柱,豎向楷書陰刻志文各3行。柱間鑲碑。中柱間豎向行楷陰刻“與天地同流”5字,碑首楷書陰刻“頭品頂戴,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使,四川總督部堂丁功烈碑”。
左邊樓間豎向楷書陰刻“君子人也”4字,碑首楷書陰刻“二品頂戴,布政使銜,四川分巡建昌兵備道唐仁愛碑”。以上二碑落款均為“光緒庚辰秋月,黔蜀紳商士庶公立”。
右邊樓間豎向楷書陰刻“有君子之道四焉”7字,碑首楷書陰刻“光緒庚辰秋月,黔蜀紳商士庶公頌:賞戴花翎,督辦仁岸河工,前署雅州府正堂羅德政碑”,落款處豎向楷書陰刻“委辦仁岸河工藍翎同知銜四川即用知縣魯、前署平越直隸州學(xué)正委辦仁岸河工張、委辦仁岸河工四川即選府經(jīng)歷羅勞績碑”。
◎ 赤水夾子口長春橋
◎ 丙安橋石雕龍首
據(jù)建橋志稱,“初,張經(jīng)略廣泗請修赤水河未竟。戊寅夏,總辦官運唐以運道維艱,詳咨川督丁出奏,欽奉上諭,準其發(fā)帑疏修。酌派干員羅太守莘耜、張廣文翰園、魯大令壽莊、羅參軍樂九,率同鹽商紳團,就地分修,水陸并作。庚辰秋,大功成竣,毫無派取民間財力,誠盛事矣。是役也,河山坦蕩,輿梁統(tǒng)成。上裕國課,下通商賈。非丁唐二憲誠通丹陛,弗克有此。且非有與事諸君潔己奉公,亦未易臻。此食其德者,不沒其善。爰集《論》《孟》語,勒石頌之。亦見民無能名,不敢妄譖云爾。旨在光緒六年庚辰秋仲,黔蜀紳商士庶□手謹志,以垂不朽”。
這一天考察的收獲頗大。除了通過天恩橋了解光緒間川鹽行黔的一些歷史物證,還對作為川鹽入黔重要航道的赤水河流域,特別是下游鹽運古道上的橋梁建筑有所了解。此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這種選擇石梁平橋結(jié)構(gòu)形式的橋梁很多,除上述長春橋、丙灘橋和天恩橋外,還有天臺興隆橋、四洞溝樂善橋等等,不一而足。
水路上的橋梁多順江河航道分布,架設(shè)在河口處,以跨越支流為主。陸路上的橋梁多以跨越溪流為主。普遍選擇石梁平橋結(jié)構(gòu)形式,主要是考慮與道路平行銜接,便于纖夫拉纖和人力背鹽。即使采用拱橋形式的,橋面也以平面為主。由于多為鹽商投資修建,普遍雕刻精美,特別是迎水昂首的圓雕石龍,已經(jīng)形成鹽運古道上獨特的橋文化。
2017年12月12日,因車輛故障而延遲1天的茶馬古道現(xiàn)狀調(diào)察得以繼續(xù),考察組沿開通近1年的盤興高速往興義出發(fā),一路籠罩在濃霧之中。對于第一次行經(jīng)該路段的我來說,要感受沿路山形地貌,只有待下次了。因霧,由盤州到興義比常日晚了30分鐘。
馬嶺古道因穿越馬嶺河命名。馬嶺河,始稱馬別河,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上源南盤江下游段的大支流之一,發(fā)源于貴州省盤縣老廠,流經(jīng)普安縣、興義市、興仁縣,于芭皓注入南盤江。古道所經(jīng),選擇河段峽谷區(qū)域,谷寬50-150米、谷深120-280米,馬嶺河峽谷是一條在造山運動中剖削深切的大裂水地縫。
馬嶺古道,宋代為市馬之路的重要通道,明清以來是通往貴陽、興義二府的必經(jīng)之路,自黃草壩(今興義),十五里幺塘,十里納福橋(即木橋),二十五里頂效塘后,一路二十里經(jīng)萬屯、新城(今興仁縣)、關(guān)索嶺(今關(guān)嶺)、安莊(今鎮(zhèn)寧)、普定(今安順市西秀區(qū))、平壩、威清(今清鎮(zhèn))后抵貴陽,共七百二十里。一路二十里過鄭屯、龍廣抵興義府(今安龍縣),共一百九十五里。
◎經(jīng)村民指認后清理出來的古道
◎ 技術(shù)交底前的馬嶺古道和木橋
◎ 橋面清理后的整體面貌
至于木橋,初名“納必”,后稱“納?!?。據(jù)咸豐《興義府志》記載,“木橋建于康熙年間,后圯,唯存石基?!钡拦庵校h汪自珍捐建續(xù)修,易名納福橋。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知縣胡霖澍改建,并立建橋碑記于東北橋頭,其上記載:“納福橋兩山夾水、一線中流,上有馬別橋,下有踩水渡,由委溯源,其綿亙不知幾”。并說明由縣城經(jīng)馬別至頂效,“通行相距六十里”“經(jīng)踩水渡三十余里”,而該橋“居中道,約四十里許,遠近得中”。后再毀。光緒癸巳年(1893年),邑紳劉顯世倡議復(fù)修。
2014年,“茶馬古道·貴州省·馬嶺古道(含‘木橋’)段保護工程”項目經(jīng)國家文物局同意立項,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編制的勘察設(shè)計方案于2015年獲得批復(fù)和核準,2017年開始實施。
我們從馬嶺鎮(zhèn)光明村那白組下那白寨古道旁下車,計劃沿古道徒步往馬嶺鎮(zhèn)團結(jié)村紅星組黃桷樹寨。
沿古道一路行進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清理后的古道,雖然部分路段鋪路石確有佚失,但整體保存狀況遠比想象中的好。針對木橋本體局部垮塌的修繕尚未實施。而特別令人欣喜的,是橋面排水方式經(jīng)過清理后得以完整呈現(xiàn),且可繼續(xù)發(fā)揮有組織排水的功能。橋東北部分路段清理出現(xiàn)狀勘察時未發(fā)現(xiàn)的線路走向,因此,當(dāng)初確定的古道總長度約1800米,寬度為1.3-2.4米不等,有待通過此次保護工程最終認定。
下午增加了江底河古道考察和參觀黔西南州博物館。從州博物館展出的東漢銅車馬,還有現(xiàn)藏貴州省博物館的東漢銅車馬,以及劉氏莊園內(nèi)的石馬,不由心生感嘆,誰曾想,20世紀70年代中期,會從推倒的茶園樹下的東漢墓中出土銅車馬,與現(xiàn)在茶馬古道的保護,是一種怎樣的機緣巧合!
◎20世紀30年代的金龍橋 洛克(美國) 攝
◎花江摩崖石刻群
2017年12月13日,茶馬古道現(xiàn)狀調(diào)察組開始第二階段最后一天的行程,考察目的地包括花江摩崖石刻群和青巖古道。車輛上高速公路不久即進入濃霧之中,由興義到貞豐比常日晚了45分鐘。抵達北盤江泮的小花江村時已是正午。
相傳,珠江上源之一的北盤江流經(jīng)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與安順市關(guān)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河段,因販馬馬幫自古以來在下瓜、漢元洞、牛角井、后頭灣、白崖腳、大洞背后、曾家屋基等處穿行于河谷地帶的古道旁崖壁上,以赭色涂繪大量人人馬馬的巖畫,得名“花江”。小花江村附近歷為興義府所屬各地晉省大道之一,商旅往來,絡(luò)繹不絕。
◎摩崖造像
花江摩崖石刻群幾乎都分布在南岸古道旁,內(nèi)容基本上以反映花江鐵索橋的前世今生為主。保存較好的有20余處摩崖石刻,包括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建修花江鐵索橋記》、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建花江鐵索橋記》《重修鐵索橋功德碑記》《炳堂蔣公軍門大人新建花江橋成紀石》《擬籌花江鐵索橋歲修規(guī)程記》《計開章程條例于左》、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補修花江路序》、民國《培修花江鐵索橋記》、1986年《維修花江鐵索橋記》等,以及“炳堂蔣軍門行樂圖”和摩崖造像。還有“履道坦坦”“萬緣橋”“彩虹雙映”“飛虹”“貞豐縣北界”“花江橋”“功成不朽”“屹然大觀”、195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交通廳改建”等摩崖石刻。另有“普陀真境”“龍王宮”和“山神祠”及圓雕石龍等已經(jīng)淹沒于北盤江梯級電站之一的董箐水電站庫區(qū)。
通過留存的摩崖石刻,可以清晰地梳理花江鐵索橋的歷史沿革。
建橋前,均為舟渡。一遇夏秋水漲之時,一切停擺。光緒十九年(1893年),昆明人石廷棟任興義府知府伊始,就有修建橋梁的打算,只是因建橋費用過大而作罷。后聽說安義鎮(zhèn)總兵蔣炳堂自己出資曾經(jīng)在云南修建過十余座橋梁,立即找其商量,雙方一拍即合,且蔣炳堂承諾擔(dān)負一半建橋費用。于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選址于上游灘口處興建石橋。次年四月,正當(dāng)合龍交尖之時,卻在十七日半夜,因突發(fā)山洪,將即將建成之橋沖毀,功敗垂成。事后,蔣炳堂根據(jù)他在云南修建金龍橋的經(jīng)驗,以及上游他曾修補過的盤江鐵索橋的案例,力主修建鐵索橋。經(jīng)商石廷棟同意后,另選址于二十五年(1899年)秋興建鐵索橋,經(jīng)過10個月的努力,花江鐵索橋建成,“橋長二十四丈,創(chuàng)鐵索十有六根,上鋪木板。計工數(shù)萬,其費萬余金”,這些費用均為蔣炳堂“獨立而成”。
◎已經(jīng)淹沒于庫區(qū)
◎法國傳教士拍攝的花江鐵索橋
誰知工成之后又被沖塌。不得已,只好將橋址“移上數(shù)丈”,于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之朔日再次興工,采取就石崖系鐵索的方法,將原坍塌之石料移砌崖腳,并用繩索將沉入水中的鐵鏈撈起,這樣會“省費過半”。終于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建成?;ńF索橋建成后,蔣炳堂又捐資修理兩岸道路,當(dāng)年八月即完成。為確?;ńF索橋的維護,還制定了專門針對鐵鏈、橋板、木欄桿、道路,以及守橋兵丁薪資和橋頭神像的香燈銀等歲修規(guī)程。所需費用均從經(jīng)過該橋的各商號馱馬隊抽取,“凡六匹以上者,每馬抽銀八厘”,統(tǒng)歸修橋中捐一袋鹽的“同濟公”鹽號核收,歲修所需一應(yīng)開銷均從中列支。
蔣炳堂的樂善好施,需要強大的經(jīng)濟支撐。早在光緒二年(1876年),他就與騰越商人明樹功、董益三合股開設(shè)“福春恒”商號,其分號遍布昆明、保山、騰沖、成都、漢口、香港及緬甸曼德勒、仰光等地,主營絲綢、珠寶玉石、名貴藥材、地方土特產(chǎn)品等國際貿(mào)易。后兼營錢莊、匯兌及鴉片稅捐業(yè)務(wù),一度成為云南實力最強的商號。如今,他捐建的金龍橋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他捐建花江鐵索橋功績的花江摩崖石刻群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