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熙茂 蔣寧 張德玲 覃曉知
【摘 要】目的:了解玉林市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死亡病例特征,以把握患者死亡主要因素及影響患者生存期因素,為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提高病人生存時限和生存質量提供決策依據。方法: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tǒng)下載HIV/AIDs死亡病例個案及隨訪信息,運用SPSS 22.0對病例特征進行描述性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描述分析患者存活時間均值及95%可信期間,采用對數(shù)秩檢驗(log-rank test)進行生存時間的單因素分析。結果:1379例HIV/AIDs死亡病例,以低文化水平人群為主,職業(yè)以農民及農民工為主,樣本主要來自醫(yī)療就診行為發(fā)現(xiàn),感染途徑以性傳播為主,死因主要為艾滋病無關死亡。確診距死亡時間最長為159個月,平均存活時間為17.21個月,婚姻狀況、發(fā)病年齡、感染途徑、診斷時病程、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療、首次治療時CD4細胞水平等是HIV/AIDS患者存活時間長短的影響因素(P<0.05)。結論:玉林市HIV/AIDs死亡病例主要死因為與艾滋病無關死亡,晚發(fā)現(xiàn)、未及時治療和治療比例低是影響患者存活時間的主要因素。應加強健康教育,擴大監(jiān)測覆蓋面,加強心理干預、社會支持和社會救助,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降低患者病死率。
【關鍵詞】艾滋??;死亡因素;存活時間
【中圖分類號】R85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0-01
廣西玉林市自1996年在外地監(jiān)測標本中發(fā)現(xiàn)玉林籍HIV后,2000年以來陸續(xù)在轄區(qū)發(fā)現(xiàn)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積報告疫情數(shù)逐年上升,累計死亡病例逐年增加。為了解影響我市HIV/AIDs病例的死亡因素,筆者對2011年—2015年現(xiàn)住址為玉林市的HIV/AIDs死亡病例1379例進行描述性分析,以把握影響HIV/AIDs病例的死亡因素及影響患者生存期的因素,為促進實現(xiàn)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提高病人生存時限和生存質量的目標提供決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tǒng)中,下載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按現(xiàn)住址報告的所有HIV/AIDs死亡病例,刪除重復報告病例后,共獲得HIV/AIDs死亡病例1379例。
1.2 方法 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tǒng),按現(xiàn)住址下載玉林市所轄7個縣(市、區(qū))HIV/AIDs死亡病例傳染病報告卡和個案隨訪表中的病人的基本信息和隨訪數(shù)據,收集研究對象的人口學特征基本情況、診斷時間、死亡時間、CD4檢測結果、死亡原因、治療情況等信息。使用SPSS 22.0版本進行數(shù)據處理和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描述分析患者存活時間均值及95%可信期間,使用對數(shù)秩檢驗(log-rank test)進行生存時間的單因素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1379例HIV/AIDs死亡病例中,男性1114例(80.78%),女性265例(19.22%)。民族以漢族為主,共1352例(98.04%),其他民族27例(1.96%)。婚姻狀況為已婚有配偶為主,共905例(65.63%)。職業(yè)分類以農民及農民工為主,共1055例(76.50%)。文化程度以低文化水平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825例(59.83%),初中文化442例(32.05%)。死亡病例樣本主要來自醫(yī)療就診行為發(fā)現(xiàn)910例(65.99%)以及檢測咨詢267例(19.36%)。病例以性傳播為主,異性傳播1256例(91.08%),同性傳播4例(0.29%)。診斷時年齡最小0歲,最大91歲,平均年齡(55.02±16.22)歲,以41—80歲發(fā)病年齡為主,占總數(shù)的76.14%。死亡時年齡最小的為2歲,最大的為92歲,平均死亡年齡為(56.65±15.93)歲,死亡年齡以41—80歲為主,占77.74%。診斷時病程為HIV的580例(42.06%),AIDs的799例(57.94%)。接受抗病毒治療的448例(32.49%)。見表1。
2.2 死亡原因
1379例病例中,死亡時病程為HIV的591例(42.86%),AIDS的788例(57.14%)。死于艾滋病相關疾病的377例(27.34%),艾滋病無關死亡病例989例(71.72%,其中其他疾病968例,自殺20例,吸毒過量23例),死亡因素無法判斷的13例(0.94%)。
2.3 HIV/AIDs確診距死亡時間
792例在確診12個月內死亡(其中1例病例在確認報告出具前死亡,35例病例出具確認報告當天死亡),確診距死亡時間最長為159個月,平均存活時間為17.21個月。
2.4 存活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對患者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發(fā)病年齡、感染途徑、診斷時病程、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療、首次治療時CD4水平等可能影響其患病后存活時間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描述分析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和95%置信區(qū)間,使用對數(shù)秩檢驗(log-rank test)比較不同組別生存時間的差異,進行生存時間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婚姻狀況、發(fā)病年齡、感染途徑、診斷時病程、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療、首次治療時CD4細胞水平等是HIV/AIDS患者存活時間長短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3 討論
廣西玉林市HIV/AIDs主要死因為艾滋病無關死亡,占所研究病例數(shù)的71.72%,死亡原因比較多,主要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和惡性腫瘤等。艾滋病相關疾病死亡的病例主要死因為消瘦綜合癥、內分泌營養(yǎng)代謝綜合癥、念珠菌感染、反復發(fā)生的細菌性肺炎以及其他艾滋病相關特指疾病和綜合癥等。患者主要死因與廣西區(qū)疾控中心沈智勇等的分析結果一致[1]。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病例中有20例死于自殺,提示應加強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與支持,加強公眾艾滋病宣傳教育與國家防艾政策的宣傳貫徹,減少公眾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視。
晚發(fā)現(xiàn)是影響HIV/AIDs生存期的主要因素之一。晚發(fā)現(xiàn)病例定義為診斷時即為AIDs的患者。研究病例中799例病例診斷時即為AIDs病人,為晚發(fā)現(xiàn)病人,占研究病例總數(shù)的57.94%。AIDs病人不管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療,其生存時間中位數(shù)都低于診斷時為HIV感染者的病人(見表2)。晚發(fā)現(xiàn)病例樣本主要來源于醫(yī)院就診病例占61.08%(488/799);職業(yè)主要為農民及農民工群體,占79.47%(635/799);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為主,占92.74%(741/799)。晚發(fā)現(xiàn)的原因比較復雜,筆者認為與患者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對疾病的認識等有比較密切的關系。李斯斯等對廣西南寧市新報告艾滋病患者晚發(fā)現(xiàn)影響因素研究晚發(fā)現(xiàn)率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顯示,年齡、職業(yè)、樣本來源、報告單位是晚發(fā)現(xiàn)率的影響因素,提示絕大部分晚發(fā)現(xiàn)病例HIV檢測為被動性[2],湯后林等調查發(fā)現(xiàn),主動檢測意識差和擔心歧視是感染者檢測發(fā)現(xiàn)晚的最主要原因[3]。
抗病毒治療能夠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期。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生存期平均估算為23.645個月,中位數(shù)為16個月,明顯高于未治療組,接受抗病毒治療能有效延長HIV/AIDs患者存活時間。且治療時CD4水平越高,機體狀況越好,病程越早,越有利于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這一結果與國內眾多研究一致[4-7]。研究對象抗病毒治療比例僅為32.49%,抗病毒治療率低是玉林市HIV/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影響因素??共《局委煹偷脑蛑饕校阂皇峭戆l(fā)現(xiàn)比例高,有大部分患者一發(fā)現(xiàn)就已經是艾滋病病人,來不及有效治療就已經死亡;二是有76.5%的HIV/AIDs病人來自農村,他們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難以承擔治療所帶來的經濟負擔。三是部分農村感染者接受面對面隨訪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未按醫(yī)生建議及時進行免疫功能檢測,錯過了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時機[5]。
感染途徑對患者生存期影響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發(fā)現(xiàn),血液傳播途徑患者生存期最長,性傳播途徑次之,母嬰傳播患者生存期最短,結果不同于江洪波等對武漢市艾滋病患者生存時間及影響因素分析結果[8]。也有研究顯示,經血液及血制品感染的患者其生存時間比通過性接觸或其他途徑感染的患者短[9]。研究對象中母嬰傳播患者診斷時最小年齡不足1歲,最大才8歲,他們的身體各項生理機能及其免疫系統(tǒng)尚沒有建立完善和成熟,感染HIV后,病情進展迅速,預后較差。
患者診斷年齡、婚姻狀況對患者生存期影響明顯。診斷時年齡為20—40歲組生存曲線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該年齡組人群為青壯年,身體素質相對更好,免疫系統(tǒng)相對更完整,免疫力更好。未婚和婚姻不詳?shù)幕颊呱嫫诿黠@高于已婚有配偶和離異或喪偶的患者,這很可能與患者在家庭中角色責任承擔的壓力及家庭支持和患者心理因素有關,具體原因筆者未進一步加以研究。
綜上所述,要提高玉林市HIV/AIDs患者生存期,有效降低病死率,應加強如下四個方面工作:一是強化宣傳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識,提升人們對艾滋病的科學認知,提高人群主動檢測意識;二是擴大監(jiān)測覆蓋面,最大限度及早發(fā)現(xiàn) HIV感染者/AIDS 患者,及早提供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三是加強心理干預和社會支持,減少對HIV/AIDs的社會歧視,增強病人的治療和生活信心;四是加大社會救助力度,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提高患者治療與隨訪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沈智勇,唐振柱,朱金輝,等.廣西1986例艾滋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19(4):213—215.
李斯斯,農全興,徐永芳,等.廣西南寧市新報告艾滋病患者晚發(fā)現(xiàn)影響因素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7,44(16):3028—3031.
湯后林,毛宇嶸,張鐵軍,等.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檢測發(fā)現(xiàn)晚的原因調查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2,46(11):1004—1008.
孫麗,周建波.江蘇省某市HIV/AIDs患者死亡病例生存時間的影響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7,31(12):1327—1329.
朱秋映,劉偉,陳世鵬,等.廣西HIV/AIDs病人死亡影響因素的回顧性調查[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3,19(5):337-339.
孫果梅,顧凱侃,朱小珍,等.上海市靜安區(qū)920例HIV感染者的生存時間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6,22(12):961 -964.
曹家艷,楊家奇,周彩霞,等.遵義市HIV/AIDS患者死亡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30(9):918-921.
江洪波,謝年華,曹倍輩,等.武漢市艾滋病患者生存時間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29(8):1097—1100.
欒承,劉民.影響AIDs患者生存時間的因素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7,13(5):48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