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殷緣
摘 要: 《桃花扇》是中國古代歷史劇的杰作,以明朝末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側(cè)面展現(xiàn)了南明的興亡歷史。作者將故事發(fā)展的背景設在南明都城金陵,通過查閱史籍、尋訪交游與實地考察等多種途徑,積累了大量有關(guān)南明歷史的珍貴資料,并將其與劇情發(fā)展緊密結(jié)合,使作品呈現(xiàn)出獨特的金陵城市氣息。
關(guān)鍵詞: 《桃花扇》 金陵文化 孔尚任
《桃花扇》是一部表現(xiàn)亡國之痛的歷史劇,將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與南明王朝的興亡歷史有機結(jié)合,借個人離合之情,抒歷史興亡之感,有高度的審美意蘊。
《桃花扇》的故事在北京太平園拉開序幕,此后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背景先后輾轉(zhuǎn)南京、武昌、揚州等地,其中無論從篇幅還是情節(jié)重要性而言,南京無疑都居于首要地位。
甫一開場,曾在南京太常寺供職的老贊禮率先登場:“昨在太平園中,看一本新出傳奇,名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雹俚莱鰟∽鞯闹饕獌?nèi)容。隨后介紹男主角侯方域:“公子侯生,秣陵僑寓。”[1](《先聲》)再次強調(diào)故事發(fā)生地在秣陵(南京)。全劇終了時,侯、李二人又在金陵城外悟道出家。從金粉十里的秦淮河到青燈半盞的白云庵,劇中情節(jié)發(fā)展以明末金陵為背景,或緊或慢次第展開。
一、《桃花扇》中金陵文化的體現(xiàn)
《桃花扇》以金陵城為故事發(fā)展的中心地,作者將劇情的展開與城市的背景環(huán)境緊密結(jié)合。隨著劇中人物的活動與沖突,為觀眾細致地展現(xiàn)了明末金陵城中的自然風光、市井里巷、風土人情。既呈現(xiàn)了金陵處處繁華的升平景象,又記錄了整個王朝興亡的變化過程,用一部劇記敘了一個朝代、一座城市、一條河流及浮沉其中的不同人物的歷史。
1.自然景觀
《桃花扇》中提到的金陵名勝景觀極多,且風景勝處也是劇情發(fā)生之地,如莫愁湖是侯方域等人探梅聽稗處,雞鳴埭是陳貞慧等飲酒聽戲斥奸處,等等。這些劇中往往可見的景色展現(xiàn)了金陵城獨特的自然風貌,讓觀眾在劇情發(fā)展的過程中感受它的自然景觀和城市氣息。
如侯方域初登場時所見的城中景象:
“孫楚樓便,莫愁湖上,又添幾樹垂楊。偏是江山勝處,酒賣斜陽,勾引右衽賞醉,學金粉六朝模樣。”(《聽稗》)
即使整個王朝已是危機四伏,山雨欲來,此時的金陵城,依舊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在“鶯顛燕狂”的春色中,城中笙歌不斷,游人們帶著食盒,在花間漫步賞玩。一派安樂升平,絲毫不見沒落的頹敗蕭條。
然而此處所寫春景,正與歷經(jīng)動亂之后的金陵城形成鮮明對比: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余韻》)
昔日綠柳垂楊的都城,此時卻一片飄搖破碎,不獨觀者落淚,聽者亦多慨嘆。這座城的命運同整個王朝是捆綁在一起的,它的升平是南明的繁華,它的破敗亦是南明的沒落。如同姜夔《揚州慢》詞作中,從前“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的揚州城,“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昔日的繁榮生機,如今唯留一城破敗蕭條,兩相對比中盡是歷史滄桑的興亡之嘆。
2.城市生活
在天下形勢似乎仍舊太平之時,城中人們的生活也如欣欣向榮的春景一般,處處升平逸樂。富人若徐青君一類,坐擁巨資,過著奢華頹靡的生活。如劇中寫到侯方域與陳貞慧、吳應箕等人原欲往賞梅,恰逢他在道院請客賞花:
“魏府徐公子要請客看花,一座大大道院,早已占滿了?!保ā堵牥蕖罚?/p>
身居豪宅大院,縱情聲色逸樂。當時金陵城中這樣的富人不在少數(shù),如因當年投靠魏黨被免官的阮大鋮,他匿居城中的新宅邸也極盡奢華,“巧蓋園亭,精教歌舞”(《偵戲》)。
笙歌、宴飲、賞花、游園,富人們聲色犬馬的生活不難想見。通過對他們各種逸樂活動的呈現(xiàn),反映出明末金陵城市生活極度奢華靡麗的一面。
同時代的余懷在其記述明末秦淮南岸情景的《板橋雜記》中,將當時的生活圖景概括為:“欲界之仙都,升平之樂國”[2],此語正道出明末金陵城中帶有麻痹性的升平逸樂氛圍。曾為大明都城的金陵,似乎依然保留著甲第連云的氣派,在整個王朝大廈將傾的背景下呈現(xiàn)獨特的繁榮景象,同時也是南明在歌舞升平的安逸中一步步走向覆滅的縮影。
3.人文風俗
一座城市的風貌離不開居于其中的人,市井里巷之間的人文風俗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朝末期的金陵城,在政治環(huán)境相對寬松的背景下,經(jīng)濟的富庶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文人雅士與普通百姓皆追求豐富雅致的生活,城市文化一派繁榮?!短一ㄉ取分卸嘤袑Τ侵腥宋娘L俗的描寫,如文人有祭祀孔子的活動,秦淮名妓節(jié)慶日參加“盒子會”等。
侯方域在清明這天拜訪李香君,恰逢香君外出往卞玉京家中參加“盒子會”。作者對名妓們齊聚參加的“盒子會”作了詳細介紹:
這院中名妓,結(jié)為手帕姊妹,就像香火兄弟一般,每遇時節(jié),便做盛會。(《訪翠》)
不特聚會的時機緣由,并聚會時的活動習俗也有細致說明:
(丑)赴會之日,各攜一副盒兒,都是鮮物異品,有海錯、江瑤、玉液漿。(生)會期做些甚么?(丑)大家比較技藝,撥琴阮,笙簫嘹喨。(生)這樣有趣,也許子弟入會么?(丑搖手介)不許不許!最怕的是子弟混鬧,深深鎖住樓門,只許樓下賞鑒。(《訪翠》)
品酒彈琴,風雅有趣,且深鎖朱門,不許男子參加,確是特別的風俗。
4.方言俗語
在戲劇語言(包括曲詞和賓白)方面,孔尚任主張去除劇作中“俗態(tài)惡謔”、“點金成鐵”的說白。在追求戲劇語言“抑揚鏗鏘,語句整飭”的同時,融入了大量方言俗語,體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特征,更加貼合人物形象與戲劇場景,使《桃花扇》的語言既雅致可觀又生動可親。
如左良玉唱道:“俺這里望眼巴巴,俺這里望眼巴巴,候江州軍糧飛下?!保ā稉岜罚把郯桶汀痹诜窖运渍Z中用以形容掛念盼望急切的樣子,“望眼巴巴”大致相當于“望眼欲穿”之意。
又如清客張燕筑說道:“你看老張老沈不約俺一聲,先到廊下向暖,我們走去,打他個耳刮子?!保ā读R筵》)其中“耳刮子”在方言中是“耳光”的意思,地方化的特征十分明顯。
二、資料來源
《桃花扇》以南京作為故事發(fā)展的主要背景,將城市的面貌發(fā)展與劇中情節(jié)變化融合在一起??咨腥我环矫嫱ㄟ^查閱史籍資料了解整個王朝的歷史變遷,另一方面拜訪冒襄、王弘撰、張怡等一批親歷南明史事的遺老,進行實地探訪考察,掌握諸多珍貴的一手資料。
1.史籍資料
孔尚任非常強調(diào)戲劇中的歷史真實,認為即使傳奇也應展現(xiàn)歷史的真實面貌,表達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在創(chuàng)作之前,他就查閱了大量史籍資料:
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桃花扇凡例》)
此外,卷首還附《考據(jù)》一章,對依據(jù)參考的文獻一一列出細目,體現(xiàn)了他在戲劇創(chuàng)作時忠實于歷史事實的高度歷史感。吳梅先生在《桃花扇傳奇跋》中贊其“雖科諢亦有所本。觀其自述本末,及歷記考據(jù)各條,語語可作信史”。當然,《桃花扇》畢竟是戲劇作品而非史書典籍,其中自然需要藝術(shù)的想象和適當?shù)奶摌?gòu),與史書終究不可等同。但吳梅先生這段話確實點出了《桃花扇》作為傳奇劇作重視歷史題材真實性的特點,這在我國古代傳奇劇創(chuàng)作中極為珍貴。
2.探訪交游
在查閱典籍之外,他還與許多曾親歷南明史事的人有過交游,通過他們的記述獲得了大量珍貴資料,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正史所載內(nèi)容。
孔尚任在創(chuàng)作《桃花扇》之前,曾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到過金陵,且此行專為游覽訪友。他寓居冶山道院,前往虎踞關(guān)、烏龍?zhí)对L友,到過明故宮和明孝陵,還專門前往棲霞山白云庵拜訪張怡,這些經(jīng)歷大大增加了他對金陵地域人文特征的了解與熟悉。
隱居山中的張怡是江寧上元人,李自成攻破北京時,他是錦衣衛(wèi)千戶,后由北京回到故鄉(xiāng)金陵,在南明朝中依然擔任千戶。明亡后他便隱居城郊的白云庵,孔尚任幾經(jīng)周折才得與之一見。在《白云庵仿張瑤星道士》詩中,他記述了二人的會面:“數(shù)語發(fā)精微,所得已不淺。先生憂世腸,意不在經(jīng)典。埋名深山巔,窮餓極淹蹇。每夜哭風雷,鬼出神為顯。說向有心人,涕淚胡能免。”[3]
雖未細談往事,但張怡簡要講述了南明的重大事件,這些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讓孔尚任收獲頗多。在創(chuàng)作時,他將張怡納入劇中,讓其以方外人的身份,站在歷史的高度,總結(jié)這場歷史興亡之事,可見此次拜訪確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實地考察
在金陵時,孔尚任實地游覽考察了城中的名勝古跡,曾到過明故宮,還前往明孝陵祭拜。面對夕陽下破舊頹敗的宮殿,他對歷史的滄桑變化感慨良多。在《過明太祖故宮》詩中,他寫道:
匆忙又散一盤棋,騎馬來看舊殿基。
夕陽偏逢鴉點點,秋風只少黍離離。
門道大內(nèi)紅墻短,橋?qū)χ薪钟裰ァ?/p>
最是居民無感慨,蝸廬僭用瓦琉璃[3]。
即使是大明的開國皇帝,無論當年怎樣的煊赫氣派,多年后宮殿陵寢依舊只有蕭索秋風,數(shù)點寒鴉。凄清冷落的景象中難掩對世事浮沉變化的感慨與嘆息。
三、歷史意蘊
《桃花扇》所記述的侯、李二人的愛情故事,有特殊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作者正是意圖通過侯、李二人愛情的離合悲歡,展現(xiàn)整個南明的興衰變化,表達對世事的慨嘆與思考,亦欲以史為鑒,啟發(fā)觀眾對時事的反思。
1.記述歷史
在全劇四十出中,寫侯方域與李香君二人愛情故事的僅占十五出,其余部分則以廣闊的現(xiàn)實生活為背景,從不同的側(cè)面表現(xiàn)復社文人與魏閹余孽的斗爭過程,真實再現(xiàn)明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馬、阮等奸臣倒行逆施,福王等荒淫無恥,復社文人在國家危難之際的奔走呼救,江北四鎮(zhèn)為爭揚州自相纏斗,良將史可法獨守無援……金陵城中一片混亂,或降或逃,外圍內(nèi)困之下,風雨飄搖中建立起來的南明小朝廷很快就走向了滅亡[4]。實際上是講述整個南明的歷史。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識》中說: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權(quán)奸者也;權(quán)奸者,魏閹之余孽也;余孽者,進聲色,羅貨利,結(jié)黨復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權(quán)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嘖嘖在口,歷歷在目,此則事之不奇而奇,不必傳而可傳者也。
劇中所寫的這小小一柄桃花扇,不僅是侯、李二人離合悲歡的愛情見證,更是南明興亡變化的歷史見證。
2.以史為鑒
《桃花扇》表現(xiàn)了明末清流與權(quán)奸之間的斗爭,揭露了南明王朝腐敗及衰亡的原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其創(chuàng)作意圖,正如作者所說,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yè),隳于何人?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chuàng)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
通過侯、李二人曲折的愛情,表現(xiàn)南明覆亡的歷史,并總結(jié)明朝亡國的歷史經(jīng)驗,表現(xiàn)復雜的社會內(nèi)容,讓觀眾不僅感動于劇中人物的離合悲歡,更以史為鑒,反思時事。
為了傳達這種對歷史的反思,孔尚任在在記敘真實歷史的同時又跳出史實的框架與世俗的圈子,希望以史為鑒,啟發(fā)觀眾思考。正如他在《入道》中所寫“不應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通過侯、李二人愛情的幻滅,反映國家興亡的命運,將人物的離合之情與歷史興衰之變?nèi)诤掀饋?,借個人的悲歡之嘆寄托對家國歷史的興亡之感,整部劇呈現(xiàn)蒼涼深沉的悲壯氛圍。
3.城市意蘊
以金陵為故事的主要背景,固然是由其所本的歷史事實決定的,金陵城自身所經(jīng)歷的歷史滄桑,也為這場興亡故事更添沉重嘆息。
明太祖定都于此的歷史傳承,讓“自古帝王州”的金陵城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政治色彩,而后永樂帝將都城遷至北京,雖然經(jīng)濟和文化上繁華依舊,但作為“舊都”的金陵總帶了些惆悵與傷感。世事變遷與政局演變之后,南明又再次將都城定在這里,歷史的兜轉(zhuǎn)帶著意外的巧合,讓金陵城在漫長的寂寞之后似乎重獲新生。一時間,六朝金粉的繁華舊事似乎都重現(xiàn)眼前。然而,這表面的風流涌動,不久就隨著南明的覆亡,又倏忽間消逝無蹤。
劇中結(jié)尾處侯、李在城郊棲霞山歸道,雖與史書所記二人結(jié)局不符,卻極具象征意義地表明這座舊都,乃至整個大明朝的繁華逸樂都已一去不回。歷經(jīng)六朝歷史滄桑變化的金陵城,見證了南明短暫的興盛和驟然的覆滅。這座城市,有繁華,有落寞,如同一個剪影,反映出一朝的興亡。
《桃花扇》作為一部既有深厚思想意蘊,又具高度藝術(shù)性的歷史劇,將侯方域、李香君二人離合悲歡的愛情故事,與金陵城,乃至整個王朝的興亡歷史緊密結(jié)合,在講述主人公的愛情故事、記敘歷史發(fā)展軌跡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明末金陵城的盛衰變化。表現(xiàn)出孔尚任對南明歷史興衰變化的感慨,以及希望以史為鑒,啟發(fā)觀眾反思時事的創(chuàng)作意圖。
注釋:
①本文所引《桃花扇》原文均參照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2017年版.
參考文獻:
[1]孔尚任.桃花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余懷.板橋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孔尚任.孔尚任詩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陳美林.清代三部以南京為場景的傳奇[J].藝術(shù)百家,2004(0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