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心,梁宛楠,姜 宇
(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哈爾濱 150069)
鴨病毒性肝炎(DVH)是幼齡雛鴨的一種高度致死性急性傳染病,特征是發(fā)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臨診表現(xiàn)角弓反張,病理變化為肝炎和出血[1]。該病常給養(yǎng)鴨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鴨肝炎病毒共分為3個血清型,分別是血清型Ⅰ、Ⅱ和Ⅲ型,3個型相互之間無抗原相關性[2]。本試驗通過對江蘇省某發(fā)病的養(yǎng)鴨場進行病料采集,分離病毒并通過中和試驗,RT-PCR試驗等試驗進行鑒定。
SPF鴨胚及SPF鴨(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Ⅰ型鴨肝炎病毒陽性血清、Ⅲ型鴨肝炎病毒陽性血清;焦碳酸二乙酯(DEPC)、dNTP、rTaq酶、膠回收試劑盒、質粒提取試劑盒以上均為寶生物有限公司;PMD18-T載體、感受態(tài)細胞(DH5ɑ)(Pro?mega公司);注射用青霉素鈉(哈藥總廠);注射用硫酸鏈霉素(山東魯抗限公司)。
無菌采集江蘇省某鴨場病死雛鴨的肝、脾組織,剪碎磨細,用滅菌生理鹽水按1∶5稀釋成混懸液,過濾后收取濾液,加入氯仿(終濃度為5%),振蕩15 min后,3 000 r·min-1離心20 min,收集上清液,加入雙抗,做為分離接種樣品,并保存于-70℃冰箱備用。
取分離的樣品進行培養(yǎng)。用滅菌生理鹽水做100倍稀釋,經尿囊腔接種10日齡鴨胚,每胚0.2 mL,置37℃孵化,觀察至168 h。棄去24 h以前死亡的鴨胚,收集24~72 h死亡的鴨胚,無菌吸取鴨胚液,-20℃保存?zhèn)溆茫⒂^察鴨胚的病變。
2.3.1 鴨胚中和試驗
將病毒液用生理鹽水稀釋至200ELD50/0.2mL,與等量抗鴨肝炎病毒血清Ⅰ型特異性血清混合,置37℃水浴中和1 h。同時設病毒對照(病毒液與等量生理鹽水混合)。中和組和對照組經尿囊腔各接種10日齡SPF鴨胚5枚,每胚0.2 mL,在37℃孵育觀察168 h,記錄鴨胚死亡情況。
2.3.2 病毒PCR法檢測
病毒核酸的提取采用SDS-蛋白酶K方法提取鴨胚液中的病毒核酸,然后用TE液懸浮,-20℃保存?zhèn)溆?。參考有關資料進行設計引物,擴增VP1-VP3區(qū)段蛋白基因,大小為7 144 bp;上游引物P1: 5'-GGTGATTCTAACCAGTTGGG-3'; 下 游 引物 P2:5'-TTCAATTTCCAGATTGAGTTC-3';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用滅菌去離子水將引物溶解并稀釋至20 pmol·μL-1。PCR擴增反應體系(50.0 μL)為 10×PCR buffer 5.0 μL;dNTP 4.0 μL;上游引物 1.0 μL;下游引物 1.0 μL;滅菌去離子水35.0 μL;DNA模板 3.0 μL;rTaq酶1.0 μL。PCR擴增反應條為95℃預變性5 min,94℃變性1 min,55℃退火1 min,72℃延伸1 min,30個循環(huán)后,72℃延伸10 min,4℃終止循環(huán),將擴增得到的產物于1%瓊脂糖凝膠中電泳,電流30 mA,電壓100 V,25 min,同時與DNA Marker DL2 000進行比較,即可得出試驗結果[3]。
2.3.3 VP3基因序列分析
將PCR擴增的病毒VP1基因在16℃下連接到PMD18-T載體上,連接體系為:PMD18-T載體0.5 μL、SolutionⅠ15 μL、目的片段4.5 μL。連接時間為15 h,再將獲得的產物10 μL全部加入100 μL的感受態(tài)細胞DH5α中,于37℃搖床培養(yǎng)1 h,涂布于AMP+LB固體培養(yǎng)基上,37℃培養(yǎng)6~18 h,挑取白色菌落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擴增培養(yǎng)12 h,用試劑盒提取質粒,鑒定陽性后,將含有陽性重組子的菌液寄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進行測序,應用DNAStar和MEGA4.0軟件進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獲得的序列與標準株及genebank上公布的部分分離株進行比對。參考序列見表1。
2.3.4 動物回歸實驗
取分離樣品,做10倍稀釋,取4日齡SPF雛鴨20只,分成兩組,第1組每只頸部皮下注射江蘇株病毒液0.2 mL;第2組不接種病毒作為對照,觀察并記錄雛鴨臨床表現(xiàn)及死亡情況。
鴨胚分離培養(yǎng)結果見表2。鴨胚病變情況見圖1~2。
由表2可知,分離的病毒經鴨胚傳代培養(yǎng)F2代以后,全部鴨胚于30~72 h死亡,對照組無死亡。剖檢鴨胚可見鴨胚全身出血見圖1,肝臟變性見圖2,對照組鴨胚無明顯變化。
表2 鴨胚死亡結果
圖1 接種后鴨胚死亡情況
圖2 鴨胚肝臟病變
交叉中和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標準血清交叉中和試驗結果
由表3可知,分離株可被Ⅰ型DHV標準陽性血清完全中和,Ⅲ型DHV陽性血清對分離株無中和作用。剖檢死亡鴨胚均呈胚體水腫、出血,肝臟出血等典型病變,存活鴨胚均無病變。
分離病毒的PCR檢測見圖3。
圖3 PCR檢測圖
由圖3可知,通過Ⅰ型鴨肝炎病毒特異性引物和相應的RT-PCR試驗,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約在714 bp處出現(xiàn)了特異性的DNA條帶。
將特異性條帶鏈接T載體后送到上海生工進行測學,所得到的結果在GenBank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與DRL-62同源性高達97.1%。可判定分離毒為Ⅰ型鴨甲型肝炎病毒。
2.4.1 雛鴨死亡情況
雛鴨死亡情況見表4。
由表4可知,分離株10倍稀釋的病毒液,每只0.2 mL,接種4日齡SPF雛鴨10只,觀察期內雛鴨90%死亡。
2.4.2 雛鴨臨床表現(xiàn)
雛鴨臨床表現(xiàn)見圖4。
由圖4可知,接種分離株的死亡雛鴨呈現(xiàn)DVH典型癥狀角弓反張,雛鴨剖檢可見肝臟出血、腫大和變性,對照組雛鴨健康。
表4 雛鴨死亡情況
圖4 雛鴨臨床表現(xiàn)
病毒的分離首先將疑似帶有病毒而待分離的標本,例如發(fā)生病變的組織經過處理后接種于細胞或敏感的試驗宿主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通過檢查病毒特異性病理表現(xiàn)或用其他方法來肯定病毒的存在。不同病毒的繁殖方式不同,DHV通過在鴨胚內培養(yǎng)增殖后,鴨胚死亡,剖檢鴨胚發(fā)現(xiàn)肝臟腫大并有出血點、肝上有壞死病灶,因此可以進行初步的判斷。其次通過動物回歸試驗進行鑒定,DHV多易感染雛鴨,特別是1~2周齡,死亡快,并且病鴨呈現(xiàn)角弓反張等癥狀,因此臨床上對該病的判斷十分容易。初步確定病毒種屬后,鑒別DHV的血清型。雖然國內外已設計了多種不同的方法檢測DHV抗原或抗體,不過截止到目前,中和試驗依舊是鑒定DHV的主流方法;使用DHV抗血清免疫雛鴨后再通過待檢毒株攻毒,也能夠達到鑒定待檢病毒的效果。然而,如果待檢病毒中存在多種血清型,那么中和試驗依舊是首選之法。最后運用分子生物學實驗,將分離得病毒用試劑盒提取RNA并反轉錄成cDNA,通過設計特異性引物進行RT-PCR,核酸電泳觀察電泳結果,判斷分離病毒與已知病毒之間的同源性,得出結論,再進行基因序列分析,構建進化樹進行系統(tǒng)鑒定[4]。RT-PCR檢測技術具有靈敏度高、簡便、快速、安全等特點,易于推廣,對標本的純度要求較低,無需分離病毒即可檢測[5]。
本試驗通過接種鴨胚,病料經尿囊腔連續(xù)傳代死亡率均達100%,其死亡時間主要集中在72~90 h,接種的鴨胚均能呈現(xiàn)鴨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癥狀。同時將分離毒株F2含毒尿囊液接種4日齡雛鴨,引起雛鴨發(fā)病并在3 d內全部死亡,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角弓反張剖檢發(fā)現(xiàn)肝臟出血腫大,與陳溥言研究結果大體一致[1]。因此可以初步判定分離的流行株屬于鴨肝炎病毒。通過中和試驗發(fā)現(xiàn)分離株與Ⅰ型特異性血清混合后接種鴨胚不死亡,與Ⅲ型特異性血清混合后接種鴨胚全部死亡,通過實驗可以表明江蘇病毒株為Ⅰ型DHV,對血清型也得到初步的結論。為了更有效的驗證,本試驗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分析每種類型毒株的VP1堿基序列或者aa序列的相似程度,就可以對DHV所屬的血清型進行判斷[6]。Chen等研究表明,按照檢測到的DHV-1對應的RNA堿基分布,借助Rre?mier5.0制備出相應的上下游引物,公布了用于檢測DHV的RT-PCR技術[7]。通過提取病毒培養(yǎng)液中的RNA,根據GenBank中收錄的DHV基因序列,針對保守區(qū)域設計一對引物,經過一系列反應擴增出預期的特異性條帶。利用DNAStar軟件與標準毒株及genebank上公布的部分與分離株進行對比分析并構建進化樹,表明分離株為Ⅰ型DHV。本試驗通過從當?shù)匾咔榉蛛x出病毒進行鑒定,為以后開展該病的防控提供依據。
[1] 陳溥言.獸醫(yī)傳染病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2] 馮永勝,衣服德,陳正平.鴨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離與鑒定[J].山東畜牧獸醫(yī),2014,35(6):54-55.
[3] 耿昕穎,劉艷萍,張福君,等.鴨肝炎病毒PCR-ELISA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國獸醫(yī)科學,2016,46(2):161-166.
[4] 于新友,李天芝,沈志強.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鴨肝炎病毒檢測中應用研究進展[J].家禽科學,2015(9):51-54.
[5] 胡成,朱善元,左偉勇,等.鴨Ⅰ型肝炎病毒一步法RT-LAMP可視化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J].江蘇農業(yè)學報,2015(3):613-618.
[6] 張建坡.新型鴨肝炎病毒的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分析[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7] Chen L L,Xu Q,Zhang R H,et al.Improved duplex RT-PCR as?say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ixed infection of duck hepatitis A virus type 1 and type 3 in ducklings[J].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2013,192(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