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張競瓊
?
近代童襖褂的形制及結構特征
李 榮,張競瓊*
(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
以東華大學中國服飾博物館和江南大學近代民間服飾傳習館實物為研究對象,對近代童襖褂的形制與結構進行論述,并將近代童襖褂按造型形制和細部結構分為“中國傳統(tǒng)式”和“中西合璧式”。通過對館藏的兩種形制童襖褂的外輪廓造型和細部結構分析,指出近代童襖褂既保留了漢族的直領、交領、大襟、對襟,融合了滿族服裝的立領、琵琶襟、偏襟和內袋,使用紐扣,還加入西方服裝的疊門襟、外貼袋,使用撳鈕和圓鈕等輔料,使服裝系結更加便捷、牢固。通過對兩種形制的童襖褂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兩種形制各自具有的中、西服裝元素。
近代;童襖褂;形制;結構
近代中國是一個急劇變動的時代,隨著西方文化的漸行漸入,我國的服裝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呈現出“中西并行”“新舊雜存”的特點。這些變化不僅體現于成人服裝,也體現于兒童服裝。
研究近代童襖褂的形制及結構特征對研究近代童裝服飾文化和我國童裝的發(fā)展變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對兒童襖褂展開討論。襖,即綴有襯里的上衣,長度介乎袍襦之間[1]。褂,即對襟之衣[1]。主要以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和東華大學中國服飾博物館館藏實物為例,采用實物測量、觀察、分析的方式,對近代童襖褂的分類、形制、結構及細部設計等方面進行論述。
在近代社會以前的漫長歷史中,中西方在類似發(fā)展階段的時間上存在巨大的先后差異,歷史似乎并沒有給中西方服飾之間留有直接接觸的機會,就是說,中國服飾長期以來一直沉浸在一種“一元”的即以縱向傳承為主體的演化模式中[2]。直到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開始接觸,傳統(tǒng)中式童裝開始吸收西方服飾元素,形制逐漸發(fā)生變化,既保留了中式傳統(tǒng)童襖褂,又催生了中西合璧式童襖褂。這兩種形制之間并不是相互“替代”關系,而是“繼承與發(fā)展且交叉和平行存在”的關系[3]。這一切可以從博物館、近代畫報和月份牌(選自《大共和星期畫報》1913年第20期)中找到依據。如圖1中的幼童和女童都穿著中國傳統(tǒng)襖,而男童則穿中西合璧衣褂。
圖1 身穿襖褂的近代兒童
(選自《大共和星期畫報》1913年第20期)
1.1.1 漢式
近代童襖依然保留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服裝形制,即“前開包裹式”的基本造型:前開襟,交領或直領,連袖,接袖,衣身兩側開衩,大襟閉合處常用繩帶系結。袖口和衣身下擺寬闊,呈似“A”字的造型(如圖2)。此造型的淵源可以上溯至商代“上衣下裳”的上衣。交領或直領,交領的淵源可以從深衣中可以找到,直領也是古代服裝的領型,最早可以追溯款式一款式二到商代。
圖2 漢式童裝款式圖
1.1.2 滿式
晚清時期,漢族、滿族服裝融合度增高。漢服吸收滿族服飾元素,立領服裝增多,服飾衣襟除保留了漢族的大襟、對襟,還吸收滿式的琵琶襟、偏襟等開襟形制,衣襟系結也不再是單純的繩帶,增加了紐扣,成為一種區(qū)別于古老中式服裝,帶有北方游牧民族服飾特點的款式一款式二“滿式”服裝(如圖3),馬褂就是其中一種。
圖3 滿式童裝款式圖
20世紀20年代,西方的思想觀念,服飾及裁剪技術傳入中國,我國的服裝逐漸吸收其裁剪技術及服飾元素??钍揭粤㈩I居多,領子高度適合人的頸部活動,原來寬闊的袖口趨于收緊,衣身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趨于直身。這一時期我國的服飾衣襟主要是對襟形制,包括并列和重疊兩種形式,重疊式衣襟是西方服裝的衣襟形制,搭配撳鈕、單鈕式鈕扣等西方鈕扣,組成新式圖4中西合璧式童裝款式圖系結方式??诖灿稍瓉淼膬却?yōu)橥獯?,更加實用方便。童襖褂逐漸擺脫原來的廓形樣式,由“A”型轉變?yōu)椤癟”型(如圖4)。
圖4 中西合璧式童裝款式圖
表1是對江南大學和東華大學中國服飾博物館近代童襖褂形制統(tǒng)計結果。共選取95件館藏童襖褂,根據童襖褂的不同形制分為傳統(tǒng)中式和中西合璧式,中國傳統(tǒng)式又可細分為漢式和滿式。從表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漢式襖褂以交領和直領為主,袖子以寬袖為主,窄袖和大袖為輔,衣身也以寬身為主,衣襟形制多是并列對襟和大襟,繩帶和相連式紐扣系結。滿式襖褂以立領和圓領為主,袖子也以寬袖為主,衣身也以寬身為主,但腰部有收腰趨勢。衣襟形制在并列對襟和大襟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偏襟和琵琶襟,系結形式轉為相連式紐扣為主,少有繩帶和撳鈕。出現了內、外貼袋和插袋等新口袋形式。中西合璧襖褂樣式以立領為主,少量的圓領和V領,袖子變?yōu)橐哉錇橹?,衣身多為直身款式,衣襟形式以西式的重疊門襟居多,除此之外,還保留傳統(tǒng)的對襟形制,以紐扣中的相連式和單鈕式紐扣為主要系結形式,口袋以外貼袋為主。從近代童襖褂的領型、袖型、衣身變化、衣襟形制及其系結方式、口袋形式等方面的數據顯示,由此證實了近代童襖褂存在傳統(tǒng)中式和中西合璧兩種形制。
表1 近代童襖褂的形制數量統(tǒng)計表 單位:件
近代中國傳統(tǒng)式童襖褂分漢式和滿式兩種。漢式服裝主要特征是直領或交領,寬身連袖,繩帶系結。滿式服裝表現為衣身變得短小,立領或圓領、對襟或大襟的相互組合,里襟縫有口袋,門襟閉合處使用紐扣。選取博物館館藏的傳統(tǒng)中式童襖褂,對實物進行觀察、分析并繪制細部結構圖。
漢式服裝,選取了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館藏的童襖。從館藏童襖款式示意圖(圖5(a))看,此款童襖袖口和下擺寬闊,似“A”字型。其尺寸為:衣長36.5cm,衣袖展開長58 cm,袖口寬11.5cm,接袖長12cm,橫開領8 cm,領寬3.5 cm,胸寬29 cm,下擺長35 cm,開衩長11 cm,面料為緞彩繡散點花鳥紋,紅素緞質地,粉紅棉布襯里。其形制為:直領處加領抹,繡有彩色花卉紋,挖如意云頭,鑲白色緞邊,外壓花邊,增加美感。大襟(a)款式圖繞至腋下處用繩帶閉合,包裹嚴實,有效保護兒童腹部。連袖,接袖,袖身寬松。衣身寬闊,兩側開衩??v觀來看,這款童襖采用追溯到商朝的直領,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積淀的結果。
從細部結構(圖5(b))看,直領,領口處裝有寬3.5cm領抹,挖如意云頭,寓意吉祥如意,兩側有0.7cm鑲邊,里襟加直領長25cm,與側縫相交的寬度為15cm。直身連袖,袖子末端位置拼12cm接袖,在結構上脫離袖身,單獨裁制而成,袖口寬11.5 cm,袖(b)細部結構圖口處縫3cm貼邊,整個袖身簡潔寬松。胸寬與下擺圍度圖5漢式童襖相差6 cm,衣身下擺寬松。兩側開衩長11 cm,衣身右側腋下和前衣片的相應位置縫制繩帶,所用材質與衣身面料相同,在腋下處用繩帶系結,系結牢實,又不妨礙整體美觀。由此來看,這款童襖的細部結構與近代以前的漢式童襖結構并無太大差異。
圖5 漢式童襖
滿式服裝,選取了東華大學中國服飾博物館館藏童馬褂。其款式(如圖6(a))為立領對襟,釘五對一字直紐(相連式紐扣),直身連袖,拼接袖,四面開衩,下擺逐漸收斂,長及腰部。其尺寸為:衣長30 cm,胸寬34 cm,下擺寬35 cm,衣袖展開76 cm,接袖長15 cm,袖口寬14 cm,前后開衩長8 cm,左右6 cm,二色花緞面料,藍地黑花卉紋,藍綠暗花綢里子,籃紫緞領里。
圖6 滿式童馬褂款式結構圖
從細部結構圖(圖6(b))看,此款滿式童褂采用立領,領寬3 cm,單獨裁剪,兩層面料疊合在一起縫制而成,領底縫0.3 cm 滾邊。直身寬袖,袖口寬14 cm。衣襟內側左右有寬3 cm 折邊,外面釘五對長8 cm 間距4 cm 的一字直紐(相連式紐扣)。胸寬與下擺圍度差為1 cm,下擺逐漸收斂,衣身呈直身狀。衣身前后左右開衩,與滿族人擅于騎射有關。
西“服”東漸環(huán)境下,西方服飾元素影響并改變著中國傳統(tǒng)服裝,近代童襖褂的結構設計和裁剪方式隨著其外部造型和內部結構的演變而演變,這些技術上的改變也相應帶來了童襖褂造型特征及內部細節(jié)表現。中西合璧童襖褂在款式結構上保留中式立領、對襟、連袖、接袖和一字直紐。在此基礎上吸收西式服裝的明貼袋、疊門襟、撳鈕和圓紐等元素,袖子逐漸變窄,衣身變?yōu)橹鄙恚沟梅b與人體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強調服裝對人體的修飾作用。
在襖褂的改革方面,張競生先生曾提出“襖的做法要妥帖身體,使骨骼的美處能夠表現出去……長度僅夠遮住‘衣裳連合’的內衣末處即足……袖不必過長且不必過寬[4]”,明確了襖的外輪廓造型。以下兩款童襖褂的廓形結構和細部結構設計兼有中西合璧的特點。
2.2.1 外輪廓造型
中西合璧童襖褂的外輪廓造型特征表現為立領,窄袖,直身,適體。
圖7 A款款式結構示意圖
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館藏實物以下簡稱為“A款”,從A款童襖的款式圖(圖7(a))看,立領、連袖、接袖、對襟和一字直紐是中式傳統(tǒng)服裝元素,而外貼袋和疊門襟是西式服裝元素。袖身變窄,衣身呈直身狀態(tài),似“T”字型,也是受緊體的西方服裝影響。其尺寸為:衣長37 cm,衣袖展開73 cm,袖口寬12 cm,胸寬32 cm,下擺33 cm,橫開領9 cm,直開領5 cm,領寬4 cm,領圍24.5 cm,袋長8.5 cm,袋寬8 cm,面料為散點印花圖案,玫紅棉質地,紅色格子襯里,為幼童穿用。
從細部結構圖(圖7(b))看,A 款童襖在保留中式傳統(tǒng)服裝的形制結構基礎上,存在一些細微的變化。如單立領,領寬4 cm,領子裁制與上文中的馬褂相似,唯一不同點的是滾邊的縫制,A款式只在領底外緣縫有滾邊。直身連袖,接袖長4 cm,袖口寬12 cm,相比中式傳統(tǒng)服裝,接袖明顯縮短,袖口也變窄。圖7A款款式結構示意圖在對襟形制基礎上,衣襟右側增加寬2 cm 的西式疊門襟,門襟兩側手工釘5對一字直紐,當衣襟閉合時,疊門起到封閉閉合口,阻擋外界環(huán)境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衣服的保暖性。前片右側距離側縫3.5 cm 處縫有一個U型外貼袋,長8 cm,寬8.5 cm,屬于西式服裝口袋形式,比中式傳統(tǒng)的內貼袋更加方便。胸部和下擺的圍度差縮小為1 cm,衣身趨向直身,適體,服裝多是量體裁衣,有尺寸大小之分。
圖8 B款款式結構示意圖
東華大學中國服飾博物館藏實物以下簡稱“B款”。從B款款式示意圖(圖8(a))看,立領、連袖、接袖、對襟是中式傳統(tǒng)服裝元素,而外貼袋、疊門襟和圓紐是西式服裝元素。衣身外形與A款相似,呈“T”字型。B 款童褂的突出特點是以前中線為軸,衣身左右兩側呈對稱分布,對稱服裝往往給人自然舒適、平衡的感覺[5]。此款童褂領子高度較A款稍低,更加方便兒童頸部活動。直身連袖,拼有接袖,袖口變窄,變得更加貼合人體手臂結構。門襟采用西式疊門襟結構,左側鎖扣眼,右側釘扣。衣身前片左右各縫有一個U 型外貼袋,使用更加方便。B款尺寸為:衣長31 cm,衣袖展開53 cm,接袖長6 cm,袖口寬10.5 cm,胸寬29 cm,下擺寬30 cm,左右開衩長5 cm,面料為紫灰地棕色花羅面料,格紋色織布襯里,應為幼童穿用。
從細部結構(圖8(b))看,立領結構與A款相似,只是領子高度不同。連袖,接袖長6 cm,袖口寬10.5 cm,相比上文中的馬褂袖口窄3.5 cm,袖子明顯變窄。左側門襟鎖扣眼,右側衣襟處增加寬2 cm的疊門,疊門上釘五粒直徑為1.4 cm的貝殼四眼圓鈕款式結構示意圖(單鈕式紐扣),鈕扣間距為5.5 cm。衣身前片左右距離側縫1.8 cm處各有一個U型外貼袋,長9.5 cm,寬8.5 cm,對稱分布在前片外側,既實用又美觀。胸部和下擺的圍度差為1 cm,袖身也變窄,衣身呈適體狀態(tài)。
2.2.2 其他細節(jié)結構設計
除了以上實例外,館藏實物中還有一些西式服裝元素的運用。
圖9 撳鈕應用細部結構圖
圖10 童單褂細部結構圖
江南大學民間傳習館中有滿式童夾襖運用西式撳鈕(如圖9),撳鈕也稱按扣或子母扣,金屬材質,操作簡單。此款童襖的系結方式使用圓形一字直紐和撳鈕組合搭配,撳鈕釘于前片和里襟距離側縫1 cm 處,使用撳鈕能使前片與里襟更加貼合,保證衣服的平整。
東華大學博物館中有童單褂,在結構上使用疊門襟、外貼袋,還使用賽珞璐鈕扣(如圖10)。袖身連裁無拼縫。衣身內部有多處內折邊,寬3 cm,如領底、袖口、衣襟內部和下擺內部。衣襟右側釘五粒直徑為1.2 cm 的賽珞璐鈕扣,這種材質的鈕扣強度較高,耐用性較好,屬于西式舶來品。前片左右縫有長8.8 cm,寬8.3 cm 的外貼袋,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童裝。
近代中式服裝在中國服裝史上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即中式服裝由自成一體的“一元”文化轉向亦中亦西的“二元”文化,這二元相互并存,在轉變中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漢服形制,融入滿服元素,后又結合西方服裝元素,從近代童襖褂的形制和結構變化以及西方舶來品的使用就能說明這一點。其“中西并存”現象,從縱向看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而從橫向看,是中西文化碰撞與融合的產物,既具有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形制樣式,又融合了西方服裝的裁剪結構,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傳統(tǒng)服裝向近現代服裝轉變的杰作。
漢式童裝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的直領和交領,大襟和對襟,用繩帶系結。滿式童裝吸收滿族服裝的立領、偏襟和琵琶襟,使用紐扣系結。中式童襖褂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的服裝形制,結構平面,廓形寬松,不注重兒童的身體活動。但其里襟與大襟的重疊閉合,有效保護兒童的腹部,寬松的的衣身也使得兒童不論身材胖瘦都可穿用。到20世紀20年代,由于人們對服裝設計觀念的改變以及西方服裝結構設計的傳入,中式傳統(tǒng)童裝結合西方服裝的疊門襟、外貼袋和西式鈕扣,形成中西合璧的童裝形制,其款式趨于窄袖,合體。最終近代童襖褂在外輪廓造型上實現了從“A”型向“T”型的轉變。
除了童襖褂的外部造型結構外,細部造型結構設計也吸收了西方服裝特點。撳鈕和賽珞璐鈕扣的使用,豐富了門襟的系結組合方式,符合時代特征。這些衣身廓形及細部結構的改良,最終目的是為兒童的身體營造舒適、便利的動態(tài)生活環(huán)境。
[1] 周汛,高春明.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222. 215.
[2] 張競瓊. 從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國服裝的傳承經脈[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79.
[3] 陳妍. 近代民間服飾衣襟形制與系結方式研究[D]. 無錫:江南大學,2013. 29.
[4] 張競生. 美的人生觀[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3.
[5] 劉曉剛. 服裝設計1-服裝設計概論[M]. 上海: 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 210.
Shape and Structure of Modern Children's Jacket and Coat
LI Rong, ZHANG Jing-qiong
(College of Texiles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modern Tong jacket, and divides the modern Tongue jacket into two typ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an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kinds of children's clothing jacke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outline, the shape and internal 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jacket, we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rn Tong jacket retains the Han straight collar, cross collar, cardigan, lapel,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anchu clothing collar, lapel, skirt and inner bag, the use of buttons, and also joined the western costume placket. Through the two kinds of children's jacket and coat exploration, we summed up that the two kinds of shapes have their own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ing elements.
modern; children’s jacket and coat; shape; structure
張競瓊(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服裝工程與近代服裝史.
TS941.2
A
2095-414X(2018)03-00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