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石
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744年)秋冬之際,李白在齊州(治今濟(jì)南)紫極宮(即老子廟)向北海高天師如貴道士學(xué)道,隨后又請其為他傳授道箓。他有《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箓畢歸北?!吩娂o(jì)此事。不過,這道箓是他先前專程去安陵(今河南鄢陵縣)請道士蓋寰事先造好,再交高如貴天師正式授予的。他又有《訪道安陵遇蓋寰為予造真箓臨別留贈》詩一首紀(jì)其事。詩曰:
……
為我草真箓,天人慚妙工。
七元洞豁落,八角輝星虹。
三災(zāi)蕩璇璣,蛟龍翼微躬。
舉手謝天地,虛無齊始終。
黃金獻(xiàn)高堂,答荷難克允。
下笑世上事,沉魂北羅酆。
昔日萬乘墳,今成一科蓬。
贈言若可重,實此輕華嵩。
詩歌傳遞出李白獲捧蓋寰為自己所制珍貴道箓的喜悅心情,以為從此已獲天神護(hù)佑而飛升在天,成道為仙。從詩中還可發(fā)現(xiàn),蓋寰為李白所造真箓,應(yīng)當(dāng)就是能夠消災(zāi)解厄而致長生不老、與天地齊壽的長生箓。所以他歡欣鼓舞,喜不能禁,下笑世俗之人(包括人間君王)不諳死后萬事皆空的道理。李長之先生在談到李白崇道的原因時,有一段話可謂切中肯綮:
道教非常現(xiàn)世,非常功利,有濃厚的人間味,有濃厚的原始味。我說李白的體質(zhì)是生命和生活,所以他之接受道教思想是當(dāng)然的了。生活上的滿足是功名富貴,因此李白走入游俠;生命上的滿足只有長生不老,因此李白走入神仙。[1]
道教的源頭之一是神仙傳說和方仙道。最早的神仙家史料,保存在《史記·封禪書》中。那里面說,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燕齊一帶出現(xiàn)了一批神仙方士。他們宣傳人可以得道成仙,長生不老,自由邀游于人世之外。燕國人宋毋忌、正伯僑、羨門子高等正是修仙得道的仙人。燕齊東臨大海。海市蜃樓的幻影,又促使方士們編造出海上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的神話,說三神山上的宮殿都是用黃金、白銀打造的,有白色的飛禽和走獸,住著許多仙人;更重要的是藏著一種吃了會不死的仙藥……這就是所謂的仙話。
盡管燕齊方士們的“仙話”或稱“神仙家言”荒誕不經(jīng),他們中的許多人還因此丟掉了性命(或入海求仙遇難,或被君王遷怒處死),但是,卻反映出上古人對永生的渴望與自我意識的覺醒。后來的道教正是看中了這一點而接過“神仙家言”大張其辭,使之成為道教神仙傳說的重要藍(lán)本之一。正是有了這個藍(lán)本,東晉道士葛洪才能在《抱樸子·對俗》里為人們描繪出一個集長生、享樂、尊貴于一體的美麗天堂,并代表道教喊出“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抱樸子·黃白》)的沖天呼聲,樹立起道教把握自我、反抗死亡的人文主義的生命旗幟。
道教在上古中國人不死信仰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起自己的長生—神仙之道。這應(yīng)該說是道教信仰的基礎(chǔ),或者說是最基本的信仰。如果不信仰神仙、神仙境界以及人可成仙并進(jìn)入神仙的天地,那么也就是不承認(rèn)創(chuàng)世主——“道”的浩然與無所不達(dá),從而祈禳齋醮符箓等等也就沒有必要了;更為重要的是道教也便失去了立教的根基。所以,道教教義的核心就在于弘揚長生久視之道,就在于張揚得道成仙的理論,就在于宣揚人與仙界的聯(lián)系。道教為此還引經(jīng)據(jù)典,羅列出一大串長生不死的人——真人、神人、仙人。這些真人、神人、仙人——上自黃帝、老子,下至彭祖、八仙——原來都是凡人,爾后又都得道成仙(成為地仙、尸解仙一類),既可在天國里飄來飄去,又可在人世間自由往來,“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游》),是何等的快意瀟灑,何等的風(fēng)流倜儻!直令處于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塵世里的人們欽羨死了——這之中當(dāng)然包括李白在內(nèi)。
李白在匡山學(xué)道時期曾熟讀《老子》《莊子》《列仙傳》(舊題漢劉向撰)《抱樸子》《神仙傳》(葛洪撰)諸典籍(李白詩歌里的神仙、神仙典故以及某些晦澀的道教理論均出自這些典籍),對神仙說深信不疑?!八3?吹揭恍┥袢?、仙人的形象,向他招手,對他說話,授他以仙訣……使他飛行于太清?!盵2]
李白在《古風(fēng)》里說自己“時登大樓山,舉首望仙真。羽駕滅去影,飆車絕回輪”(《古風(fēng)五十九首》其四)。這是他在池州秋浦的大樓山遇見乘鸞鶴、御風(fēng)云的仙人希望追隨到天境,與之長相親。
“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中有綠發(fā)翁,披云臥松雪?!保ā豆棚L(fēng)五十九首》其五)這是他在周至縣太白山(即終南山)遇見貌若少年的綠發(fā)仙人,教他長生不老術(shù)。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邀我登云臺,高揖衛(wèi)叔卿?!保ā豆棚L(fēng)五十九首》其十七)這是他在同州蓮花山(即西岳華山)遇見霓裳廣帶的明星(即仙女)凌空而行,邀請他去云臺(華山東北高峰)拜見仙人衛(wèi)叔卿。他恍惚之間,竟與仙女同駕鴻雁翱翔云天……
“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古風(fēng)五十九首》其十八)這是他在齊州華不注山遇見御青龍飛升的赤松仙子(神農(nóng)時的雨師),借給他一只白鹿,使之“欣然愿相從”。
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卷十一里評李白《古風(fēng)》中的神仙詩(游仙詩)說:
李太白《古風(fēng)》兩卷,近七十篇[3],身欲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躡太清,或欲挾兩龍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極,或欲結(jié)交王子晉,或欲高揖衛(wèi)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松,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
李白在這些神仙詩里,登仙山,駕云鶴,踏星月,御飛龍,信步徜佯于太虛境,自由來往于天地間,拜高士為師,與仙人同游,無所不能,無所不達(dá)。這應(yīng)該屬于李白所信奉的道教神仙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就是張揚神仙法術(shù)的威力無比。李白讀過的《抱樸子》描繪這種神仙法術(shù)說,它不僅能將神仙本人化形為飛禽走獸及金木玉石,可以隱身易形,而且還能夠變化創(chuàng)造出自己所需的各種東西,乃至畫地為河,撮壤成山,興云致雨……這些描繪,大膽而浪漫,質(zhì)樸而動人;其中有一些,譬如說在空中自由飛行,以人工興云致雨,今天來看,當(dāng)為古代的科學(xué)幻想,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已將它們變?yōu)楝F(xiàn)實。而有些描繪雖屬離奇得近乎荒誕,可是道教認(rèn)為“有生最靈,莫過乎人”(《抱樸子·論仙》),相信人的能力最終可以達(dá)到“無所不作”的地步,這應(yīng)該是富有積極意義的。李白在漫游仙境里所看到的,聽到的以及他自己所做的和想到而未及做的,大多記載在《抱樸子》里。它們表現(xiàn)了人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之外,還試圖掌控大自然、駕馭大自然的美麗夢想。在道教徒看來,實現(xiàn)這個夢想并不太難。因為他們握有“道”這個制勝法寶。包括李白在內(nèi)的道教徒眼中的“道”,乃是宇宙的本原、本體,是大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世間萬物都由此派生而出并發(fā)展演變,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就是這個意思。人只要牢牢把握住“道”,順應(yīng)“道”(就是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做到莊子所講的“物化”,實現(xiàn)天人合一,便會獲得最大自由,擁有最大能量。
李白在《草創(chuàng)大還贈柳官迪》詩里開篇就講:“天地為橐籥,周流行太易。造化合元符,交構(gòu)騰精魄。”詩中橐籥,原系古代冶鑄用的大皮囊、大竹管,相當(dāng)于后來的大風(fēng)箱、鼓風(fēng)機,李白用來代指“道”?!独献印返谖逭抡f:“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李白化用老子之言,將天地比做一個大熔爐,只要吹動橐籥(道),萬物就會被鼓鑄而化生,生生不息。李白詩中還講:“赫然稱大道,與道本無隔。”明人朱諫《李詩選注》道破了此句的潛臺詞,說是:人得造化(指自然)之妙,與天地為一體;“然則大易之道,不在天地,而在于我矣。我即造化也,夫何間然之有?”
李白自認(rèn)為大道在我,我即自然,萬物皆備于我,“觀化游無垠”(《送岑君歸鳴皋山》)。有了這種信念,以及相應(yīng)而來的自信心,李白看萬物備感親近,視世事如過眼煙云。他自言“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金門答蘇秀才》),“一身自瀟灑,萬物何囂喧”(《答從弟幼成過西園見贈》),相信自己已是仙人中的一員了,滾滾紅塵于我何干?他在天寶四載(公元745年)作《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詩,將好友、也是道士的元丹丘視為仙人(李白自己當(dāng)然也屬仙人之列),描述他和元丹丘出入九重,恩寵光輝的景況:
……
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
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
九重出入生光輝,東求蓬萊復(fù)西歸。
玉漿儻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是詩書寫仙人李白的自信一如故往:讓玉女、麻姑這些名聲顯赫的女仙都來親自為他們服務(wù);天帝則輕啟門戶迎接,與之聊天敘舊;他和丹丘子又共飲玉漿,各騎茅龍遨游天堂,無比快樂……在李白看來,這是他學(xué)道的成果,做仙人的愜意,道外之人是無法體味的。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登泰山后所作《游太山六首》,亦是他述說與神仙打交道時的感受,在據(jù)仙山而小天下之外,又頗有些自美和炫耀:
……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
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
(其一)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guān)。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其二)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jīng)。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wèi)我形。
云行信長風(fēng),颯若羽翼生。
……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其四)
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闕。
獨抱綠綺琴,夜行清山間。
……
捫天摘匏瓜,怳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
(其六)
在這些游仙詩里,李白作“雄飛嘯傲于岳顛之想”,摘天星(星名匏瓜,一名天雞),戲河漢(借清淺代河漢),飲瑤池水,宿天門闕;得羽人天書,嘆道里乾坤;有眾神護(hù)衛(wèi),堪乘云駕風(fēng);獲玉女眷顧,捧流霞丹液……精神飛揚而覺與天地通,悠悠然有小宇宙而脫落塵世之意。清乾隆皇帝敕編《唐宋詩醇》卷七評李白《游太山六首》,稱其“狀景奇特而無刻削之跡。蓋浩浩落落,獨往獨來,自然而成,不假人力。大家所以異人者在此?!?/p>
注釋:
[1]李長之:《李白評傳》,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頁。
[2]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2年版,第138頁。
[3]按: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所收《古風(fēng)》只有五十九首。其引《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說:“《古風(fēng)》兩卷……多為人所亂,有一篇分為三篇者,有三篇合為一篇者?!闭查A指出:李白五十篇《古風(fēng)》,“是宋人所見傳本。《古風(fēng)》有分為兩卷者,今已不復(fù)可見?!币姟独畎兹WR釋集評》第一冊,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