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占君武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交往能力、思想、態(tài)度、情緒等,都要在此時打好基礎。”
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竟爭也越來越激烈。人們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面對競爭的決擇,就必須擁有良好的與人交往、溝通、合作的能力。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兒童的習慣、語言交往能力、思想、態(tài)度、情緒等,都要在此時打好基礎。”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要么嬌寵溺愛,受不得半點“委屈”;要么關懷備至,經不得一點“風雨”。這些孩子在進入集體生活的過程中,住往會暴露出膽小的性格。
膽小分為兩類。一類膽小屬于本能反應。所有人面對未知危險、“強大”對手時都會表現(xiàn)出膽怯、恐懼、退縮、無所適從。這類情況不能定性為膽小,因為這不一定會成為阻礙孩子日后性格發(fā)展的障礙。另一類膽小屬于相對固定的行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氣質的基礎上,再加上成長中多次遇到“威脅”刺激,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反射性的行為。比如被厲害的小朋友欺負時不能采取適當的反應方式來保護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于是孩子的行為呈現(xiàn)出固定化模式。
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家長保護過度。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摔著、怕有任何不良因素,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使孩子養(yǎng)成了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時,保護的慣性照樣持續(xù),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發(fā)展適當“放飛”,結果導致孩子害怕離開父母,不敢與人交往。
二是孩子曾經被嚇唬,心理上留下陰影。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虎、鬼等嚇唬孩子,或者生活中某些偶發(fā)事件,如著火、跑水等嚇著了孩子……這些經歷,在孩子心理上留下了可怕的陰影,造成孩子膽小。
三是孩子交往少,對陌生群體不適應。有些孩子從小就很少與人交往,除了父母、長輩,極少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極少有走親訪友的機會。這樣,就造成了孩子交往能力萎縮,怕見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講話的現(xiàn)象。
家長指導、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毛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不要輕易給孩子下結論——“他缺少自信”。不要一味的批評孩子,這會導致孩子失去自信。要知道,孩子的自信是需要培養(yǎng)的。當孩子進步時,家長要及時鼓勵他;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要及時幫助他。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的關鍵。
二是發(fā)現(xiàn)孩子膽小,不要猶豫,盡快引導。一些家長認為,孩子膽小不是什么大事,等長大了,自然就好了,因此不進行教育干預,這樣的家長缺乏敏感性。如果不對孩子的膽小性格加以教育,任由其發(fā)展下去,膽小的性格就會演變成回避型人格。這種人格,會因害怕與外界交往而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狹小圈子里,而人是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發(fā)展的。
因此,長此以往,這種人的能力發(fā)展就會受到阻礙。能力發(fā)展滯緩、性格內向、回避,是心理沒有健康發(fā)展的標志。所以,對于膽小的孩子,必須要加以警惕,進行及時的教育。
三是放手磨練孩子。要敢于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鍛煉。如果家長一味的包辦代替,會養(yǎng)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所以,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
四是放大孩子的“閃光點”。對于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努力尋找并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夸張的表揚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