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亮,孫利京,唐 婉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手術室,長春 130021)
近年來,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精神品味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背景音樂逐漸步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新時代的寵兒。音樂療法是通過心理和生理兩方面進行疾病的治療[1]。一方面,聲波的頻率和壓力會引起生理反應。音樂的節(jié)奏、頻率及聲波振動的規(guī)律性,是物理能量的一種,一定的物理能量會引發(fā)人體的組織細胞產(chǎn)生和諧的共振現(xiàn)象,使胸腔、顱內或者某個組織產(chǎn)生共振,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會對人的心率、血壓、呼吸節(jié)律及腦電波等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門診手外傷患者在進行局麻手術過程中,意識清醒,醫(yī)生不經(jīng)意的嘆氣聲、器械碰擊聲以及病情討論聲都有可能影響患者的心理,從而產(chǎn)生不良的刺激。并且局部麻醉的鎮(zhèn)痛效果不如全身麻醉確切。背景音樂能夠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氛圍,通過音樂的旋律、音色和節(jié)奏來創(chuàng)造良好愉快的氣氛,調動患者的情緒,平復緊張、忐忑的心理,從而促使其適應環(huán)境。
1.1 一般資料 以2017年6月1日-2017年9月1日實施門診局麻手外傷手術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38.4±3.21)歲;麻醉方式:局部浸潤麻醉。納入標準:18歲或以上,能夠進行良好溝通,手術時間在1 h以內。排除標準:包括懷孕,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病史,聽力障礙,聲音高度敏感癥。所有受試人都同意參加此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音樂組50例,對照組50例。比較2組性別、年齡、學歷等基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進入手術室后,2組均進行常規(guī)核查、解釋手術方法、介紹麻醉方式、安置舒適體位,給予人文關懷和心理指導[2]。干預組進行音樂療法,按照患者需求播放其喜歡的音樂,依從病人喜好更換音樂種類,播放時間為從進入手術室直至手術結束;音量調節(jié):安靜情況下,環(huán)境中聲壓級為20~40 dB,手術過程當中,播放音樂的音量為40~50 dB。
1.3 觀察指標 生理指標:術中平均血壓、心率;VAS評分:手術結束后,在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時,選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評價患者疼痛、焦慮及滿意程度。評分范圍為0~10分,疼痛評分,0 =無疼痛,10 =最強烈的疼痛。以同樣的方式獲得焦慮評分,0 =沒有焦慮,10 =最激烈焦慮。對該干預的滿意度進行評分,0 =非常不滿意,10 =非常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術中平均血壓、心率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術中平均血壓、心率比較( ,n = 50)
表1 2組術中平均血壓、心率比較( ,n = 50)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 別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心率/(次/分)對照組 128.3±21.98 71.66±8.73 84.32±14.05音樂組 120.2±15.99# 71.02±11.76# 75.52±14.75#
2.2 2組疼痛、焦慮及滿意度比較 見表2。
表2 2組疼痛、焦慮及滿意度比較( ,n = 50)分
表2 2組疼痛、焦慮及滿意度比較( ,n = 50)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 別 疼痛評分 焦慮評分 滿意度對照組 3.880±1.765 3.620±1.911 7.857±1.340音樂組 3.440±1.684 3.080±1.587# 8.371±1.368#
表1、表2結果證實,音樂組收縮壓和心率較對照組低,焦慮程度降低顯著,滿意度提高,提示背景音樂可使局麻患者術中獲得積極的心理支持,融化在輕松的音樂中,平復心情,轉移注意力,整合個體的心理、生理、情緒狀態(tài);調整患者的循環(huán)、呼吸、內分泌等生理機能,使其協(xié)調[3]。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恐懼、孤單等心理,融洽醫(yī)患關系;緩解了患者緊張情緒,對病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況給與支持,在穩(wěn)定血壓、心率、提高手術安全性等方面起到了較好的臨床效果[4],在提高患者滿意度方面效果尤為明顯。
據(jù)近年來最新研究[5],音樂信息的刺激可促進身體內腦腓肽的分泌,腦啡肽具有鎮(zhèn)痛作用。當代神經(jīng)生理學家證明音樂對大腦皮層能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樂曲的音量、速度和旋律能使人產(chǎn)生一種輕松愉快的感受,讓人調節(jié)情緒、鎮(zhèn)靜、安定,從而穩(wěn)定內環(huán)境,達到降壓、鎮(zhèn)痛、催眠的效果。同時聽音樂也可以轉移患者對術中器械碰擊聲、疼痛以及疾病的注意[6-11]。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恐懼及不適等癥狀。
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對手術室環(huán)境和設備陌生恐懼,從而導致一系列不良發(fā)應,如心悸、血壓升高、呼吸快而急、肌肉震顫、手腳發(fā)冷等[12]。這種情況下音樂信息刺激大腦皮層,促使人的情感活動得到調節(jié),從而達到感情的共識、引發(fā)情緒反應。進行局部麻醉的手術患者神志清醒,精神高度集中,對手術間發(fā)生的任何變化及手術過程極為關注,背景音樂作為一種調節(jié)、治療方法,可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疾病的治療產(chǎn)生獨特的效果。
術中背景音樂成本低、價值高,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資源[13]。背景音樂作為心理護理的一部分,真正詮釋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內涵[14]。做好患者的術中心理護理是手術室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術中播放溫馨舒緩的背景音樂,不僅轉移患者對手術的注意力,起到了重視患者心理感受的作用,而且營造了醫(yī)患之間的和諧氛圍,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颊呖梢赃x擇自己喜歡的背景音樂,背景音樂作為一種媒介會引起患者的聯(lián)想,調動其情緒,引發(fā)安慰的、歡愉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引起相應的生理反應,進入良性的生理心理循環(huán)[15]。同時醫(yī)護人員聽到音樂也會心情愉悅,增強手術團隊的合作精神,提高手術成功率[16-19]。
:
[1]高桂霞.背景音樂在局麻阻滯麻醉手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學, 2010, 11(3):110-111.
[2]單大宏.雅樂悅耳利于病[J].中華養(yǎng)生保健雜志, 2001,18(5):18.
[3]周衛(wèi)英.音樂療法用于眼科工休會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6, 36(11):308-309.
[4]鄭霞,蔡俊萍,張雅麗,等.音樂療法在手術室應用研究的文獻分析[J].護理學雜志, 2011, 26(4):87-89.
[5]王秀芳,赫天耕.背景音樂在局部阻滯麻醉圍手術期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 2008, 27(12):1235-1237.
[6]LIAO Juan, YANG Yufei, LORENZO COHEN, et al.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 Five-Element music on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3,19(10):736-740.
[7]朱冰倩,李小妹.音樂療法對睡眠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J].護理學雜志, 2013, 28(21):80-83.
[8]李靜,苑記清.音樂對機械通氣患者焦慮和生理狀態(tài)影響的Meta 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 2016, 51(2):235-242.
[9]鄧旭陽,劉取芝,張偉.音樂療法在疼痛干預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志, 2013, 29(12):1232-1234.
[10]張友根,彭小芳,韶紅.音樂療法的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J].護理研究, 2012, 26(9):2401-2403.
[11]劉芬,黃步英,鐘娉紅,等.音樂療法應用于術中患者的臨床護理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9, 26(21):17-18.
[12]吳丹鳳,陸祥蘭,黃麗花,等.音樂療法對手術患者焦慮的心理影響[J].吉林醫(yī)學, 2013, 34(8):1562-1563.
[13]李建鳳,胡鵬,朱江,等.背景音樂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介入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7,15(5):143-144.
[14]孫艷敏,謝芳,楊躍武.背景音樂對剖宮產(chǎn)產(chǎn)婦及手術人員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6, 23(20):3139-3142.
[15]王健.背景音樂下頭皮針結合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腦卒中認知障礙的影響[J].中國康復, 2016, 31(2):128-130.
[16]薛征.背景音樂對病區(qū)醫(yī)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心理醫(yī)生,2017, 23(7):256-258.
[17]吳婷,邱燕仔,莊巧梅,等.手術室背景音樂對手術人員精神疲勞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 2016(8):112-114.
[18]張梅,王靜.手術醫(yī)生對手術室背景音樂需求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2):69-70.
[19]汪細芬,周雪珍,高科.手術室背景音樂對手術醫(yī)生心理及行為影響調查[J].全科護理, 2010, 8(98):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