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斌
(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 廣東 深圳 518055)
2016年廣東省高考采用全國卷,原本多年積淀的廣東省模式以及廣東省的模擬卷難以適合全國卷高考的要求,因此各校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全國卷模式的考試,而試題的命制便是重中之重,如何命制一份合格的全國卷模式物理試卷成為當下的熱點討論話題.筆者根據(jù)個人參加深圳市命題大賽的經驗提出命題3步驟:了解命題理念、確定考試內容、預估題目難度,以供高中物理教師參考.
國家考試中心姜鋼主任提出“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內容改革方案.明確為什么而考:確立“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這一高考核心立場.規(guī)定高考考查的內容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考題必須具備的基本原則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1].因此,模擬試題的命制也需要遵守“一體四層四翼”的命題理念.此外,模擬題更應該側重試題的診斷性功能,讓學生通過練習,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剖析錯誤原因,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導向教學的目的[2].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相比較2016年的考綱,最大的變化就是把選修3-5內容變成必修[3],而動量本身便是解決力學問題的3個黃金大道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牛頓動力學及能量的方法),因此,動量這一部分會成為2017年高考的考查重點.有研究發(fā)現(xiàn),選修3-5的動量部分很可能與力學、電磁學等知識融合,題目綜合性加強[4].因此,在普通模擬題訓練中,一定要未雨綢繆,提前給學生訓練動量部分的知識.除此之外,在命題時,選擇考試知識點一定要參考考試大綱,試題的所有內容均不可以超過考試大綱.
2.2.1 了解全國卷的命題特點
近年來,全國卷高考物理試題考查的內容具有以下特點:從內容上看更以基礎知識為主[5],更加注重核心概念[6],更注重物理學史和物理文化[7];從能力上看考查了學生的探究能力[8]、應用物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9]、應用數(shù)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10],以及物理建模能力[11];從試題的形式上看更具創(chuàng)新性[12].
2.2.2 把握考查的熱點內容
分析2012-2016年的全國卷試題,總結選擇題、實驗題、計算題的高頻考點.
選擇題的高頻考點有牛頓運動定律、運動圖像、萬有引力定律、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和勻強磁場中的運動、電磁感應和物理學史等,Ⅰ級要求的考點約占20%,Ⅱ級要求的考點約占80%,考查的主要能力有提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13].
實驗題主要考查考綱中Ⅱ級要求的考點,主要內容有儀表儀器讀數(shù)、實驗原理與測量方法、儀器組裝和實驗步驟等,且不局限于教材的實驗內容,考查的主要能力有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遷移能力等.
計算題著重考查主干知識和核心內容,如牛頓運動定律每年必考,力學突出考查動力學和功能關系, 電磁學突出考查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考查的主要能力是提取信息、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應用數(shù)學的能力.
選考題目第(1)小題的考點都為Ⅰ級要求,第(2)小題的考點都為Ⅱ級要求.
在確定考查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為保障試題內容緊扣考試大綱以及熱點考點,需要編制雙向細目表再進行找題、改題及編題,以免越走越遠.表1為本次模擬命題的雙向細目表.
表1 模擬試題雙向細目表
在內容上綜合考慮力學、電磁學的分布,考慮Ⅰ級和Ⅱ級考點的分布,考慮高頻考點與多年未考考點的分布;在能力方面,結合物理的5項基本能力(理解能力、情境想象與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進行考查[14].綜合以上各點編制出雙向細目表.
試題難度是決定一份卷子好壞的主要標準之一,近5年全國卷高考物理試題評卷難度系數(shù)為0.54[15],作為模擬試卷應當綜合考慮高考的難度以及有利學生的學習這兩個方面,故筆者認為難度系數(shù)為0.6比較適中.但如何確定難度系數(shù)?有研究表明有5個因素決定試題的難度.分別是考查知識點數(shù)目、試題背景情景的熟悉程度、物理過程復雜程度、試題解答方法的復雜程度以及利用數(shù)學知識的復雜程度[16].因此,在命題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這5個方面,以達到比較理想的難度系數(shù).
綜上所述,只要緊緊把握住全國卷的命題理念,抓準全國卷考查的知識和能力,牢記全國卷的試題難度才能夠出一份合格的全國卷模式的物理模擬試題.
下面以一個實驗題為例,具體說說如何編制.
智能手機中有一個加速度傳感器,在軟件的驅動下,能夠探測手機加速度的實時變化,并以圖像形式顯示出來,如圖1(a)所示.某學生利用如圖1(b)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當小車及手機總質量M不變的情況下,小車加速度a與拉力F的關系”.
(a)
(b)
(c)
(1)實驗步驟:
A.按照圖示安裝好實驗裝置;
B.掛上沙桶,點擊手機軟件開始按鈕,釋放小車,待小車停下,點擊手機軟件停止按鈕,讀出小車做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a;
C.調節(jié)導軌的傾角,使得輕推小車后,小車能沿著導軌向下勻速運動;
D.把手機固定在小車上;
E.取下細繩和沙桶,測量沙子和桶的質量m,改變沙子的質量,重新掛上細繩和沙桶,進行多次實驗.
正確的實驗步驟是:________.
答案:ADCBE.
(2)某一次實驗得到如圖1(c)所示的圖像.
1)開始計時1 s后釋放小車,由圖像可知,小車在繩子拉力作用下做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為______ m/s2,由此可以推斷出實驗桌面距離地面高度至少為______ m.(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答案:0.20,0.90.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線中A點表示剛好碰到彈簧,此時速度最大;
B.圖線中B點表示彈力剛好等于拉力,此時加速度為0,此時小車速度最大;
C.圖線中C點表示彈簧壓縮量最大,此時加速度最大,速度也最大;
D.圖線中C點對應的彈簧的彈力約為6mg.
答案:B,D.
(1)了解全國卷命題理念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智能手機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背景新穎,符合高考命題中“一體四層四翼”的創(chuàng)新性原則.此外,智能手機如今十分普及,用手機進行實驗,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符合全國卷的命題理念.
(2)確定試題內容
1)解讀考試大綱
根據(jù)2017年高考大綱,牛頓力學規(guī)律是Ⅱ級要求,而且傳感器的簡單使用也是高考要求的12個實驗之一.
2)研究往年真題分析全國卷命題趨勢
從內容上看,分析近5年高考全國Ⅰ卷,發(fā)現(xiàn)2012年、2014年均考查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
從考查能力上看,第一小題考查實驗步驟,也是全國卷實驗題的高頻考法,可以了解學生的實驗能力.第二小題,讓學生把圖像與實際運動情況聯(lián)系起來,考查學生多方面能力.考查學生的情境想象與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高考對物理的重點考查能力.
從試題形式上看,近5年高考,全國Ⅰ卷已有2年涉及傳感器創(chuàng)新類實驗.由此可見,利用傳感器進行高考??紝嶒炇歉呖济}的一個趨勢.
(3)確定試題難度
從上文提及的5個方面分析試題的難度.考查知識點是牛頓力學,知識點數(shù)目較少,系數(shù)設置為1;試題背景情景比較新穎,系數(shù)設置為0.9;物理過程較為復雜,有3個以上的運動過程,設置為0.8;試題解答方法的復雜程度上看,需要利用圖像求解,系數(shù)設置為0.85,利用數(shù)學知識的復雜程度上看,是比較簡單的計算,系數(shù)設置為1[16].綜合考慮,本試題難度=1×0.9×0.8×0.85×1=0.612,難度適中,適合作為全國卷模擬試題.
參 考 文 獻
1 姜鋼.探索構建高考評價體系全方位推進高考內容改革.教育革新, 2016(10):1
2 沈建忠.診斷性試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中學物理, 2000(8):5~7
3 高曉楠.2017年物理高考《考試大綱》變更后的思考.基礎教育論壇, 2016(36)
4 于永建.解讀2017考綱修訂 應對物理高考變化——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物理高考命題與備考研究.中學物理教學參考, 2016(11):63~65
5 袁衛(wèi)民, 袁立新, 盧繼忠.2006年全國高考理綜卷Ⅰ物理試題分析.物理通報, 2006(6):47~48
6 程力.增強基礎性和綜合性深化高考物理內容改革.物理教師, 2016, 37(5):74~77
7 李勇, 程力.課程標準高考物理學史考查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中國考試, 2015(3):15~21
8 李兆偉.高考物理命題的理念與特色.理科考試研究, 2014, 21(15):71
9 潘松濤.從近幾年高考題目談高考命題的“物理回歸生活”理念.考試周刊, 2013(30):4~6
10 丁慶紅, 趙繼發(fā), 李靜.2012年高考物理命題的理念與特色.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7(3):9~14
11 趙堅, 馬亞鵬.2015年高考理綜新課標全國卷Ⅰ、Ⅱ物理試題評析.物理教學, 2016(1):64~68
12 葉廣新.2010年高考理綜全國卷Ⅰ物理壓軸題形象性解法.物理教學, 2010(11):60~61
13 黃曉標.掌控變化研究趨勢 ——近五年全國高考理綜試卷物理命題趨勢研究分析.江西教育, 2017(2)
14 邵傳燕, 諶基猛.在高考復習中注意培養(yǎng)運用數(shù)學的能力.物理教學, 2006(5):49~49
15 許冬保, 郭春文.物理全國卷Ⅰ選擇題評價與展望——基于2011—2015年高考抽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分析.課程教學研究, 2016(1):51~55
16 梁會琴, 王春旺.淺談物理命題的難度控制.物理教學, 2012(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