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樹華,譚艷芳,黃甫昭,李先琨,李冬興,陳 婷,蔣忠誠
(1.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巖溶地質(zhì)巖溶所/國土資源部巖溶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 桂林 541006)
火龍果屬攀緣性肉質(zhì)仙人掌屬植物,起源于北美、中美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地區(qū),由伸長的三棱或四棱莖攀附于樹木或巖石上,果實為中到大型漿果,果實表面覆蓋有較大鱗片[1]。不同品種的火龍果果實大小、形狀、口感及顏色存在差異,果肉顏色介于白色到紅紫色[2-3]。目前火龍果栽培品種主要分為3類,即紅皮白肉型、紅皮紅肉型和黃皮白肉型[4]。火龍果屬于景天酸代謝植物,具有高效的水分利用效率[5],對土壤和氣候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惡劣環(huán)境也能種植[6]。在栽培上,通常用老熟火龍果枝條進行扦插繁殖,由于繁殖方法簡便,火龍果種植擴展十分迅速。與其他水果相比,火龍果從種植到開花結(jié)果的時間很短,約需要10~15個月,苗木易于存儲和運輸,耐旱性強,病蟲害極少,鮮果適用于食品加工。近幾年,世界各地的火龍果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目前商業(yè)化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和地區(qū)包括越南、中國大陸和臺灣、泰國、馬來西亞、以色列、澳大利亞、尼加拉瓜以及美國[7]。
我國火龍果種植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引種種植,規(guī)模也較小,近幾年種植規(guī)模擴增迅速,截至2015年我國火龍果種植已達到3.6×104hm2,直追越南[8]。我國火龍果主要栽培省區(qū)包括廣西、貴州、廣東、云南、海南,福建、四川也有少量種植,上海等地有極少量設(shè)施栽培。其中,廣西火龍果種植面積最大,約1.1×104hm2[9]。廣西巖溶石山區(qū)火龍果種植時間可追溯到2003年,在實施“十五”國家科技攻關(guān)項目“喀斯特(巖溶)峰叢洼地生態(tài)重建技術(shù)與示范”期間,火龍果作為特色經(jīng)濟果樹得以在巖溶山區(qū)引種栽培,初期引進的品種以普通紅肉和白肉為主,普通紅肉為異花授粉品種,白肉火龍果為自花授粉品種,以白肉品種占多數(shù)。在當時的特定時間背景條件下,火龍果仍為新興水果,品種相對單一,紅肉自花授粉品種還不普及,因而,普通紅肉及白肉品種給當?shù)厝罕妿砹溯^好收益,通過火龍果種植提高了經(jīng)濟收入。但隨著近年火龍果品種培育和改良,優(yōu)良品種不斷涌現(xiàn),這些早期引進品種的劣勢逐漸顯現(xiàn),其中普通紅肉存在果實偏小、需要人工授粉、易裂果、不耐貯藏、抗病力差等缺點,使其商品價值大打折扣,普通白肉果實口感較淡,單果偏小的缺點,使其在市場上越來越不具競爭力。為改變巖溶石山區(qū)火龍果種植的落后局面,需對火龍果種質(zhì)資源進行廣泛收集,對各品種的優(yōu)缺點及生態(tài)適應性進行研究,找出適合于巖溶石山區(qū)種植的優(yōu)良品種,以對早期品種進行改良或淘汰,提高巖溶山區(qū)火龍果種植的整體效益,提升產(chǎn)業(yè)發(fā)展水平。
1.1.1 品種資源收集 引種是解決園藝生產(chǎn)所需品種的重要措施,通過引種獲得較新的品種種類,比雜交育種并馴化更為簡便快速。引種既可增加品種數(shù),又可為后續(xù)良種繁育提供有利條件。通過多方收集,我們在廣西植物研究所火龍果實驗基地共引進火龍果品種20個(表1),其中自花授粉品種8個,人工授粉品種12個,并已有14個成功掛果,為研究其生長性狀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1.1.2 火龍果在巖溶石山區(qū)的引種 我國火龍果栽培歷史較短,苗木主要從臺灣或者國外引進,栽培品種(品系)較為混亂。我們在引進20個火龍果品種(品系)進行試驗種植基礎(chǔ)上,根據(jù)當前國內(nèi)火龍果各品種種植規(guī)模及市場銷售情況,篩選了臺灣大紅、桂紅龍、紫蜜龍、呈祥一號4個品種應用到巖溶石山區(qū)開展試驗種植,觀測其在巖溶石山區(qū)的生長表現(xiàn),遴選出適合巖溶石山區(qū)種植的火龍果品種。
表1 引進的火龍果品種情況
4個火龍果品種分別于2015年3~5月在巖溶石山區(qū)進行引種,栽培地點位于廣西平果縣果化鎮(zhèn)石漠化治理示范區(qū),該示范區(qū)目前建有以火龍果為主體的復合農(nóng)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完成了多種適生果樹的引進與示范。引種火龍果的種植采用水泥柱單柱式露天栽培,行距3 m,柱距2 m,每柱種植4株,水泥柱出露地面1.5 m,埋入地下0.5 m。種苗引進后,臺灣大紅、呈祥一號以地栽及高接為主;紫蜜龍、桂紅龍以地栽為主(表2),地栽是將莖段直接扦插或帶根苗直接種植,高接則是在老品種大苗頂部進行嫁接,之后各品種按當?shù)鼗瘕埞R?guī)種植方法進行管護。
火龍果指標測定采用直接測定及化學分析方法,其中,果實縱橫徑及果皮厚度采用游標卡尺進行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折射儀法測定,總糖含量測定采用銅還原直接滴定法,可滴定酸含量測定采用中和滴定法[10]。
表2 引種的4個火龍果品種介紹
從火龍果在巖溶山區(qū)的栽培表現(xiàn)來看,4個火龍果品種的物候期大致相似(表3),除呈祥一號因進行高接時間較晚導致現(xiàn)蕾較遲外,其余3個品種的第一批現(xiàn)蕾期均在6月中旬之前,現(xiàn)蕾到開花的時間間隔在20 d左右,而開花到成熟的時間在30 d左右,成熟的最長天數(shù)在35 d,而最短時長則為27 d,成熟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氣溫是主要因素,溫度越高,果實成熟越快,溫度越低,則成熟時間會延長。
表3 4個火龍果品種物候期比較(2016)
從4個火龍果品種的果實外觀(圖1,封二)看,呈祥一號果實成熟后品相飽滿,色澤呈亮紅色,果實放置時間超過5 d,果實外觀仍呈現(xiàn)比較新鮮的鮮紅色狀態(tài),賣相較好;臺灣大紅果實成熟后果皮或鱗片都呈現(xiàn)紫色大紅,采后4~6 d仍保持較好的果實外觀和形狀;而紫蜜龍由于鱗片多且長,鱗片頂端易呈現(xiàn)黃化形態(tài),熟后放置多天后果實外觀稍顯枯萎,新鮮度不足;桂紅龍果實鱗片比臺灣大紅稍呈綠色(表4)。綜合來看,呈祥一號采后品相保持最好,其次是臺灣大紅和桂紅龍,紫蜜龍較差。
圖1 4個火龍果品種的果實外觀
表4 不同品種火龍果果實外觀性狀比較
2.3.1 果實產(chǎn)量對比 4個火龍果品種中,以呈祥一號平均單果重最大、為485.5 g,臺灣大紅次之,為452.6 g;桂紅龍居后,為407.2 g,紫蜜龍最小、為376.0 g左右。單果重排序為呈祥一號>臺灣大紅>桂紅龍>紫蜜龍(表5)??墒陈鼠w現(xiàn)可食果肉部分占果實總重的比重,是果實品質(zhì)的一個重要指標,4個火龍果品種果實的可食率在72.5%~76.3%,呈祥一號因果皮較厚,其可食率也稍低。4個品種果皮顏色均以紅色為主,但色度有所不同,其中呈祥一號偏向鮮紅色,其他3個品種則偏向暗紅色。
表5 巖溶區(qū)引種火龍果各品種經(jīng)濟性狀表現(xiàn)
2.3.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口感 我們前期多年在巖溶石山區(qū)開展火龍果種植,測定得到的白肉型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普遍在13%~15%,紅肉型火龍果在14%~16%,而引種的4個火龍果品種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之有較大提升,口感超過了早期種植的普通紅肉和白肉品種,其中臺灣大紅表現(xiàn)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可達19.6%;桂紅龍、紫蜜龍、呈祥一號大體相近,可溶性固形物在18%左右。果實風味方面,4個品種各有特色,紫蜜龍肉質(zhì)柔軟,入口即化,同時果實甜度較純,酸度少,品質(zhì)得到大眾肯定;臺灣大紅肉質(zhì)較紫蜜龍稍脆,主要是中心和邊緣的可溶性固形物差異較大,成熟度不夠稍有草腥味,呈祥一號介于臺灣大紅和桂紅龍之間。
2.3.3 火龍果開裂情況 火龍果全紅后裂果出現(xiàn)時間長短,是考核品種品質(zhì)良莠的重要指標。裂果出現(xiàn)時間越晚,表明該品種貯藏性越好,對于錯峰上市越有利。對4個火龍果品種的裂果出現(xiàn)時間進行記錄,分析各品種的貯藏特性可知,與普通紅肉品種相比,4個品種在貯藏性上都有較好表現(xiàn),普通紅肉一般果實全紅后7 d內(nèi)會出現(xiàn)裂果,而引進的臺灣大紅、桂紅龍、紫蜜龍、呈祥一號在10 d內(nèi)沒有發(fā)現(xiàn)裂果現(xiàn)象;臺灣大紅、呈祥一號在果實轉(zhuǎn)紅后20 d才出現(xiàn)裂果,表現(xiàn)良好的貯藏性,對于避開火龍果上市高峰期十分有利。
桂西南巖溶石山區(qū)地處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暖和,極少出現(xiàn)低于5°低溫天氣。對火龍果而言,最適生長溫度是20~30℃,而30~40℃時會形成損傷[11-13],持續(xù)35℃以上高溫對枝條會造成灼傷,灼傷部位多出現(xiàn)在頂端枝條面向陽光的位置,枝條呈現(xiàn)泛黃至發(fā)白的灼傷狀,但下部枝條程度較輕或未出現(xiàn),灼傷對火龍果生長或結(jié)果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對當時段內(nèi)的火龍果結(jié)果形成抑制,因此,條件允許情況下應該在火龍果頂部加蓋遮陰網(wǎng),避免灼傷。從2015年種植情況來看,呈祥一號由于枝條相對較薄,對高溫的耐受力最好,臺灣大紅、桂紅龍、紫蜜龍枝條對高溫的耐受力相似,相對容易灼傷,但在高溫過后枝條恢復也較快。在巖溶山區(qū),低溫冷害也時有出現(xiàn),主要是在持續(xù)低溫天氣下火龍果幼嫩枝條容易凍傷,天氣回暖后枝條呈現(xiàn)黃化,甚至腐爛。4個品種的冷害程度相對較輕,僅少量嫩枝上出現(xiàn),呈祥一號耐冷性略好于其他3種。
由表6可知,4個火龍果品種的營養(yǎng)成分存在一定差異。臺灣大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為19.6%,總糖含量也最高、為11.2%,顯著高于其他火龍果;臺灣大紅、桂紅龍、紫蜜龍的粗蛋白含量相近,高于呈祥一號;可滴定酸含量以桂紅龍最高,紫蜜龍最低,與口感結(jié)果相似;粗纖維含量臺灣大紅、桂紅龍和呈祥一號相似,紫蜜龍最低。
表6 不同品種火龍果果實營養(yǎng)成分含量(%)
在廣西火龍果規(guī)模持續(xù)擴增的情況下,巖溶石山區(qū)火龍果要在市場保持競爭力,必須提高火龍果品質(zhì)。這一過程中,品種的選擇十分關(guān)鍵,由于近年雜交育種在火龍果品種培育研究的推進與深入,火龍果品種不斷推陳出新,如廣東農(nóng)科所培育的粵紅3號[14]、貴州果樹所培育的黔果2號[15]等,在產(chǎn)量品質(zhì)上比早期品種都有較大進步。引進甜度高、口感佳、產(chǎn)量好的品種是巖溶山區(qū)火龍果產(chǎn)業(yè)品質(zhì)提升的便捷途徑。所謂“三分種,七分管”,“種”是整個產(chǎn)業(yè)的基礎(chǔ),基礎(chǔ)沒做好,管得再好,競爭力也難以提升。火龍果新品種的一些特性,如自花授粉、甜度高、個頭大、不易裂果等是老舊品種無法比擬的,只有引進優(yōu)良品種,精心管護,綜合競爭力才會提高。張綠萍等[16]在同為巖溶山區(qū)的貴州羅甸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紫紅龍果實可溶性固形物最高為13.83%,而本試驗中測得的4個火龍果品種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在18%以上。4個品種的引種試驗在巖溶地區(qū)火龍果產(chǎn)、質(zhì)量的提升以及有效提升火龍果綜合收益方面提供了品種選擇。
從引種栽培表現(xiàn)看,引進和種植火龍果新品種的工作總體比較成功,綜合來看,臺灣大紅、呈祥一號在巖溶石山區(qū)表現(xiàn)優(yōu)秀,是替代普通紅肉種和越南白肉種的理想品種;另外,桂紅龍、紫蜜龍也有其獨到之處。
[1]Mizrahi Y,Nerd A.New crops as possible solution for the troubled Israeli export market//Janick J,Whipkey A(eds.).Trends in New Crops and New Uses[C].Alexandria:ASHS Press,1996.
[2]Mizrahi Y,Nerd A,Nobel P S.Cacti as crops[J].Hort.Rev,1997(18):291-320.
[3]Nerd A,Mizrahi Y.Reproductive biology of cactus fruit crops[J].Hort.Rev,1997(18):322-346.
[4]黃鳳珠,陸貴鋒,黃黎芳,等.火龍果種質(zhì)資源收集保存與初步評價[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16(4):920-924.
[5]Li D,Arroyave Martinez M F,Shaked R,et al.Homozygote Depression in Gamete-Derived Dragon-Fruit(Hylocereus)Lines[J]. Front.Plant Sci,2018(8):1-13.
[6]Ortiz Y D H.Pitahaya a new crop for Mexico//S A.de C V .Mexico city:Grupo Noriega Editors[C].1999:35-58.
[7]申世輝,馬玉華.火龍果研究進展[J].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2015(1):48-52.
[8]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擴種火龍果對越南火龍果產(chǎn)業(yè)形成壓力[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1707/20170702607045.shtml,2017-07-10.
[9]廣西新聞網(wǎng).廣西成全國最大火龍果生產(chǎn)區(qū),畝產(chǎn)值可達1-2萬元[E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60711/newgx5782c91d-15117393.shtml,2016-07-11.
[10]鮑士旦.土壤農(nóng)化分析[M].第3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11]Pelah D,Kaushi K R A,Nerd A,et al.Validity of in vitro viability tests for predicting response of different vine cacti in the field to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actus Development,2003(5):65-71.
[12]Nobel P S,De La Barrera,E.CO2uptake by the cultivated hemi epiphytic cactus Hylocereus undatus[J].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2015(144):1-8.
[13]Ben-Asher J,Nobel P S,Yossov E,et al.Net CO2uptake rates for Hylocereus undatus and Selenicereus megalanthus under field conditions:Drought influence and a novel method for analyzing temperature dependence[J].Photosynthetica,2006(44):181-186
[14]孫清明,李春雨,劉應欽,等.火龍果新品種‘粵紅3號’的選育[J].果樹學報,2017,34(6):778-780.
[15]鄭偉,王彬,蔡永強,等.火龍果新品種‘黔果2號’[J].園藝學報,2016,43(11):2285-2286.
[16]張綠萍,袁啟鳳,謝璞,等.成熟度對紫紅龍火龍果貯藏性能及品質(zhì)的影響[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5,42(23):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