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2017年的一般生育率為60.2,創(chuàng)下三十年來新低。
鮮為人知的是,全世界上只有四個國家的政府不保證女性享有法定帶薪產假,而美國是其中一個。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宏觀人口學研究也表明,低生育率與高GDP的正相關性主要存在于男女平等指數(shù)不高的發(fā)達國家中。在澳洲、挪威、冰島、愛爾蘭、盧森堡等國,生育率在近年來有顯著的上升。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郭大海
就像金球獎美劇《使女的故事》從“人口危機”開始,美國人最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新生兒可能有點不夠用了。
2017年12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保羅·萊恩呼吁美國人多生小孩:“我們的退休人口將增長90%,但工作人口只會增加19%。我們該怎么辦?我們得變得更聰明、更有效率,需要更高新的科技——但我們還是需要更多的人口。”萊恩表示,他已養(yǎng)育了三個小孩,“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根據(jù)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近日的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2017年的一般生育率為60.2,創(chuàng)下三十年來新低。這意味著,在2017年,每一千名15-44歲的美國女性中只有60.2名新生兒。事實上,美國的生育率自2009年后就開始持續(xù)下跌了,只在2014年有略微回升,而2017年的生育率下跌最為迅猛:2017年,在美國境內共有358萬嬰兒出生,與2016年相比少了7.7萬。
總和生育率(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shù))是衡量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指標。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推算,一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才能保證總人口不增不減,完成穩(wěn)定的人口更新。
美國曾經是少數(shù)幾個不存在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問題的發(fā)達國家。但現(xiàn)在,美國不得不加入日本、德國、韓國、意大利等國的行列,開始探討老齡化社會即將到來的可能性了。美國和其他西方諸國的案例表明,現(xiàn)代工業(yè)國家刺激生育的關鍵,是改善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結構,而非像《使女的故事》里那樣,回到傳統(tǒng)的父權制度。
明顯低于國際人口替換水準
美國并非第一次面臨生育率下跌的問題。在1933年的大蕭條中,美國的一般生育率跌至76.15,和大蕭條前相比下降了1/5。但后來,隨著羅斯福新政和“二戰(zhàn)”期間的“戰(zhàn)爭繁榮”,生育率逐漸恢復到了大蕭條前的水平,并在1943年達到了94.3的峰值。同樣的情況發(fā)生于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當時的生育率下跌到了64.99,但在1975年經濟復蘇后有所回升。過去的人口數(shù)據(jù)表明,美國的生育率和經濟景氣呈正相關關系。
這一次與往常不同:美國早已走出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影,但生育率并沒有相應地回升。
根據(jù)世界銀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的總和生育率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別為2.12和2.11,而在2008和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驟降到了2.07和2.00。雖然美國的經濟在2010年后每年都維持了2%至3%的增長,但生育率卻一蹶不振。按照世衛(wèi)組織的標準,美國2017年的生育率為1.76,比2016年的1.82還下降了3%,明顯低于國際人口替換水準。
這種反差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研究員肯尼斯·約翰遜表示:“每年我觀察數(shù)據(jù)時,都在期待生育率會升高,但實際上,每年的數(shù)據(jù)都達到新低。這是近年來人口學上最大的謎團之一?!?/p>
經濟增長之下,生育率卻屢創(chuàng)新低。這一“疑團”引起了美國人的廣泛討論。
第一大經濟體不提供產假
在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們看來,雖然美國表面上經濟正在復蘇,但無法掩蓋育兒成本過高、年輕人債臺高筑及社會福利體系的缺位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阻礙了美國人生兒育女。
首先,債務問題嚴重阻礙了美國的年輕人組建家庭。根據(jù)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顯示,在美國,每一名80后和90后大學生在畢業(yè)時的平均負債額度為37172美元。紐約大學的研究也表明,在2014年度畢業(yè)時負債超過5萬美元的學生是2010年度的三倍。
負債累累的年輕人大部分無法在30歲之前購房。紐約聯(lián)邦儲蓄銀行發(fā)布在2017年8月的報告指出,2016年,在20至30歲年齡段的人口中,擁有房產者的比例為21%。這一數(shù)據(jù)與2007年的32%相比,下降了超過三分之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認為,美國年輕人買不起房,導致了他們無法結婚生子。
其次,在2000年至2010年間,美國育兒成本瘋漲了40%,使許多想要生育下一代的夫妻望而卻步。根據(jù)美國農業(yè)局在2015年發(fā)布的估算,一個美國中等收入家庭將小孩養(yǎng)大至17歲的費用大約是233610美元,比2014年增加了3%。這只是一個家庭育兒的最基本費用,并未包括高昂的課外活動經費和大學學費。
此外,美國社會福利體系缺乏對女性生育的支持,使大多數(shù)女性被迫在事業(yè)與生育之間做出抉擇。
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全世界只有四個國家的政府不保證女性享有法定帶薪產假,而美國是其中一個(另外三個國家分別為萊索托、斯威士蘭、巴布亞新幾內亞)。雖然有人認為,美國的公司普遍為女員工提供產假,但事實上,提供帶薪產假的公司只占56%,而這其中只有6%提供全額帶薪產假。
在紐約的廣告公司工作的劉陽子告訴筆者,在美國,平衡工作和生育對女性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zhàn):“我的一個三十多歲的同事是策略部的,加班很嚴重的部門,她申請五點下班,離線不工作,坐一小時火車到家,吃飯哄孩子睡覺,晚上九點開始重新上線工作?!痹趧㈥栕庸ぷ鞯募~約州,2016年才通過了帶薪產假法案。目前,全美僅有四個州有帶薪產假。
艾莉森(Alison)在一間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目前已婚,但還在猶豫是否育兒。作為一名財務工作者,她對在美國的育兒成本相當敏感?!坝行┕緯凑漳曩Y或職位給半年的育嬰假,但是只有大公司或職位高的女性主管才有。育嬰之后還要考慮誰照顧,如果沒有祖父母幫忙,就一定要把孩子送到托兒所,一個月費用大概是2000至3000美元不等。如果你有兩個孩子,托兒的費用就達到4000至6000美元,相當于一個人一個月的薪水?!?/p>
和美國的白領相比,藍領階層在育兒方面的時間和財政壓力則更為嚴重。在2017年,有36%的美國工人是沒有福利保障的臨時工?!傲愎そ洕╣ig economy)”以缺乏時間穩(wěn)定性和福利保障著稱。這種經濟形態(tài)在美國不斷擴張,對想成為母親的女性來說并不友好。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家庭模式在美國也越來越不適用。根據(jù)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71.1%的養(yǎng)育著18歲以下孩子的母親都在工作。許多家庭出于育兒的財政需要,使女性不得不投入工作,放棄全職主婦的傳統(tǒng)角色。
隨著生活成本高升,女性生育年齡也在不斷提高。根據(jù)美國人口普查局2017年的研究顯示,一般來說,如果一位女性在25歲至35歲期間生小孩,她與其男性伴侶之間的收入差距將在小孩出生后擴大一倍左右。這一狀況,促使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在35歲之后生育。
選擇單身并養(yǎng)一條狗
“越來越多Y世代的人選擇單身并養(yǎng)一條狗。”今年26歲的美國人內薩(Nessa)在韓國首爾當英語教師。她是她朋友圈里唯一一位已婚女性。
內薩表示,她覺得生小孩是對生命的分享,是值得去做的一件事。但她周圍大多數(shù)人要么對生孩子毫無興趣,要么顧慮多多。“在美國,人們基本上認為,生小孩等于放棄工作,告別社交圈子。還有許多人覺得,就算我工作很高薪,也不會有很多時間照顧孩子。”
“Y世代”一詞,一般指的是生于1981至2000年的美國年輕一代,跟中國“八零后”“九零后”等概念相近。在美國的文化語境下,Y世代的年輕人是和美國傳統(tǒng)家庭觀念與社會價值觀告別的一代:他們更注重自我發(fā)展;講求靈活,不追求穩(wěn)定;更沉迷于手機、科技、網絡的虛擬世界,比較脫離現(xiàn)實社會的人際交往。
在許多關于社會議題的討論中,Y世代都會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這次美國生育率創(chuàng)新低,Y世代再次成為了眾矢之的。許多社會和心理學者認為,當代美國年輕人過于沉迷虛擬世界,“性”致降低,不愛與異性交往,間接導致了生育率降低。
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特文格(Jean Twenge)的研究表明,2010年代的美國人的性生活頻率比1990年代下降了14%。隨著社交網絡、成人電影以及智能手機的泛濫,年輕人的兩性關系愈發(fā)數(shù)碼化,使他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異性交往愈發(fā)冷淡。
《紐約客》評論家Matt Alt近日發(fā)表一篇題為《日本合眾國》的文章,認為美國的御宅族和食草族越來越多,有逐漸“日本化”的趨勢。作者援引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話,說“日本是世界的未來”,并認為世界各國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必然面臨日本現(xiàn)在面臨的社會問題:經濟停滯;人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人際關系冷漠;生育率低下;社會步入老齡化。在Matt Alt看來,Y世代儼然是日本“平成一代”的美國版。
無論美國是否下一個日本,和他們的父母一輩相比,美國年輕人的性觀念的確已經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上世紀60年代,隨著避孕藥、民權運動和女權主義的發(fā)展,美國嬉皮士們掀起的“性革命(sexual revolution)”席卷歐美。而半個世紀后的今天,性革命已被“性反革命(sexual counterrevolution)”所取代。
根據(jù)《經濟學人》2017年的一則調查顯示,18至30歲的美國男女和他們的老一輩相比,對于男女之間的親密行為是否構成性騷擾越來越敏感。道格拉斯·穆雷(Douglas Murray)在英國雜志《旁觀者》中寫道:“在1960年代,人們不斷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性觀念,開拓著性自由的邊界。而如今的風潮將性自由變成了性恐懼,幾乎所有親密行為都變成了法律上的雷區(qū)?!?/p>
維吉尼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威爾科克斯(Bradford Wilcox)則提出,近期在美國掀起的反性騷擾運動存在矯枉過正,忽略了男性的性心理,演變成了對男性的妖魔化。當社會主流文化不再鼓勵男性對女性主動時,他們往往會對兩性關系產生厭煩和抗拒感。和生兒育女相比,美國的年輕男性更熱衷于打游戲或滑弄手機屏幕,在社交軟件Tinder的照片上尋找下一個“完美伴侶”。
哪些國家生育率顯著上升
事實上,生育率下降的難題是全球性的,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個國家和文化中。2017年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三個地區(qū)都位于亞洲,分別為中國香港(1.20)、中國澳門(1.20)和新加坡(1.24)。而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如泰國、巴西、墨西哥和北非諸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根據(jù)世界銀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0年起,世界上已經有超過一半的國家的生育率低于2.1的基準線。
唯一的例外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該地區(qū)擁有全世界最高的生育率,每名女性平均生育5.4個孩子。不過,人口學家認為,導致該地區(qū)高生育率的原因在于該地區(qū)的高死亡率和避孕措施的缺乏。隨著發(fā)展水平的提高,該地區(qū)的高生育率很可能會逐漸降低到東南亞國家1980年代的水平。
難道人口降低真的是“發(fā)展的詛咒”嗎?或許并非如此。
保守派的觀點總把科技進步和女權主義放置在人口增長的對立面,認為“人際關系數(shù)碼化和女權主義必然帶來低生育率”。然而,這種觀點在人口學的研究數(shù)據(jù)下產生了動搖。近來的研究表明,改善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結構——而非返回傳統(tǒng)的父權體系——才是工業(yè)國家提高生育率的關鍵。
寶拉(Paula)是一名在一家英國咨詢公司工作的西班牙女性,在她看來,男女不平等是女性生育意愿低下的主因。“我們的社會里,女人不僅要看娃,還得養(yǎng)家,性別歧視依然嚴重。人們更接受女人當‘醫(yī)生,而不接受男人當‘護士。當我們談到男人育兒的時候,我們總是問:‘你家的丈夫幫忙看娃嗎?而人們用‘幫忙這個詞,說明人們預設,育兒的責任是女人的。這是生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p>
近年來的人口學研究印證了寶拉的個人觀感。斯德哥爾摩大學的人口學家莉維亞·歐拉(Livia Oláh)發(fā)現(xiàn),在瑞典,已生育一胎的女性在其伴侶也放產假并承擔育兒責任的情況下,會更傾向于生第二胎。而在匈牙利,共同承擔家務的夫妻有更高的概率生第二胎。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宏觀人口學研究也表明,低生育率與高GDP的正相關性主要存在于男女平等指數(shù)不高的發(fā)達國家中,如韓國、日本和捷克。相反,在澳洲、挪威、冰島、愛爾蘭、盧森堡等國,生育率在近年來有顯著的上升。研究員科勒(Hans Peter Kohler)推測,隨著國家在男女平等上不斷改善,社會能提供更優(yōu)質的育兒保障和對職業(yè)女性更友好的工作環(huán)境。這些改善使女性無需在工作與生育之間抉擇,能大大增加女性生育的意愿。
喬治(Giorgio)是一名在英國利茲大學研究物理學的意大利人,他告訴筆者,在意大利,有天主教信仰的夫婦一般會生4個小孩,有的甚至多達12個?!斑@可能是因為,信教的人相信他們會受到神的眷顧,內心有一種安全感。而不信教的人則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懼,不敢輕易地決定生育?!?/p>
由此可見,發(fā)達工業(yè)國家的女性并非不想生孩子。決定一個發(fā)達工業(yè)國家生育率高低的,主要是女性對生育的心理安全感,即對生活穩(wěn)定性的預期和對性別平等程度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