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代,由于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碳化物,海洋中的動植物死后,尸體沉積在海底,天長日久便形成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透氣透水的石灰?guī)r層。后來,石灰?guī)r露出水面就形成山脈。水面下降,就留下了一個個的洞穴。
水不斷浸入石灰?guī)r,但不像從前那樣有規(guī)則,所以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洞穴,有的像潺潺小溪,有的像一條大道。要是這種洞穴頂部石頭上有細小的裂縫,水會一滴一滴沿著裂縫滲下去。水滴放出二氧化碳,使石灰石被分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上滴下來時,由于水分蒸發(fā)、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于是在水不斷下滴的地方形成了鐘乳石。從頂部垂下來的叫鐘乳石,從地下往上長的叫石筍。有時,上下的鐘乳石連接起來,就形成了粗大的石柱。有些鐘乳石向四面八方生長,好像在嘲笑牛頓的重力法則。
大自然出神入化的創(chuàng)造力造就了千奇百怪的洞穴景觀。探究洞穴世界的真面目無疑具有生命危險,但是地洞中的神奇奧秘一直吸引著塵世間的勇士們前往。
據史料記載,第一位探洞的勇士是古代東方的亞述國王薩拉馬沙三世。2800多年前,這位奴隸制國家的君王和一批學者鉆進了底格里斯河的發(fā)源洞,并在洞壁上鑿刻下了不起的圖案。
在歐洲,最早的有關洞穴探險的報告是1535年一個名叫貝特霍爾德·布赫納的德國人寫的。不過,即使到了19世紀初,洞穴研究還是與迷信緊緊相連的“難兄難弟”。諸如把探險所得的地下遺骨研磨成粉,當作有特殊療效的“獨角獸粉”高價出售的紀錄就是例證。
20世紀初,人們開始對洞穴進行系統(tǒng)科學研究。然而即使在當今,洞穴探險或者說研究洞穴學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業(yè)余研究人員,他們不畏艱辛,夜以繼日地在又黑又潮又冷的洞穴中,用凍得麻木的手指進行探測。
地球深處的有些洞穴非常高大寬敞,比如位于意大利東北部邊境的吉甘特洞,大得幾乎可以將彼得大教堂搬入洞中。
洞穴探險者之所以要去發(fā)現和測量洞穴,當然并不僅僅是為了撰寫一部描述世界洞穴之最的暢銷書。他們的奉獻是為了給科學尋找道路。
根據洞穴探險家的發(fā)現,地質學家可以研究山脈的內部結構;動物學家可以追捕研究洞穴中的稀有動物;氣象學家可以根據鐘乳石研究過去年代的氣溫、水量和洞穴形成的年代;考古學家從洞穴的泥土中可以挖掘到古人的遺物,從而推進對人類學的研究。
洞穴探險不僅對自然科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現代建設也不可缺少。比如探測地下洞穴的確切位置對于建造高大的建筑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美國亞拉巴馬州一家釀酒工廠的管理大樓,突然一下子沉到了地下。原因是它下面的一個空洞頂層突然坍塌,而事先誰也不知道這幢大樓是建造在一個地下洞穴上面。還是在這個州,投資3000萬美元建成的田納西河攔河大壩,也由于建在一個洞穴上,結果經不起洪水襲擊,反被洪水沖塌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