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燕 劉瑩
【摘 要】目的:分析乳腺導管癌的臨床特征以及卡培他濱對其的臨床治療價值。方法:從2014年8月到2017年8月收治于我院的乳腺導管癌患者中選取72例30歲及以下的患者作為觀察A組,另選取72例30歲以上的患者作為觀察B組。并均給予卡培他濱進行治療。觀察兩組包括腫瘤大小、PTMN分期、病理類型、Her-2表達等臨床特征,以及經(jīng)卡培他濱治療6周后的臨床效果。結(jié)果:①30歲以下的乳腺導管癌患者與30歲以上的患者相比,前者的確診時間更晚,腫瘤體積更大,腋窩淋巴轉(zhuǎn)移更多,PTMN分期中的III、IV期比例更高,但Her-2表達的陰性率要明顯低于30歲以上的患者,比較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②治療總有效率為53.47%(74/144),其中7例CR,70例PR,66例SD,3例PD。結(jié)論:不同年齡段的乳腺導管癌患者其臨床病理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年齡小的患者確診時間晚,但侵襲性較強,導致預后較差,因此需加強青少年乳腺導管癌的診治工作。通過卡培他濱治療乳腺導管癌,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具有應用價值。
【關(guān)鍵詞】乳腺導管癌;臨床病理特征;卡培他濱;價值
【中圖分類號】 R249【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261-01
乳腺導管癌是由因女性激素內(nèi)分泌失調(diào)所導致的惡性腫瘤,多見于30歲以上的女性人群,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1]。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臨床中發(fā)現(xiàn)年輕患者在臨床特征表現(xiàn)上更為嚴重,如侵襲性更強,預后差,復發(fā)率高等。該病在早期階段的臨床癥狀不甚明顯,傳統(tǒng)觀念認為30歲以下的女性人群罹患此病的幾率較小,因此臨床中常常忽略年輕女性的相關(guān)診治工作。為改善患者預后,抓住最佳治療時機,有必要明確該病的臨床病理特征,以及不同年齡段的發(fā)病特點?;诖耍敬窝芯烤瓦x取近年來收治的144例乳腺導管癌作為觀察對象,根據(jù)年齡分成觀察A組與觀察B組,觀察兩組的臨床病理特征,并給偶遇卡培他濱進行治療,觀察療效,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4年8月到2017年8月收治于我院的乳腺導管癌患者中選取72例30歲及以下的患者作為觀察A組,另選取72例30歲以上的患者作為觀察B組。其中觀察A組11例年齡為20-26歲,61例為26-30歲。臨床癥狀:26例合并乳房疼痛,5例乳頭內(nèi)陷,6例有乳液溢出,2例出現(xiàn)橘皮狀病變。腫塊位置:41例左乳,30例右乳,1例雙乳。觀察B組23例為30-40歲,49例在40歲以上。臨床臨床癥狀:27例合并乳房疼痛,6例乳頭內(nèi)陷,5例有乳液溢出,2例出現(xiàn)橘皮狀病變。腫塊位置:42例左乳,29例右乳,1例雙乳。
兩組除年齡外的一般資料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可比較(p>0.05),并均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對兩組包括腫瘤大小、PTMN分期、病理類型、Her-2表達等臨床特征進行觀察,并給予卡培他濱(上海羅氏制藥,國藥準字J20080201),每日早晚兩次在餐后30min左右口服,劑量為1000mg/m2,連續(xù)治療3周,開展跟蹤觀察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2] 根據(jù)年齡將144例乳腺導管癌患者分成觀察A組與觀察B組,觀察兩組包括腫瘤大小、PTMN分期、病理類型、Her-2表達等臨床特征,并經(jīng)卡培他濱治療6周后開展跟蹤觀察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共分為完全緩解(CR):病灶消失,沒有新病灶生成,持續(xù)時間至少4周。部分緩解(PR):病灶體積減少幅度超過30%,持續(xù)時間至少4周。穩(wěn)定(SD):病灶體積未變化,或減少幅度不足PR標準。進展(PD):病灶體積增大,增幅超過20%,或見新病灶生成。以CR、PR表示治療有效。
1.4 統(tǒng)計學差異 數(shù)據(jù)都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量資料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X2或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臨床病理特征 觀察A組確診時間要晚于觀察B組,且觀察A組腫瘤體積更大,腋窩淋巴轉(zhuǎn)移更多,PTMN分期中的III、IV期比例也更高,但Her-2表達的陰性率要明顯低于觀察B組,比較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體見表1。
2.2 治療結(jié)果 治療總有效率為52.08%,具體見表2。
3 討論
乳腺導管癌是一種常見的女性乳腺癌癥,該病主要是因女性激素內(nèi)分泌失調(diào)所導致,女性雌激素的分泌量過多,并和起保護乳腺作用的孕酮間的比例失衡,過多的雌激素會對乳腺導管組織造成刺激,引起增生、結(jié)節(jié),最終可演變?yōu)閻盒阅[瘤[3]。該病多見于30歲以上的患者,但近年來在30歲以下的女性中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侵襲性更強,預后差,復發(fā)率高。因此將30歲作為分水嶺,本次研究就以30歲為界限,分成A、B兩組。本次研究中30歲以下的乳腺導管癌患者與30歲以上的患者相比,前者的確診時間更晚,這可能是因為年輕患者月經(jīng)期激素波動較大,會因此干擾臨床癥狀,導致癥狀不明顯,為臨床診斷帶來一定困難,還可能是患者主觀上認為30歲以下的女性,特別是未婚女性很少會罹患乳腺惡性腫瘤,因此就延誤了就診時機[4]。從臨床反應出的癌癥程度來看,30以下的患者腫瘤體積更大,腋窩淋巴轉(zhuǎn)移更多,PTMN分期中的III、IV期比例更高,但Her-2表達的陰性率要明顯低于30歲以上的患者,從這些特征來看,年輕患者的癌癥程度更為嚴重,浸潤性更強,臨床中可從這些特征入手,幫助早期診斷,改善預后,避免延誤最佳時機。此外在臨床治療中也發(fā)現(xiàn)很多30歲以下的女性,之所以確認時間晚,就是因為就診不及時所導致,造成這一問題的因素,就是人們的錯誤認知,以及女性不重視自身健康,因此除不斷強化診治技術(shù)、優(yōu)化治療方案外,社會各界還應關(guān)注女性健康,強化宣傳,使年輕女性也能夠充分重視乳腺健康,避免疏忽大意,延誤治療時機[5]??傊?,不同年齡段的乳腺導管癌患者其臨床病理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年齡小的患者確診時間晚,但侵襲性較強,導致預后較差,因此在臨床中,也需加強年輕女性的乳腺導管癌相關(guān)診治工作。
對于乳腺導管癌的臨床治療,其目的在于改善生存質(zhì)量、盡可能延續(xù)其生存期。本次研究采用的卡培他濱為一種氟尿嘧啶藥物,該藥能通過口服快速被吸收,在肝臟中經(jīng)分解、活化,最終轉(zhuǎn)換為具有抗腫瘤療效的氟尿嘧啶,在轉(zhuǎn)化過程中需要會與體內(nèi)的胸腺嘧啶酸化酶(TP)發(fā)生活化反應,而TP是和腫瘤組織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即通過和癌細胞之間的競爭關(guān)系,達到抗癌的治療效果。但該藥在治療過程中的會出現(xiàn)如惡心、腹瀉、高血壓以及白細胞異常等不良反應,因此用藥過程中需加強監(jiān)護,做好及時的處理干預,減少毒副反應。本次研究中患者通過卡培他濱進行治療,總有效率為53.47%,總體來看,卡培他濱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任靜,翁萍,吐爾遜納依,等. 乳腺導管內(nèi)癌的病理特征與超聲造影的相關(guān)性[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7, 33(1): 121-124.
[2] 伍寶珍,李惠. 乳腺導管癌中微浸潤癌細胞的病理形態(tài)學特征[J]. 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5, 36(5): 743-746.
[3] 乙蘇北,楊亞婷,曾敏,等. 乳腺癌患者體內(nèi)埋置輸液港后導管與注射座脫落2例報告[J]. 軍事醫(yī)學. 2013, 37(9): 封3.
[4] 李會平,代愛軍,邢魯奇. 乳腺導管癌中微浸潤癌細胞免疫病理學分析[J]. 廣東醫(yī)學. 2013, 34(17): 2694-2695.
[5] 黃建偉. 乳腺導管癌臨床病理特征及卡培他濱治療效果分析[J]. 藥品評價. 2017, 14(14): 49-51.